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 B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东莞期末)【任务一 赛诗会】“赛诗会”活动主要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小东是文学社成员之一,负责校对活动主持词,请一同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1:尊敬的各位老师
主持人2: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A)哺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主持人2:(B)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不衰的瑰宝。
主持人1:今天我们共聚一堂,(A)通过诗文,我们相识相知。
主持人2:(B)今天我们探求先贤的情怀,走进悠远的古代。
合: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C)莅临指导的老师,并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主持人1:接下来,由我来宣读此次比赛的规则。本次比赛采用积分制,每位选手听题后按铃进行抢答,题目也会同时呈现在屏幕上,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则扣1分。率先拿到10分者获胜。现在请听题。
主持人2: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下一句是什么?
选手: “____。”
主持人1:请补充屏幕中缺失的《<论语>十二章》。
选手: “吾日三省吾身:____? ____?传不习乎?”
主持人2:请背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整首诗。
选手: “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1:现在难度升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以乐景写哀愁的是哪一句?
选手: “____ 。”
主持人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哪两句蕴含自然理趣和①péng bó ( )的朝气,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选手: “____,____。”
主持人1: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②jié rán bù tóng( ),作者在该诗中写明丽的秋景,并引出豪迈的诗情的是哪两句?
选手: “____,____。”
……
主持人1:不知不觉中,活动来到了尾声。面对中国古典诗文的浩瀚深邃,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禁(D)油然而生。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能看到大家投入了极大的③rè chén( ),从选手的笑脸里,我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2:(C)虽然赛诗会结束了,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美好将镌刻在我们的心中。(D)千年的音韵,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万世的情怀,似乎仍在心头荡漾。最后, 我们想用一副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活动。
合:传国粹,诗海扬帆显风采;展雅韵,书山探宝领风骚。
(1)小东在校对过程中,为了方便主持人,想把需选手作答的诗句补充上,请帮忙补写诗句。
(2)小东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平分情况,所以又设置了“一锤定音”环节,在平分时使用。请帮忙解答。题目如下:
月,是东方人的精魂,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之作俯拾皆是。请结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月”这一意象,品析作者流露的情感。
(3)主持词的创作者有三个词语不会写,用了拼音代替,请你根据拼音帮他补写词语。
(4)主持词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哺育 B.源远流长 C.莅临 D.油然而生
(5)主持词中,画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诗文,我们相识相知。
B.今天我们探求先贤的情怀,走进悠远的古代。
C.虽然赛诗会结束了,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美好将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D.千年的音韵,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万世的情怀,似乎仍在心头荡漾。
2.(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读诗文,将空缺的句子书写在横线上。
(1) ,受降城外月如霜。
(2)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
(3)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表现了自己军旅生活的寂寞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下》中与《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__, 。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阅读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 , 。
②乙文中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请你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8.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文中人物聪慧睿智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陈元方的聪慧睿智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练习。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a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忆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 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 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 没有暖气, 也不烧炕, 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 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 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 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b 那时受条件限制, 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 烧木炭来烤火取暖, 木炭没有烟, 火又旺, 关紧门窗, 即使门外大雪飘飘, 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烤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个铁皮小炉, 烧蜂窝煤来取暖, 铁皮小炉美观大方, 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 不过经济适用, 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 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 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 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 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 充满温情和欢乐。
c 漆桶很好找, 家具厂里有很多, 选择一个比水桶小, 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为里外残留有油漆痕迹, 铁皮上还花花搭搭, 没多大用处, 做简易煤炉很适合。要想制成蜂窝煤炉, 还得买两样东西, 一是炉胆, 二是顶上的盖盘, 土产商店都有卖, 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甲] 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个小孩儿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 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 作为箅子; 炉胆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 然后再和一小摊黄泥, 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 直没到炉顶, 斜抹平, 放上合适的炉盖盘, 一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乙]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 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d[丙]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e[丁]下雪了, 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 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 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 赶快拉我到炉边, 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 并帮我不停地使劲搓, 不多时, 我的手掌热乎乎, 指头也灵活如初。
f 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 冰天雪地的清晨, 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 常常母亲喊好几遍, 我还贪恋温暖舒适的被窝, 迟迟不愿起来, 母亲就走到床边, 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 直到烤温热了, 才递给我, 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 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g 冬季饭菜容易凉, 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 把饭菜放在上面, 等我们一放学, 热热乎乎的饭菜就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 像吃火锅一样, 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 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 但只要人人能吃饱, 也就津津有味了, 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h 寒冷的冬夜, 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 他只上过两年私塾, 可是他的肚里却装有许多民间传说, 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 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 我们也写完了作业, 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 过了两口烟瘾后, 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精彩的讲述, 英雄们的爱国思想, 在我的心里深深烙下印记。
i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父母早已去世, 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可是一到冬季, 每当坐在取暖器前, 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 就会回忆起关于漆桶小火炉的许多温情故事, 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 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的爱的温暖时光。
(有删改)
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 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每当这时, 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为父亲的杰作欢欣雀跃。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文章围绕“小火炉”,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阅读全文, 根据提示, 填写下表。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烤冻得通红的小手
温暖舒适, 心间暖融融的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津津有味, 充满欢声笑语
听父亲讲故事
11.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2.文章以《温情的小火炉》为题, 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结尾的“温暖时光”指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这种“温暖时光”的感悟。
1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多年后,当鲁迅先生回眸 这件事,鲁迅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长妈妈”。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情节。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2023七上·余姚竞赛)小作文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通过对济南的雪的描写,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请你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故乡或者身边的美景。
小提示: ⑴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人们在此处所做的事情,比如生活、游玩的情景等;
⑶选择观赏景点的最佳时节进行描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山岛竦峙;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桥流水人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歌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①蓬勃;②截然不同;③热忱
(4)A
(5)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一般性默写;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竦。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①"péng bó”"写作“蓬勃”;②"jié rán bù tóng"写作“截然不同”;③"rè chén”"写作“热忱”。
(4)ABC.正确。
D.有误,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词义和“不禁”重复。
(5)ACD.正确。
B.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今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先贤的情怀。)
故答案为:(1) 山岛竦峙;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桥流水人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诗歌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 ①蓬勃;②截然不同;③热忱
(4)A
(5)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 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
(2)东临碣石;山岛竦峙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烽 、 碣 、 竦峙 、 郎 、 荫蔽 ”
故答案为:⑴ 回乐烽前沙似雪 ⑵ 东临碣石 , 山岛竦峙 ⑶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⑷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⑸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⑹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3.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意思对即可)
4.互文和夸张。“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3.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如: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人站在海边,看到此景,内心感慨万千。
故答案为: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运用了夸张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暗含-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若”是“好像”的意思, 这几句诗是作者的想象,故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 互文和夸张。“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答案】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元方入门不顾
6.①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7.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这样写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引人联想,给人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8.谢道韫所对答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却十分中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比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咏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当父亲的朋友想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时,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不给友人道歉的机会。
故答案为:第1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第2空、与儿女讲论文义
第3空、元方入门不顾
6.关键词:①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②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故答案为: ①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7.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柳漫天飞舞的柳絮,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且十分生动形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这样写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引人联想,给人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根据“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看出谢道韫把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柳漫天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由此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当父亲的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时,元方有理有据地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让友人感到非常惭愧。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谢道韫所对答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却十分中肯。
【答案】9.B
10.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烘烤棉袄棉裤;提前加热饭菜;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2.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3.“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插入。读懂句子含义,理解文章每段大意,选择与句子含义相符合的段落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感悟。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感悟注意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补写。这句话与前文“一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和后文“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乙]处。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赶快拉我到炉边,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帮我不住使劲搓,不多时,我的手掌热乎乎,指头也灵活如初”可以概括出①空:手掌热乎,指头灵活如初;结合“母亲就走到床边,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翻过来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直到烤温热了,才递给我”可以概括出②空:烘烤棉衣棉裤;结合“冬季饭菜容易凉,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把饭菜坐在上面,等我们一放学,热热乎乎的饭菜等着我们”可以概括出③空:提前加热饭菜;结合“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过了两口烟瘾后,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精彩的讲述,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记”可以概括出④空:精彩讲述,牢牢烙下印记。
故答案为: 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 ; 烘烤棉袄棉裤 ; 提前加热饭菜 ; 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从“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像紫芽姜”可以看出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情。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中“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2.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从文中开头‘ 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 上,烧木炭来烤火取暖,木炭没有烟、火又旺,关紧门窗,即使i外大雪飘飘,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托得温暖如春”“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像吃火锅一样,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饱”“寒冷的冬夜,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可是一 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J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文中反复出现“小火炉”,可见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温情的小火炉”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美好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可以作答。
故答案为: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可是一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就会回忆漆桶小炉身.上发生的许多温情故事,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可见“温暖时光”是指父母和子女相互陪伴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是父母用伟大而无私的爱为子女遮风避雨的那些时光。第二问得到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14.【答案】(1)阿长;长妈妈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示例:①《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⑴根据《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可知,鲁迅因长妈妈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阿长”,后来长妈妈不辞辛劳,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鲁迅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长妈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经典情节的把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儿时的生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如:《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故答案为:⑴ 阿长长妈妈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⑵《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名著内容的熟悉,要求学生多读名著,要经常性第、反复的阅读名著,对名著的精彩片段、经典情节要了然于胸。
15.【答案】示例: 家乡的晚秋,踩着落叶悄然而至。站在山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空中。银杏像落日般金黄耀眼,风一吹,那落叶为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甚至能闻到飘浮在空气中淡淡的香甜。花园里草坪的小草碧绿迷人,葱葱郁郁地像一块翡翠装点着大地。家乡的晚秋,真让人陶醉!我爱家乡的晚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小练笔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故乡或者身边的美景。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济南的冬天》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直接描写雪后的小山,突出济南雪景的秀美。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故乡的水,让人感念;故乡的树,具有特色。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故乡水流多,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夏天大家就爱在村东头处的大池子里游泳,有人在池子里玩水,有人在池子边洗菜,有人在池子边洗衣服。再有冬天,下河拉网,网中拖的是满满的收获,大白鲢胖胖的像小娃娃一般重,网中网住的是人们一年美好的期盼,让人感念。
第四,结构。写记叙文,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故乡的水里的故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注意在叙述过程中,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
故答案为:家乡的晚秋,踩着落叶悄然而至。站在山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空中。银杏像落日般金黄耀眼,风一吹,那落叶为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甚至能闻到飘浮在空气中淡淡的香甜。花园里草坪的小草碧绿迷人,葱葱郁郁地像一块翡翠装点着大地。家乡的晚秋,真让人陶醉!我爱家乡的晚秋!
【点评】本题考查小练笔。读懂题目要求,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述一件小事。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的一件小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 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突出文章的主旨,给读者带来亲切的感受。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 B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东莞期末)【任务一 赛诗会】“赛诗会”活动主要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小东是文学社成员之一,负责校对活动主持词,请一同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1:尊敬的各位老师
主持人2: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A)哺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主持人2:(B)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不衰的瑰宝。
主持人1:今天我们共聚一堂,(A)通过诗文,我们相识相知。
主持人2:(B)今天我们探求先贤的情怀,走进悠远的古代。
合: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C)莅临指导的老师,并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主持人1:接下来,由我来宣读此次比赛的规则。本次比赛采用积分制,每位选手听题后按铃进行抢答,题目也会同时呈现在屏幕上,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则扣1分。率先拿到10分者获胜。现在请听题。
主持人2: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下一句是什么?
选手: “____。”
主持人1:请补充屏幕中缺失的《<论语>十二章》。
选手: “吾日三省吾身:____? ____?传不习乎?”
主持人2:请背诵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整首诗。
选手: “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1:现在难度升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以乐景写哀愁的是哪一句?
选手: “____ 。”
主持人2: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哪两句蕴含自然理趣和①péng bó ( )的朝气,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选手: “____,____。”
主持人1: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②jié rán bù tóng( ),作者在该诗中写明丽的秋景,并引出豪迈的诗情的是哪两句?
选手: “____,____。”
……
主持人1:不知不觉中,活动来到了尾声。面对中国古典诗文的浩瀚深邃,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不禁(D)油然而生。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们能看到大家投入了极大的③rè chén( ),从选手的笑脸里,我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2:(C)虽然赛诗会结束了,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美好将镌刻在我们的心中。(D)千年的音韵,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万世的情怀,似乎仍在心头荡漾。最后, 我们想用一副对联来结束我们今天的活动。
合:传国粹,诗海扬帆显风采;展雅韵,书山探宝领风骚。
(1)小东在校对过程中,为了方便主持人,想把需选手作答的诗句补充上,请帮忙补写诗句。
(2)小东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平分情况,所以又设置了“一锤定音”环节,在平分时使用。请帮忙解答。题目如下:
月,是东方人的精魂,中国古典诗歌中,咏月之作俯拾皆是。请结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月”这一意象,品析作者流露的情感。
(3)主持词的创作者有三个词语不会写,用了拼音代替,请你根据拼音帮他补写词语。
(4)主持词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哺育 B.源远流长 C.莅临 D.油然而生
(5)主持词中,画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诗文,我们相识相知。
B.今天我们探求先贤的情怀,走进悠远的古代。
C.虽然赛诗会结束了,但是我们感受到的美好将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D.千年的音韵,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万世的情怀,似乎仍在心头荡漾。
【答案】(1)山岛竦峙;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桥流水人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歌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①蓬勃;②截然不同;③热忱
(4)A
(5)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一般性默写;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竦。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①"péng bó”"写作“蓬勃”;②"jié rán bù tóng"写作“截然不同”;③"rè chén”"写作“热忱”。
(4)ABC.正确。
D.有误,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词义和“不禁”重复。
(5)ACD.正确。
B.有误,语序不当,应改为:今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先贤的情怀。)
故答案为:(1) 山岛竦峙;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小桥流水人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诗歌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借月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3) ①蓬勃;②截然不同;③热忱
(4)A
(5)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 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读诗文,将空缺的句子书写在横线上。
(1) ,受降城外月如霜。
(2)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
(3)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表现了自己军旅生活的寂寞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下》中与《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__, 。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别之情的诗句是: , 。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
【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
(2)东临碣石;山岛竦峙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烽 、 碣 、 竦峙 、 郎 、 荫蔽 ”
故答案为:⑴ 回乐烽前沙似雪 ⑵ 东临碣石 , 山岛竦峙 ⑶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⑷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⑸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⑹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3.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意思对即可)
4.互文和夸张。“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3.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如: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人站在海边,看到此景,内心感慨万千。
故答案为: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运用了夸张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暗含-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若”是“好像”的意思, 这几句诗是作者的想象,故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 互文和夸张。“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阅读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 , 。
②乙文中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请你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8.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文中人物聪慧睿智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陈元方的聪慧睿智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答案】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元方入门不顾
6.①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7.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这样写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引人联想,给人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8.谢道韫所对答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却十分中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比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咏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当父亲的朋友想拉元方的手表示道歉时,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不给友人道歉的机会。
故答案为:第1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第2空、与儿女讲论文义
第3空、元方入门不顾
6.关键词:①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②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故答案为: ①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7.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柳漫天飞舞的柳絮,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且十分生动形象。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这样写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引人联想,给人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根据“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看出谢道韫把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柳漫天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由此可以看出她的聪慧。当父亲的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时,元方有理有据地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让友人感到非常惭愧。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谢道韫所对答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却十分中肯。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练习。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a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忆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 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 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 没有暖气, 也不烧炕, 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 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 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 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b 那时受条件限制, 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 烧木炭来烤火取暖, 木炭没有烟, 火又旺, 关紧门窗, 即使门外大雪飘飘, 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烤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个铁皮小炉, 烧蜂窝煤来取暖, 铁皮小炉美观大方, 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 不过经济适用, 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 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 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 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 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 充满温情和欢乐。
c 漆桶很好找, 家具厂里有很多, 选择一个比水桶小, 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为里外残留有油漆痕迹, 铁皮上还花花搭搭, 没多大用处, 做简易煤炉很适合。要想制成蜂窝煤炉, 还得买两样东西, 一是炉胆, 二是顶上的盖盘, 土产商店都有卖, 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甲] 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个小孩儿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 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 作为箅子; 炉胆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 然后再和一小摊黄泥, 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 直没到炉顶, 斜抹平, 放上合适的炉盖盘, 一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乙]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 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d[丙]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e[丁]下雪了, 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 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 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 赶快拉我到炉边, 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 并帮我不停地使劲搓, 不多时, 我的手掌热乎乎, 指头也灵活如初。
f 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 冰天雪地的清晨, 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 常常母亲喊好几遍, 我还贪恋温暖舒适的被窝, 迟迟不愿起来, 母亲就走到床边, 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 直到烤温热了, 才递给我, 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 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g 冬季饭菜容易凉, 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 把饭菜放在上面, 等我们一放学, 热热乎乎的饭菜就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 像吃火锅一样, 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 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 但只要人人能吃饱, 也就津津有味了, 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h 寒冷的冬夜, 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 他只上过两年私塾, 可是他的肚里却装有许多民间传说, 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 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 我们也写完了作业, 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 过了两口烟瘾后, 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精彩的讲述, 英雄们的爱国思想, 在我的心里深深烙下印记。
i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父母早已去世, 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可是一到冬季, 每当坐在取暖器前, 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 就会回忆起关于漆桶小火炉的许多温情故事, 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 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的爱的温暖时光。
(有删改)
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 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每当这时, 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为父亲的杰作欢欣雀跃。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文章围绕“小火炉”,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阅读全文, 根据提示, 填写下表。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烤冻得通红的小手
温暖舒适, 心间暖融融的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津津有味, 充满欢声笑语
听父亲讲故事
11.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2.文章以《温情的小火炉》为题, 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结尾的“温暖时光”指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这种“温暖时光”的感悟。
【答案】9.B
10.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烘烤棉袄棉裤;提前加热饭菜;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2.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3.“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插入。读懂句子含义,理解文章每段大意,选择与句子含义相符合的段落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感悟。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感悟注意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补写。这句话与前文“一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和后文“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乙]处。
故答案为: B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赶快拉我到炉边,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帮我不住使劲搓,不多时,我的手掌热乎乎,指头也灵活如初”可以概括出①空:手掌热乎,指头灵活如初;结合“母亲就走到床边,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翻过来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直到烤温热了,才递给我”可以概括出②空:烘烤棉衣棉裤;结合“冬季饭菜容易凉,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把饭菜坐在上面,等我们一放学,热热乎乎的饭菜等着我们”可以概括出③空:提前加热饭菜;结合“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过了两口烟瘾后,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精彩的讲述,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记”可以概括出④空:精彩讲述,牢牢烙下印记。
故答案为: 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 ; 烘烤棉袄棉裤 ; 提前加热饭菜 ; 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从“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像紫芽姜”可以看出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情。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中“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2.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从文中开头‘ 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 上,烧木炭来烤火取暖,木炭没有烟、火又旺,关紧门窗,即使i外大雪飘飘,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托得温暖如春”“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像吃火锅一样,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饱”“寒冷的冬夜,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可是一 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J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文中反复出现“小火炉”,可见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温情的小火炉”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美好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可以作答。
故答案为: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可是一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就会回忆漆桶小炉身.上发生的许多温情故事,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可见“温暖时光”是指父母和子女相互陪伴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是父母用伟大而无私的爱为子女遮风避雨的那些时光。第二问得到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1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多年后,当鲁迅先生回眸 这件事,鲁迅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长妈妈”。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情节。
【答案】(1)阿长;长妈妈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示例:①《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⑴根据《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可知,鲁迅因长妈妈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阿长”,后来长妈妈不辞辛劳,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鲁迅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长妈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经典情节的把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儿时的生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如:《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故答案为:⑴ 阿长长妈妈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⑵《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名著内容的熟悉,要求学生多读名著,要经常性第、反复的阅读名著,对名著的精彩片段、经典情节要了然于胸。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2023七上·余姚竞赛)小作文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通过对济南的雪的描写,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请你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故乡或者身边的美景。
小提示: ⑴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人们在此处所做的事情,比如生活、游玩的情景等;
⑶选择观赏景点的最佳时节进行描写。
【答案】示例: 家乡的晚秋,踩着落叶悄然而至。站在山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空中。银杏像落日般金黄耀眼,风一吹,那落叶为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甚至能闻到飘浮在空气中淡淡的香甜。花园里草坪的小草碧绿迷人,葱葱郁郁地像一块翡翠装点着大地。家乡的晚秋,真让人陶醉!我爱家乡的晚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小练笔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你故乡或者身边的美景。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济南的冬天》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直接描写雪后的小山,突出济南雪景的秀美。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故乡的水,让人感念;故乡的树,具有特色。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故乡水流多,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夏天大家就爱在村东头处的大池子里游泳,有人在池子里玩水,有人在池子边洗菜,有人在池子边洗衣服。再有冬天,下河拉网,网中拖的是满满的收获,大白鲢胖胖的像小娃娃一般重,网中网住的是人们一年美好的期盼,让人感念。
第四,结构。写记叙文,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故乡的水里的故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注意在叙述过程中,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
故答案为:家乡的晚秋,踩着落叶悄然而至。站在山上举目远眺,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红色的枫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像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空中。银杏像落日般金黄耀眼,风一吹,那落叶为马路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蝉在草丛中幸福地弹唱,好像在歌唱收获的季节。柿子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果实,甚至能闻到飘浮在空气中淡淡的香甜。花园里草坪的小草碧绿迷人,葱葱郁郁地像一块翡翠装点着大地。家乡的晚秋,真让人陶醉!我爱家乡的晚秋!
【点评】本题考查小练笔。读懂题目要求,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述一件小事。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的一件小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 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突出文章的主旨,给读者带来亲切的感受。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