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备课(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7-23 20: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五 单元
单元(主题)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核心概念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内容: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内容要求: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说出物体可以通过参考系确定位置,运动是物体的存在常态。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被改变。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学业要求: 1.能够利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3.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 4.能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 5.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 6.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小球运动实验,小车运动实验。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设计了3课,包括第15课,第16课和第17课, 第15课是《谁在动》,本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运动,了解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方法,学会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知道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教科书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扶手电梯的运行场景,引导学生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进行观察,所看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不同,知道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拓展与应用部分是利用相对运动的知识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太阳东升西落,好像太阳围绕着地球在运动,而实际上这是依据地球作为参照物观察的结果。 第16课是《玩小球》。本课通过玩小球探索物体的各种各样运动形式,了解各种各样运动的特点。科学实践活动“各种各样的运动”分三个教学环节:(1)想办法让乒乓球做不同的运动,并把这些运动形式画下来。(2)根据记录描述乒乓球所做的各种运动,说一说这些运动形式的主要特点。(3)生活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它们分别属于哪种运动形式。 第17课是《赛小车》。玩小车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车运动的变化和施加的力有关,知道利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安排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让小车动起来,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对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和探索活动兴趣浓厚。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方式,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尚待加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同时,教师需耐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2.知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物体常见运动形式的特点。 3.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常见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4.能对不同的运动形式进行比较,能够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5.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6.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7.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8.能利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基于测量的数据判断速度的大小。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比较、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 科学探索: 1.能够利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 3.能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 4.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1.乐于对物体是否运动以及运动形式、运动的快慢等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2.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 3.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验来收集实验证据。 4.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 5.能够乐于尝试、分工协作,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常见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能利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基于测量的数据判断速度的大小。
教学难点 1.理解物体是否运动与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2.能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并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结论。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1)空中飘动的白云对地面来说它是( )的。 A.静止 B.运动 C.无法确定 (2)描述一个物体位置时,必须选好( ) A.方向 B.参照物 C.运动物体 (3)在骑行过程中,小艺和哥哥的始终并排,保持速度相同,则小艺相对于哥哥是( )的。 A.向前运动 B.向后运动 C.保持静止 (4)爸爸背着你从房间这头跑到那头,你和爸爸相比,你是( )的。 A.运动 B.静止 C.无法确定 (5)这是什么方式的运动?用图怎样表示? (6)把下列运动物体及其对应的运动形式用线连接起来。 (7)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 )表示。 A.速度 B.行驶方向 C.运动形式 (8)一种交通工具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行驶130千米,这种交通工具是( ) A B C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运动变化与受到的力有关 B.小车的运动变化与受到的力无关 C.无法确定小车运动的变化与受到的力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