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活动一:字词梳理】
1. 下面是几位同学总结归纳的字音字形识记方法,其中正确
的一项是( A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光明中学2401班开展了以“我爱语文”为主题的系列活
动,请你一起参加。
A. 小圆:汉字往往可以根据声旁确定读音。如“淋漓”的
“漓”读“lí”,“绅士”的“绅”读“shēn”。
B. 小梦:同一汉字,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如
“宿儒”的“宿”读“sù”,“薄薄的雾”的“薄”读
“bó”。读“báo”
C. 小明:同音字是读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如
“云宵”不能写成“云霄”,“渊博”不能写成“渊
搏”。应为“云霄”
D. 小天:字形相近的汉字不能写错。“和霭”不能写成
“和蔼”,“鉴赏”不能写成“签赏”。应为“和蔼”
读“báo”
应为“云霄”
应为“和蔼”
【答案】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活动二:积累交流】
2. [2024·北师大附中月考改编]光明中学老师带着同学
们参观游览鲁迅故居,请你协助同学们完成以下语文
学习任务。
同学们跟着鲁迅纪念馆顾馆长走进百草园。园里几畦
青葱的菜田上覆盖着一层薄雪,那一眼古朴的石井里面仿
佛贮蓄着无尽的能量。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
在冬末烂漫的阳光的照耀下,仍显得苍劲傲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顾馆长又带着同学们走进三味书屋。房内正中墙上挂
“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
乐无声唯孝悌①,太羹□□是诗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
椅,都是当时的原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走来,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
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响号角,唤
醒民众;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
箭, ,引领未来。
【注释】①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悌,
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
问的根本。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下面是同学们参观后写的感想,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
当的一项是( C )
A. 百草园现在虽然还经历着严冬,人.迹.罕.至.,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春意盎然。
B. 参观之后,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不是愁眉苦脸的,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活泼的,充满了温暖的力量的。
C. 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想象着鲁迅先生描写的雪后的百草园。
D. 那棵老桑树欹.斜.的身影,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少年鲁迅爬上了桑树嬉戏。
C
形容人声嘈杂喧闹,用在此句不恰当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为使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对联更工整,空格处填入的内容
最为合适的一组是( A )
A. 至 有味 B. 清 雅趣
C. 清 有味 D. 至 雅趣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点拨:第一空,下联中“太”为副词,表示极端,最。
选项中的“清”为形容词,“至”为副词,表示极,
最。故应使用“至”。第二空,上联中“无声”为形容
词,选项中的“雅趣”为名词,“有味”为形容词,按
照词性相对原则,“无”对“有”,故应使用“有
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根据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一句话,填在横线上。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走来,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响号角,唤醒民众;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 ,引领未来。
他是黑夜的一盏明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 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 家、思想家、 家。代表作有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 》,又名《旧事重提》。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革命
野草
呐喊
彷
徨
朝花夕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课文研读
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的覆盆子们和
木莲们!……”,回答问题。
4. 结合下面的图片,说说“我”回忆了关于百草园的哪些乐
事。用4—5个字概括。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赏美好景物 (1) (2)
听神秘故事
雪地捕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 下面的句子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
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
罩.住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扫”“支”“撒”“系”
“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变式问】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同上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6. 回忆性散文常常双重视角交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儿
童
视
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批注:
。
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们一一告别,这是童
年视角的小鲁迅最情真意切的直接表达,充满童
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成
人
视
角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批注:与百草园已相隔七八年没见,这是成年鲁迅对
童年美好回忆的追忆与怀念,充满深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拓展阅读
[2024·深圳龙华区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2-44页第7-12题。
7. 抓住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填写以下空格。(3分)
(1)
(2)
(3)
专注投入(1分)
难以忍受/最不情愿/辛苦难耐(1分)
吃白面馍/吃上白面馍馍(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8. 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
果。(3分)
答案:运用“找”“逮”“装进”“喂”“看”等一系列
动词,(1分)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捕捉秋蚂蚱的过程和乐趣,
(1分)表现了儿童爱玩的心理和逮秋蚂蚱时兴奋、惊喜的心
情。(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9. 有同学认为第⑥段中的两个加点词“炙烤”和“烘烤”非
常有艺术魅力,你是否认同这个说法?请说明理由。(3分)
思路拆解 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
①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②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
别?③联系上下文语境,这两个词语分别表现了什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我认同这个说法。“炙烤”形容的是在太阳下来回
拖着耙子导致的“翻来覆去”的炎热感,(1分)而“烘烤”
则侧重指头戴草帽时头和脸闷热难耐而导致的灼烧感,(1
分)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烈
日下的灼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我”的感受。(1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0. 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补充作者的心理,30字左右。(3分)
思路拆解 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
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时“我”可能想些什么?看到同伴
们也在干活时“我”会感悟到什么道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法。
第一层:能够结合前文“但”“明白”等关键词,心态
积极,且能体现一定的道理。(3分)示例:我不是一个
人,农家孩子要肯干,能干!我要跟小伙伴们一起坚持
下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第二层:能够抓住前文“但”这一关键词,心态积极,
但没有体现“明白”的道理,只是简单地描写心理。(2
分)示例:跟小伙伴们一起加油吧!再热也要干完活!
第三层:不能抓住前文关键词,心态消极,但也能完成
心理描写。(1分)示例:我也不是一个人那么惨,大家都
挺惨呢!
第四层:没有进行心理描写,或者字数只有个位数且答
非所问。(0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1. 【中考趋势·新考法】文学社刊有以下栏目,你想将此文
推荐到哪个栏目?请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写一段推荐
语。(3分)
大好河山 少年成长 生命哲思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示例一:我想推荐给“少年成长”栏目。(1分)本
文作者记叙了儿时干农活的经历,这段经历有肆意玩耍
的天真愉悦,还有辛苦劳作的难受痛苦。作者在这样的
日子里成长,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懂得了劳动才有收获
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示例二:我想推荐给“生命哲思”栏目。(1分)本文作者
记叙了儿时干农活的经历,其中“搂麦子”让作者痛苦
难耐,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懂得了人生要承担的责任,
明白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质朴却蕴含哲思,值得
细读。(2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2. 【以读促写·微写作】鲁迅小时候有百草园,陈忠实有
自己的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见证了自我成
长,收获了人生智慧。你的一方小天地在哪儿?它对你
有什么影响?请你简要分享出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示例:我的书房是我的一方天地(总起句:能点出
小天地是什么)。这里有我喜爱看的书,有唐诗宋词,也
有中外小说。在书海畅游,我喜欢看世间繁华,品味人
生沉浮,我为李白豪迈洒脱的品性而倾倒,也为圣地亚
哥永不服输的精神而感动(讲述自己在这一方天地的成长
经历)。在书房里,阅读让我成长,让我懂得了思考(说出
小天地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或让自己收获的人生智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3. [2024·北师大附中月考改编]新学期,某市各中小学在
新课标引领下,持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课,提高学生
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七年级(1)班举办以“多彩劳动
课,实践大课堂”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班委会让李明去邀请校团委王书记参与这次活动,请
他于10月29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参加本次活动并
作主题报告,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李 明:王书记,您好,我是李明。
王书记:李明同学,你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李 明:王书记,打扰了!①
。
王书记:好的,我一定会准时参加的。
李 明:② 。
我班将于10月29日下
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以“多彩劳动课,实践大课
堂”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敬请您届时参加并作主
题报告
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报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下面是劳动委员给同学们介绍如何种植白菜的讲解
稿,第一段中有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
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同学们好,①为了又快又好地进行白菜的播
种,现在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如何种植白菜?②播种
前要先整地,可以加入农家肥或有机肥料,翻耕后
整平③播种时直接撒播挑选好的种子,注意种子要
分布均匀。④最后覆盖一层厚度约1厘米左右的细
土,注意保温保湿。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大白菜出苗后,可以进行移栽,将苗株从土壤中
取出,去掉瘦弱的细苗,然后把健壮的幼苗按照行距
40厘米、株距20厘米的间距栽种到土壤中。
大白菜根系浅,吸收性较弱,生长期间应保证肥
水供给充足,促使根系生长。当然别忘了除草除虫,
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天然有机的大白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第①句表达不妥,应将“问号”改为“句
号”;第④句表达不妥,应将“约”或者“左右”去
掉(删去“约”或者删去“左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班级举办“农耕运动会”,小语因事错过了,请你根
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向他讲述运动会的情况。60字
左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小语,这次“农耕运动会”可精彩了,有“泡
沫板插秧”“独轮车运粮”等项目,同学们都积极参
与。运动会后,大家纷纷在留言板发表自己的体验和
收获。大家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论.( lún )语 不亦说.( yuè )乎
不愠.( yùn ) 三省.( xǐng )
罔.( wǎng ) 殆.( dài )
一箪.( dān )食 曲肱.( ɡōnɡ )
不逾.矩.( yú )( jǔ ) 笃.( dǔ )志
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ɡōnɡ
yú
jǔ
d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为人谋.而不忠.乎
(6)传.不习乎
按时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8)不逾.矩.
(9)学而不思则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11)人不堪.其忧
(12)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三军可夺.帅也
(14)切.问而近思
(15)仁.在其中矣
越过法度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能忍受
好的方面,优点
改变
恳切
仁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 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一日。
(2)温故.而知新
古义: 。今义:原来的;从前的。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可能,许可。
每天
旧的知识
可以凭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4)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疏通、疏散。
(5)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朋友。
粗劣
志同道合的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学而时习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B. 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C.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D. 学而不思则.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点拨:A项,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助词,的;B项,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项,
介词,替/动词,担任,充当;D项,连词,就/连词,就。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D )
A.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仁在/其中矣
点拨:句意为:仁德就在其中了。“仁”是主语,“在其
中矣”是谓语部分,应断句为:仁/在其中矣。故选D。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6. 填空。
(1)《论语》,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一部书,共 篇,宋代把它与《 》
《 》《 》合称为“四书”。孔子,
名 ,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朝代) 家、
家、 家。
儒
二十
大学
中庸
孟子
丘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政治
教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2023年9月,四海宾朋齐聚杭州,共襄亚运盛会,正如
《〈论语〉十二章》所说:“ ,
?”
(3)[2024·扬州中考改编]《〈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告诉我们要
“学”“思”结合。
有朋自远方来
不
亦乐乎
学
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4)《〈论语〉十二章》里面,体现孔夫子“安贫乐道”的
思想,告诉人们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句子是:“
, 。”
(5)[2024·湖南中考]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
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
, 。”(《〈论语〉十二章》)
(6)[2024·福建中考]《〈论语〉十二章》中“
, ”大意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
逝,日夜不停”。
不
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
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
子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
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答案: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否复习了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答案: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爱好学习)的乐趣。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
可改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拓展阅读
[2024年1月杭州上城区期末]【真实任务情境】阅读
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搭子文化是指因某种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短暂组合
在一起的社交关系。想去旅游,寻一位旅游搭子;不想一
个人吃饭,寻一位饭搭子……“搭子”类似于朋友、伙
伴,但又比朋友关系要浅,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互陪伴,但
又互不打扰;相互需求,但又不耗费情感精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搜集资料
名
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①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②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孔子家语·颜回》,有改动)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韩婴《韩诗外传》,有改动)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故
事 【甲】宋韩亿、李若谷未第时,俱贫。赴试京师,仅有
一毡一席,割分之。每出谒③,更相为仆。李先登第,韩为负箱,至长社④,分饯而别。后韩亦登第。
【乙】周宣王将杀其臣杜伯,而非其罪。伯之友左儒争
之于王,九复之,而王不听。王曰:“汝别⑤君而异⑥友也。”儒曰:“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顺友以违君。”王杀杜伯,左儒死。
(张岱《夜航船》,有改动)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注释】①非:错误。②久:同“旧”,原先,过去。③
谒:拜访。古时读书人出席重要场合往往要带仆从。④长
社:县名。⑤别:违背。⑥异:同“翼”,帮助,庇护。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任务一:完善资料】
8. 补全“名言”中的画线处。
名
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为人谋而不忠乎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9. 用“/”给资料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不 忘 久 德/不 思 久 怨/仁 矣 夫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任务二:理解演绎】
10. 请借助表格,帮同学们理解资料中的词义。
语句 方法 解释
吾日三省吾身 课内积累 (1)
传不习乎 (2)
自我检查,反省
传授,这里指老师
传授的知识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语句 方法 解释
虽戚必疏 联系语境:联系上下
文可知“戚”和
“疏”是一对反义
词。 (3)
亲,亲近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语句 方法 解释
更相为仆 查阅词典:[gēng]①改变,更
换。②经历。③交替,轮换。
[gèng]④更加。 (4) (填
序号)
九复之 课内迁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③
虚数,
极言很多
.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1. 同学们对两个故事展开想象,拟进行演绎,请你参与。
(1)根据故事【甲】,为对话选择正确的敬辞与谦辞。
韩亿(沉思状):① (A. 贤弟 B. 舍弟),你我仅有
一毡一席,二人怎用?兄长无须毡席,都与你即可!
李若谷(面带微笑):多谢兄长② (A. 赐教 B. 垂
爱),何不割而分之?你我共用毡席!
A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根据故事【乙】,为人物补充神态或动作,并说明
理由。
王(甩衣袖,满脸怒色):汝别君而异友也。
儒( 一脸平静 ):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
友;友道君逆,则顺友以违君。
(3)有同学提出,演绎时用现代汉语更好。“汝别君而异
友也”,可表述为
。
一脸平静
你(这是)违背君王的命令,来帮助
朋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任务三:探究思考】
12. 故事【甲】【乙】中的两组人物关系分别属于“搭子”
还是朋友?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甲】中人物关系属于“搭子”。理由:
韩亿、李若谷家境相似、目标相同,互相帮助,在参加
考试后就分别。他们之间没有过深的交往,也没有深厚
的感情。
【乙】中人物关系属于朋友。理由:左儒为了杜伯敢
于违背君王,并陪杜伯一起赴死,二人之间有深厚的
情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3. 经过以上活动,好朋友的影子是否已浮现在你的脑海
中?请运用细节描写将他(她)刻画出来。
要求:以“我的好朋友最大的特征是……”为开头进行
续写,120字左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答案:示例:我的好朋友最大的特征是乒乓球打得好。
瞧,她小心地注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机警灵活。黄色
的小球迅速朝她飞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抡起胳
膊,“啪”的一下打了回去,小球稳稳落在对方球台边
缘,又滑落地面。“耶!”她左手握拳,高高跃起,脸
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共15张PPT)
第三单元
11 再塑生命的人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积累运用
02
2星题·阅读鉴赏
1. 生活是本无字之书,处处是课堂。学校开展了“生活大课
堂”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课本里的道法课】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
历?那些似乎可以chù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A. shì
B. ch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虑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
进。
2
3
4
5
6
1
【自然里的美术课】太液池旁边,一树树蜡梅,已有阵阵
香气袭来,沁.(A. qìng B. qìn)人心脾。孩子将零食投喂给
水鸟,看着它们争抢食物,zhì嫩的笑声飘荡在公园的上
空。
2
3
4
5
6
1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噬( A ) 沁( B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ù( 触 )摸 zhì( 稚 )嫩
A
B
触
稚
2
3
4
5
6
1
2. 小语写下了一段朋友相处的感受,请阅读后完成相应
的题目。
友情,是我们共同度过,是我们携手前行的足迹。友
情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是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在岁月里
潺潺流淌;友情是一轮明媚的暖阳,是彼此心头的缕缕光
亮,在成长中驱散阴云;友情是一阵柔柔的轻风,是拂过
心田的丝丝畅快,在征途上平添惬意。友情是一次击掌,
为你喝彩;友情是一次扶持,给你安慰; ,
。
.
..
.
2
3
4
5
6
1
(1)从词性角度来看,语段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
、 。
(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在“度过”后加上“的时间”。
名
词
动词
2
3
4
5
6
1
友情是一次击掌,为你喝彩;友情是一次扶持,给你安慰; , 。
友情是一次拥抱
送你温暖
(3)请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空格处补写
句子。
2
3
4
5
6
1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
3
4
5
6
1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8-49页第3-6题。
3. 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3分)
A. 文章开篇用“怕”字给读者塑造孔老师的初印象,与下
文“威风凛凛的人”也会向她鞠躬问好相照应。
B. 第②段画横线句子采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破钟
的角度直接写出孔老师的可怕,让人不敢亲近。
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灵
活自由地叙写孔老师的事迹。
D. 文章结尾写仿佛看到秋收后空空荡荡的大地,写出作者
对为学生奉献一生的孔老师日渐年迈的怅惘与疼惜。
B
2
3
4
5
6
1
点拨:第②段画横线句子采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孔老师的可怕,让人不敢亲近”的表述有误。
2
3
4
5
6
1
4. 结尾段说“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又说“可是这样一
个长生不老的人,竟然也白了鬓角”,是否矛盾?请说说
你的理解。(5分)
答案:不矛盾。(1分)说“孔老师是永远不会老的”主要是
指孔老师的精神永远教育影响着周围的人们,(1分)“白了
鬓角”是从生理状态上讲的,(1分)这二者并不矛盾,相反
二者相互映衬,更好地表现了孔老师一生奉献教育、热爱
学生的美好品质。(2分)
2
3
4
5
6
1
5. 【中考趋势·新考法】有同学认为以《令人尊敬的孔老
师》为本文标题更合适,你更喜欢哪一个或者你认为哪一
个更适合作为本文的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歌声洒满大地》更适合作本文标题,以
《歌声洒满大地》为标题,充满诗意,深化主旨,(2
分)“歌声”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在标题处设置
悬念,引人入胜,引起读者兴趣。(2分)
示例二:我更喜欢《令人尊敬的孔老师》,以《令人尊敬
的孔老师》作为标题,直接点题,(2分)突出了作者对孔
老师的尊重和喜爱。(2分)
2
3
4
5
6
1
6. 本文中的孔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都是
值得我们尊敬的优秀老师,她们有什么不同呢?请结合文
章内容,回顾《再塑生命的人》,简要概括。(6分)
2
3
4
5
6
1
答案:孔老师是一位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多才多艺、忠
于职守的好老师,(2分)文章突出表达了孔老师把一生都奉
献给教育的美好精神。(1分)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挚爱教育事
业、尊重生命的教师,(2分)文章突出表达了莎莉文老师的
耐心和细心,表达了她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的充满爱的
教育精神。(1分)
2
3
4
5
6
1(共12张PPT)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2024·苏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
小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3-54页第1-6题。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B )(3分)
A.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小
溪”汇入“大河”的情态。
B. 第⑤段中写“我”没有“跃进大河”,也没有“走去山
外”,是因为“我”太小,还没有勇气。
C. 第⑨段写渠道第一次送水正是干旱的夏天,突出表现出
渠道对农村的重要作用。
D. 第 段的内容解答了作者童年的疑惑:为什么修建大坝和水渠,以及这渠清水“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B
2
3
4
5
6
1
2. 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4分)
①
②
清亮、温柔、大胆
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③
④
同情、怜惜
感激、赞美、钦佩(每点1分)
2
3
4
5
6
1
3.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本文第③段说:“这
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
“乐园”之“乐”的。(4分)
2
3
4
5
6
1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
环境,突出了夏天的炎热,并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
表现了“我”的“乐”。(2分)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拎”“跳”“伸”“撮”“翻”“捉”等动词连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样子,表现了“我”的快乐心情。(2分)
2
3
4
5
6
1
4. 本文语言富有童趣,又极富画面感,读起来很有韵味。请
你为文章第 段的画线句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
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6分)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
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2
3
4
5
6
1
答案: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
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1分)“只有”强调河的唯一
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表现了河奔腾而来的情
态,“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3分)“重
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绵延,“一马平川”语音延长
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宽广平和的状态,令人向往,给人
激励与鼓舞。(2分)(言之成理即可)
2
3
4
5
6
1
5. 【思维能力】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
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
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
分,它的哪些精神滋养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
全文内容分析。(6分)
2
3
4
5
6
1
答案: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
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
志。大河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
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大河奔
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
神影响作者生发回馈故乡的愿望。(每点2分,意对即可)
2
3
4
5
6
1
6. 【中考趋势·新考法】小皖想将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放在一起进行研读,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研读提
纲。(5分)
2
3
4
5
6
1
(1)研读主题:
(2)研读任务:
致敬童年(1分)
①研读童年中的趣事;②研读景物描写的
作用;③研读描写童年的方法;④研读对“我”童年产
生影响的人物(或“事物”);⑤研读作者描写童年的意
图。(每点2分,任选两个即可)
2
3
4
5
6
1(共7张PPT)
第三单元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作业设计
学习生活
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基础型学习任务:
积累课文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1. 默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梳理行文思路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 分析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4.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拓展型学习任务:
抓住人物特点,塑造有辨识度的人物
发展型学习任务:
每课主题 每课重点学习任务 对应作业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天真稚嫩的欢乐心理。 一课一德:童真童趣 积累课文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默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核心任务:动词表达效果 P41 T1、T2,
P42 T3
P42 T4,
P42 T5,
P43 T8
每课主题 每课重点学习任务 对应作业设计
《往事依依》 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课一德:热爱读书 默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梳理行文思路 核心任务:内容概括 抓住人物特点,塑造有辨识度的人物 P47 T5
P47 T7
每课主题 每课重点学习任务 对应作业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表达了“我”对老师
的敬爱与感激,同时
也表现了“我”求知
的热情。 一课一德:顽强进取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核心任务:标题作用 P49 T4
P49 T5
每课主题 每课重点学习任务 对应作业设计
《〈论语〉十二章》 告诉了人们要谦虚好
学及一些修身做人的
道理。 一课一德:学以修身 积累课文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核心任务:作品感悟 P50 T2、T3、T4,
P50-51 T6,
P52 T10
P51 T7
P52 T12(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目 录
CONTENTS
01
写作目标
02
写作点拨
03
例文引路
04
写作实践
1. 借助课文,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 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
排详略。
3. 写作实践,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场景、一个物品,表达情
感和思考。
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
集中、鲜明。文章的中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含蓄的;
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彩,但它必须
是鲜明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
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
白。”要做到“中心突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那是一首歌
捧着一袋沉甸甸的“父爱”,坐定,悠闲地品尝着这一颗颗饱含父亲深情的核桃仁。那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①
旁批
①构思角度:开篇以“我”悠闲地吃核桃仁引出下文父亲砸核桃,开门见山,点明“父爱”的中心。
“叮叮”“当当”,爸爸又在砸核桃了。哈哈,当然是
为我砸的了。我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手中抓
着已砸好的核桃仁,一颗一颗往嘴里送。没有多余的话语,
只要我偶尔夸一句:“这核桃真好吃!”爸爸便会像个孩子
一样笑起来。
旁批
②结构角度:此句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段“我”的夸
奖,又引起下文对爸爸砸核桃的细节描写。“爸爸的核桃”几个字饱含浓浓的父爱。
爸爸的核桃很独特。②
爸爸说:“咱家的这箱核桃是从山里摘的,绝对的绿色
食品!”就是这箱山里来的核桃,使我的生活多了一首歌、
一种味道。
爸爸总是先把核桃放进微波炉里热一下再砸着吃。随着
“叮”的一声清响,爸爸拿出热乎乎的核桃,倒在地上,
说:“晾凉了再吃好吃。”而馋嘴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用手
小心翼翼地摸着热乎乎的核桃,让它们滚来滚去,直到爸爸
说可以吃了,我才高兴地等着那熟悉的旋律响起。
“叮叮”“当当”,爸爸蹲在地上砸核桃,那摁也摁不下去的大肚子显得很碍事。但爸爸的双手配合得可默契了,左手拿着核桃,不让它逃跑;右手拿着小锤子,一下,两下,核桃壳便乖乖地裂开了。取出里面害羞的、躲着不肯出来的核桃仁,我的第一颗美食便可以下肚了。就这样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叮叮”“当当”,一下,两下……直到我的“馋虫”被喂饱了,爸爸才停下,把剩下的、已“出炉”的美味,放到嘴里,开心地嚼着。③
旁批
③语言角度:这两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
一位疼爱子女的慈父形象,极富画面感。
每次在家都是这样,爸爸砸着,我吃着。直到我吃够
了,爸爸才吃,那“叮叮”“当当”的乐曲才停下。
思绪飘回现在,我一个人在宿舍,捧着已化为核桃仁的
父爱,沉甸甸的,触到舌尖,味道各不相同,有甜丝丝的,
还有带点苦味的;颜色也不一样,有淡黄色的,有的颜色深
一些,还有发黑的—那一定是在微波炉里热得时间太长了。
捧着这袋沉甸甸的父爱,我的眼前浮现出爸爸吃力地收
腹,然后蹲下,熟练地砸核桃的身影,耳旁仿佛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爱的旋律。④
旁批
④构思角度:结尾和开头呼应,再现父亲砸核桃的身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出了文章中心。
名师点评:本文通过记叙父亲给“我”砸核桃这件事,
塑造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形象,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
激之情。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主要得益于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材小、新、巧。作者选取小小的
核桃作为情感载体,把父爱这一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其
次,细节描写准确传神。对父亲砸核桃的细节描写得生
动传神,使父亲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叮叮”“当当”“旋律”等词语的反复使用,切合“一首歌”的题旨,突出了文章中心。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
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走出校园”是一个十分开放又贴近生活的写作
话题。它要求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去感受。写作前,
围绕话题调动你的素材库,从中寻找最能触动你内心的事
物、活动等,如家中珍藏的某一件物品、旅游途中的见闻
等。在写作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立意、构思,并灵活运用各
种写作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的作文来。 例文略。(共13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默写
1.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
之情的诗句是: ,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
州
二
一
2. 杜甫在暮春时节与旧友重逢,提笔写下“正是江南好风
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落花时节又逢君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岑参借故园的菊花寄托
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及对和
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4.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表现
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
夜征人尽望乡
二
一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题目。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湖南外出闯荡时创作的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全诗以“山”“月”等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B. 第一句诗中,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白,自然奇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诗中的“入”“流”,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 第四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中,“思”“下”均为动词,“渝州”是名词。
D. 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A
二
一
点拨:李白的故乡是四川而非湖南,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依
恋家乡、思念友人。
二
一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
流”的画面。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
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
着江水前行。
二
一
(二) 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题目。
3. 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的
怀念之情。
二
一
4. 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除了指自然
景色,你认为还有哪两层意思?
答案:还暗含国家的衰败以及作者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二
一
(三)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完成题目。
5. 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
日
登高
二
一
6. 有人说“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的“怜”字用得
好,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怜是怜惜的意思。“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的
菊花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的菊花开在战场上的长长
叹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
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
一
(四)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答问题。
7. 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 B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
二
一
点拨: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C、D三句均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描绘了景物本身,没有运
用比喻。
二
一
8. 这首诗中作者借“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借月亮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