(共34张PPT)
逻辑的力量
采用合理的
论证方法
任务 一 ;论证方法
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常见论证方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喻证法
比较法
…
排除法
归谬法
反证法
常见论证形式: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因果论证
直接论证
间接论证
一统六国的秦赢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 不完全枚举)
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 他们数十年如一 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 概括枚举)
为了理想,必须如海涛一样毫不畏惧地去拼搏去奋斗。( 结 论 )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 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从逻辑的角度讲就是归纳推理)
示例1:
直接论证
(一)举例论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
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科学原理)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结 论)
(二)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将论点用谚语、格言和成语去衡量。(逻辑形式是演绎 推理)
理使人思想深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喻体)
要专 一。( 本 体 )
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鸦 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这些比 喻充分论证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通俗明白,相当精辟。
(三)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以喻体作论据去论证本体(论题)的论证方式。在比喻论证 中,喻体是一组形象事例,本体则是一种抽象道理。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正确 性。 在比较中阐明了两者的差异之后,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 高官 . . 他们都高悬在历史的天空 ( 正 )
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 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反 )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 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 结 论 )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 大 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 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 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 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拿来主义》)
(五)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 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属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 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写出这段话的论证思路
在中国,也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 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中国,也只是送去,没想着拿来
中国也并非资源无穷,这样会贻害子孙
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
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尼采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所以,中国也不能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结论)
(一)排除法 回接论证
排除法又叫淘汰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 确 ,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 “排除法 ”。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 (当时没有其他选择)(大前提)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小前提)
只有自己去拿( 结 论 )
(二)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 误或矛盾,从而间接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例子:
王戎“道旁苦李”的故事。
李子是苦的。假如李子不是苦的(甜),生长在路边一 定会被人摘光了。可现在道旁这棵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说 明没人摘,李子一定是苦的。
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三)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 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
练 习 1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亡郑而有益于君(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
君之薄也”、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
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
“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 据就是隐含前提。
在论据和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和隐含前提的 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假设。
【教材案例】
福尔摩斯: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
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 这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银色马》柯南道尔)
任务二: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梳理文段的论证过程
论据1:狗没有叫
隐含前提1:如果陌生人进入马厩,狗会叫
论据2: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如果狗吠叫,草料棚的人会惊醒,发现偷马者
论点:所以,牵走马的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任务二: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隐含论据(前提)
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
30厘米。(真)
隐含前提
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
实际上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 及以上。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 有这个结论。(假)
第一,事实性隐含前提。
① 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 爬30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 行速度都慢很多
② 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 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
任务二: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关注隐含前提,保障结论正确】
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
①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 们必须保护白鳍豚。
② 媒体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些 负面事件,应减少报道,我们应 该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弘扬正气, 以鼓舞士气。
省略的大前提
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 保护的。
省略的小前提
大量负面事件的报道会对社会风气 的引导起负面作用,会导致社会正 气不足,士气受挫。
任务二: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关注隐含前提,保障结论正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审题—“黄金三问”
1.这个说法能成立吗(停下思考,学会质疑)
2.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 (追求合理与完善思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合理化,使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如果不成立,哪里有逻辑谬误 (破中有立)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针对观点—————驳论点)
②“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针对论据—————驳论据)
③ 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但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 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针对论据————驳论据)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们
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 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 点 :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拓展案例】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辩证(同时阐述如何兼听,引入“虚拟论敌”):
主动引入“父子骑驴”、“三人成虎”等反例,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 考、为我所用。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论 据 :论据真实,论据的阐释合理。
论证:
1、要求前提为真,推断严谨。
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
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 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 近这种幸福的东西,大多是 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
任务三:引入“虚拟论敌”,抵御逻辑攻击
论 点 :概念准确,内涵和外延清晰,在同一语境下前后统一
2、实体数量足够,有紧密的相关性。
一篇合理的议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正方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观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题: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可根据假言推理的相关规则来判定。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 哪些是反方观点 哪些都不是
(1)观点分析
(1)观点分析
分析正方: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转化成 “只有温饱 ,才谈道德”
… ………
“谈道德的人必温饱”
“不温饱就不谈道德”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与正方刚好相反,正方观点的负 命题即为反方观点
… ……
“谈道德的人不一定温饱” “不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 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分析反方:
(2)概念界定
以 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 哪些对反方有利1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反方有利:
由于反方要证明不温饱也能谈道德, 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尽量多地高过 人的生存底线,即不温饱也有一定 的生存余地
由于正方要证明不温饱就不能谈道 德,因此,在定义温饱时,要努力 使温饱降低到人类的生存底线。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不温饱就变成 了既不温又不饱)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既温又饱(不温饱就变成 温而不饱或饱而不温)
. .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以下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 分析这样 设计的理由
(3)论证思路
(3)论证思路
这是反方的论证思路:
首先指出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人都得谈道德,这是 反方相当高明的设定,温饱这一条件就可能被绕过。
接着进一步指出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 直接反驳。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不仅构成对温 饱这一条件的替代,而且体现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尊严。
m 在此基础上,反方终于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这就彻底撇开了温饱这 一条件。 .......... .………………
.
最后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温饱能谈道德,而且“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iimiiii 至此,不仅攻击了对方的观点,而且亮出了自己替代性的观点,更重要的 是还树起了价值高标。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的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正方策略: 1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人不能“存在”,自然不能谈道德)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策略: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对道德的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反 方 要把正方认为非道德的界定为道德的,从而使道德的范围超出温饱的范围)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 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4)攻防策略
i
尝试写驳论文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 种 。立论是直接阐 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 ”;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 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不破不立: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 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 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主要有三种形式:
1.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点: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指出对方荒谬的论点, 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
示例:
1、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2、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1、驳论点
示例:唐僧带领徒弟化缘,敲开了一员外家的门,唐僧:“阿弥陀佛,施主, 给点吃的吧!”
员外:“你们比我有钱,怎么还向我要吃的 ”
唐僧:“我们是和尚,身无分文,怎么可能比您老人家有钱呢
员外:“身无分文 哼!你骑着的宝马比我家的牛值钱;你身边的那个 瘦子穿的皮草,比我穿的綾罗绸锻值钱;你挑担子的挑夫还烫着卷发,就连 你身边的那头猪都比我家的肥。凭什么要施舍给你吃的!
唐僧 ……
2、驳论据
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 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 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 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论点不攻自破。
示例:
前几天有人上我家推销净水器,一个劲的说他们的净水器如 何如何的好,像人的肾一样(比喻论证),能过滤掉那些脏物质。
我老妈神叨叨的来了一句:“肾过滤完剩下的不是尿吗 ”
二、驳论的要点
(1)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文,首先要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竖 起靶子。怎样竖起靶子呢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性 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遍,并且还要强调敌论的弊端。二 是 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 进行驳斥。
(2)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 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错误的本质,深入地进行揭 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对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团 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4)要有破有立。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