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2.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2.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46: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2.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途(zhēng) 山巅(diān) 谷穗(suì) 大地轰鸣(mín)
B.辽阔(liáo) 宿营(sù) 外宾(bīng) 鞠躬尽瘁(cuì)
C.足迹(jì) 砍伐(fá) 悼念(diào) 丰功伟绩(jì)
D.缅怀(miǎn) 篝火(gōu) 沉甸甸(diàn) 日理万机(jī)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 大地轰鸣(mín) ——(míng)
B. 外宾(bīng) ——(bīn)
C. 悼念(diào) ——(dào)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有着____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该用____的语调和____的语速。下列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伤感 激昂 急促 B.悲伤 低沉 缓慢
C.怀念 激动 舒缓 D.痛苦 悲痛 急促
【答案】B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
【解析】《周总理,你在哪里?》是柯岩创作,描绘了亿万人民在广阔世界里齐声呼唤、四处寻找周总理的动人场景,并以群众和万物的应和与深情作答,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伟业结合起来,饱含沉痛悲伤,朗读时应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语速语调。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谷 汉滴 松涛 辛勤 B.亲切 森林 笑语 世界
C.深情 需要 太阳 外宾 D.革命 会议 居住 海浪
【答案】A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A:汉滴——汗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掌握。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巧妙,以“呼唤—寻找—询问—回答”的形式,表达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B.联系上文寻找的内容可知,“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中的“深情”,包含有悲痛、敬仰、怀念等情感。
C.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作用是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既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又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答案】A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 A.本诗构思巧妙,以“询问一呼唤-寻找一回答”的形式,表达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
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柯岩,本名    ,   族人。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柯岩和    是文坛有名的“文坛伉俪”,后者是《回延安》一文的作者,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   》,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答案】冯恺;满;贺敬之;白毛女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 柯岩,原名冯恺,女,满族。
贺敬之与柯岩,中国现代文学界的著名人物,享誉文坛的模范夫妻。
1945年, 贺敬之以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基础,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具有新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故答案为:冯恺、满、贺敬之、白毛女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多义词语解释。
(1)诗里说“革命征途千万里”,请你写出其中加点的“征途”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   ;诗中的意思:   
(2)诗里说“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请你写出其中加点的“居住”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   ;诗中的意思:   
【答案】(1)远行的路途;行军路途
(2)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存活
【知识点】创新题型;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
故答案为:
(1)远行的路途;行军路途;
(2)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存活。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掌握。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字词,并有意识地进行复习。
三、名著导读
请根据对《艾青诗选》的阅读积累,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篇目。
艾青“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 7.  》,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在《 8.  》一诗中,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痛苦,忧伤祖国的命运;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9.  和 10.  
,主题是爱国主义。
【答案】7.大堰河——我的保姆;8.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9.土地;10.太阳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艾青诗选》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积累。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作答此题,学生要重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尤其要掌握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内容。
【点评】7.根据“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可知,①处填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故答案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8.根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痛苦,忧伤祖国的命运”可知,②处填的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故答案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9.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故答案为:土地
10.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故答案为:太阳
四、语言表达
11.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答案】(1)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1)要在“马路”这两个字身上做文章,可由“马路”联想到中国共产党说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就能成功地反驳了外国记者。合理即可。ww(2)周恩来总理的回答,既要能维护国家尊严,而且要巧妙,自然。可以把“低着头走路”和“走上坡路”联系起来,把“抬着头走路”和“走下坡路”联系起来。意对即可。
【点评】考查语言表达。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五、语段阅读
12.【打卡地王大厦】
参观完毕,小罗同学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游览日记。今天的“漫游罗湖”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早八点,我们从学校出发,缓缓流淌的布吉河,
盛放的簕杜鹃,使我告别了早起的困倦,变得精神抖擞。行走间,我才发觉深圳的冬日竟是如此美不胜收。跟随“大部队”,穿过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我们看到了直冲 ①____yún xiāo 的地王大厦。地王大厦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有昔日“深圳第一高楼”的美誉。69 层楼构成的宏伟建筑,总高度大约 384 余米。我不禁想到《世说新语》中陈元方谈及父亲品德时所说的“上有万仞之高”,这句话形容地王大厦也恰如其分。登楼望远,俯瞰深圳,小雨迷蒙中,落地窗变身为多棱.②____镜,折射出绚丽的光芒,给参差不齐的楼房披上彩色的光晕。窗外是奇幻的美景,窗内则展示着深圳的发展历史。大厦顶层的“深港之窗”展览详细介绍了深圳的过去与现在。今昔对比,沧海桑田,见异思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yún xiāo    ②多棱.    镜
(2)判断对错
①“这句话形容地王大厦也恰如其分”,“这”是代词,“形容”是动词。( )
②《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
(3)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走间,我才发觉深圳的冬日竟是如此美不胜收。
B.缓缓流淌的布吉河,盛放的簕杜鹃,使我告别了早起的困倦,变得精神抖擞。
C.落地窗变身为多棱镜,折射出绚丽的光芒,给参差不齐的楼房披上彩色的光晕。
D.今昔对比,沧海桑田,见异思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4)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答案】(1)云霄;léng
(2)√;×
(3)D
(4)69 层楼构成的宏伟建筑,总高度大约 384 米;或 69 层楼构成的宏伟建筑,总高度384余米。
【知识点】字体书写
六、综合性学习
13.“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内涵我诠释]
请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活动我策划]
你班响应学校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攒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③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②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答案】(1)历经磨难,坚忍顽强;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2)赛前准备示例一: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演讲顺序。 赛前准备示例二:推选评委,设计奖项,制定评选细则。;现场比赛示例:评出奖项(等级),公布结果。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概括自强不息的内涵。②根据“千磨万击还坚劲”可知,历经磨难,坚韧顽强。③根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知,任重道远,求索不止。
(2)本题考查补充活动环节。赛前准备③结合①②的内容,可补充环节为: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演讲顺序。
现场比赛②结合①③的内容,可补充环节为:评出奖项(或等级),公布结果。
故答案为:
(1)②历经磨难,坚韧顽强(坚韧刚毅、执着坚守)
③任重道远,求索不止(不畏艰难,积极进取)
(2)赛前准备③示例一:推选主持人,撰写串词,安排演讲顺序。
示例二:推选评委,设计奖项,制定评选细则。
现场比赛②示例:评出奖项(或等级),公布结果。
【点评】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设计活动过程,一定要围绕主题设计,同时兼顾各项活动过程的层次性,同时注意名称设计与其它活动名称结构相近,如:诵读、评论(动词)+风流人物+某方面特性,体现一种形式美。
七、文言文阅读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⑤,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猪。②蒲,水杨树的枝条。③笞,用竹板、荆条打。④鬻,卖。⑤仕伪汉:在伪汉政权里做官。伪汉政权是东汉末年,自汉献帝始至曹丕废黜献帝前的这一时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日夜不止 止:   
⑵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闻:   
15.文中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
   
【答案】14.停止;听说
15.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实词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竹里馆
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本诗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脱俗的形象。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案】16.D
17.这句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生动地写出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想象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关键句再进一步简要概况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看加点字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使用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第三看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一个角度还是联系全文分析。
【点评】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诗只有四句属于绝句(律诗是八句),每句五个字属于五言(七个字是七言),这个“独”字的妙处就在于,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正确;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写出来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优美境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正确;C诗人早年信奉佛教,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而常常独坐竹林,以琴抒怀,寄寓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和志趣,明月则代表着远方的希望、光明和美好,正确;D《竹里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山林闲适生活的悠闲自得,这样一种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错误。
故答案为:D
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竹里馆》 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后来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虽然处在一个非常清幽宁静的地方,似乎明月读懂了作者的心理,带着光明、希望和美好来到作者身边,表达了作者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这句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生动地写出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显示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想象力。
九、现代文阅读
海棠花祭①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革命的前进,建设的发展,将是无限光明的、美好的。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革命志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山河。无数的战士倒下了,我们这些幸存者,为继承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双肩上的任务很重很重。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四月
注释: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此文为其妻所作。
18.海棠花在文中有特殊的意义,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海棠花祭”的含义。
19.本文回忆了“我”与周总理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至少答三点)
20.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②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21.相爱如花,相待以诚。有人说这篇祭文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8.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9.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20.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21.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⑴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18.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总理和“我”所住的院落种了海棠,这海棠是总理最爱的花,总理去世后,“我”仍然居住在这里。总理在海棠树下和“我”散步,YI 同赏花,这海棠树下有“我”的总理的许多美好回忆,因此,用“海棠花祭”作文文章的题目,但表明这篇文章是写关于西花厅海棠(花)的。海棠树还在,海棠树还年年开花,但是当年一同看花的人已经不在了,作者借写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9.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结合第五段句子“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第六段句子“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可知: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
结合第八段句子“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可知: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 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 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结合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 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知: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
结合第十五段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结成这样-种战友的、 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知: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故答案为: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20.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文章的开头就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这里用一种平常的语气告诉我们,总理已经离开“我”十二年了。虽然有深深的情感,但还是较内敛,直接陈述总理离开的事实。
②海棠花依旧开放,可是赏花的人已经不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念。虽然总理已离开,但是我们看见花开,就仿佛觉得“你仍在我们中间”,这里用第二二人称,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具体句子,从“伴侣情,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的角度思考。如从第十一段句子“曾记否 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相濡以沫的伴侣情。
如从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故答案为: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十、写作题
22.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
请以“那声音特别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那声音特别温柔
声音无处不在。在大自然中,每个地方都存在声音,风声、雨声、读书声,朋友的安慰声,以及老师的鼓励声。可唯独那个声音很特别。
在风声、雨声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在朋友的安慰声中,我感受到了温暖;在老师的鼓励声中,我感受到了关怀;可唯独那个声音让我感受到了爱。
记得那是开学的第一个学期,假期虽早已结束,但我依然沉浸在假期的快乐中不能自拔,直到上课我还打打闹闹,心不在焉,转眼间,不知不觉就要快要期中考试了,因为在假期的时候我早已学过那些知识,所以没把考试当回事,当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中时,我却又在家看课外书。
坐在考场上,认为自己肯定能考好,看题也是一眼带过,当考试成绩发下来时,顿时一盆冷水从头到脚将我浇遍,“71分”,这个让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就想一块石头一样,在我心头上重重一击。拖着书包走回家,直直的走向书房,“啪”的一声将门关上。夜静悄悄的,只有钟的嘀嗒声在窒闷的空气间穿梭。
卷子上各种符号,简直就像将酸、甜、苦、辣、咸混在一锅中,不断升温,渐渐发霉,吃在嘴里,只留下无尽的苦涩。
“吱呀”门被推开了,“喝点牛奶吧!”这道声音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那么温柔,直击我的心田,正想将手中的试卷藏起来时,却被一双带着老茧的手拿起,“71分?”我的心一紧,手死死的攥着衣角,正准备迎接责怪时,那只手却只摸了摸我的头,接着就听到一声叹气,那不争气眼眶湿润了,耳边又传来那道温柔的声音“都怪我,没什么知识,不能好好辅导你,要是我能好好辅导你,也不至于考的这么差了。”将要推进眼眶中的眼泪终忍不住了,夺眶而出,一把抱住我面前瘦小的身躯,“妈,对不起!”那带着老茧的手又放在了我的头上,轻轻的摸了一下,“没事的,俗话说的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你振作起来,努力的过好每一分钟,就一定会成功的,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这道温柔而又平凡的声音,在此刻这句话中却显得异常伟大,震人心魄,久久的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吸了吸鼻子,拿手擦干了眼泪,抬起头,便是那洋溢着微笑的脸庞,下定决心,端起桌上那杯牛奶,一口喝下,拿起笔去奋斗,去努力过好每一分钟,终于在期末考试得到了我想要的成绩。
那声特别的话语,在我生命的年轮中,久久环绕,不能离去。
唯独那道声音让我感受到了爱――因为那是母亲的声音啊!母亲的那一道声音便是浓的化不开的爱……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那声音特别________”是半命题作文。首先根据自己的作文素材积累补全题目。根据提示材料分析,可以是温柔,温暖,美妙,慈爱等。“那声音”是本题的关键词。声音的“来源”决定了声音的“特点”。可以是自然界的声音:(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它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2)黄河波涛滚滚。它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3)冰雪融化、燕子呢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的声音。它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可以是校园里的声音:(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它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3)朋友的脚步声。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是家庭的声音:(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注意对声音的细节描写和听音者的心理描写。
【点评】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的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2.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途(zhēng) 山巅(diān) 谷穗(suì) 大地轰鸣(mín)
B.辽阔(liáo) 宿营(sù) 外宾(bīng) 鞠躬尽瘁(cuì)
C.足迹(jì) 砍伐(fá) 悼念(diào) 丰功伟绩(jì)
D.缅怀(miǎn) 篝火(gōu) 沉甸甸(diàn) 日理万机(jī)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有着____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该用____的语调和____的语速。下列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伤感 激昂 急促 B.悲伤 低沉 缓慢
C.怀念 激动 舒缓 D.痛苦 悲痛 急促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谷 汉滴 松涛 辛勤 B.亲切 森林 笑语 世界
C.深情 需要 太阳 外宾 D.革命 会议 居住 海浪
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巧妙,以“呼唤—寻找—询问—回答”的形式,表达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B.联系上文寻找的内容可知,“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中的“深情”,包含有悲痛、敬仰、怀念等情感。
C.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作用是加强了语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D.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既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又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
当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柯岩,本名    ,   族人。已出书五十余部,主要有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柯岩和    是文坛有名的“文坛伉俪”,后者是《回延安》一文的作者,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   》,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6.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多义词语解释。
(1)诗里说“革命征途千万里”,请你写出其中加点的“征途”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   ;诗中的意思:   
(2)诗里说“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请你写出其中加点的“居住”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   ;诗中的意思:   
三、名著导读
请根据对《艾青诗选》的阅读积累,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篇目。
艾青“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 7.  》,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在《 8.  》一诗中,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痛苦,忧伤祖国的命运;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 9.  和 10.  
,主题是爱国主义。
四、语言表达
11.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五、语段阅读
12.【打卡地王大厦】
参观完毕,小罗同学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游览日记。今天的“漫游罗湖”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早八点,我们从学校出发,缓缓流淌的布吉河,
盛放的簕杜鹃,使我告别了早起的困倦,变得精神抖擞。行走间,我才发觉深圳的冬日竟是如此美不胜收。跟随“大部队”,穿过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我们看到了直冲 ①____yún xiāo 的地王大厦。地王大厦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有昔日“深圳第一高楼”的美誉。69 层楼构成的宏伟建筑,总高度大约 384 余米。我不禁想到《世说新语》中陈元方谈及父亲品德时所说的“上有万仞之高”,这句话形容地王大厦也恰如其分。登楼望远,俯瞰深圳,小雨迷蒙中,落地窗变身为多棱.②____镜,折射出绚丽的光芒,给参差不齐的楼房披上彩色的光晕。窗外是奇幻的美景,窗内则展示着深圳的发展历史。大厦顶层的“深港之窗”展览详细介绍了深圳的过去与现在。今昔对比,沧海桑田,见异思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yún xiāo    ②多棱.    镜
(2)判断对错
①“这句话形容地王大厦也恰如其分”,“这”是代词,“形容”是动词。( )
②《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
(3)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走间,我才发觉深圳的冬日竟是如此美不胜收。
B.缓缓流淌的布吉河,盛放的簕杜鹃,使我告别了早起的困倦,变得精神抖擞。
C.落地窗变身为多棱镜,折射出绚丽的光芒,给参差不齐的楼房披上彩色的光晕。
D.今昔对比,沧海桑田,见异思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4)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六、综合性学习
13.“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学校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内涵我诠释]
请分别概括下面诗句所揭示的自强不息的内涵。(句式不限)
①志向坚定,奋斗不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活动我策划]
你班响应学校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搜集资料,攒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③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②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七、文言文阅读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⑤,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猪。②蒲,水杨树的枝条。③笞,用竹板、荆条打。④鬻,卖。⑤仕伪汉:在伪汉政权里做官。伪汉政权是东汉末年,自汉献帝始至曹丕废黜献帝前的这一时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日夜不止 止:   
⑵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闻:   
15.文中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竹里馆
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本诗通过“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明月”这一高洁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高脱俗的形象。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九、现代文阅读
海棠花祭①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革命的前进,建设的发展,将是无限光明的、美好的。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革命志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山河。无数的战士倒下了,我们这些幸存者,为继承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双肩上的任务很重很重。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四月
注释: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此文为其妻所作。
18.海棠花在文中有特殊的意义,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海棠花祭”的含义。
19.本文回忆了“我”与周总理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至少答三点)
20.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②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21.相爱如花,相待以诚。有人说这篇祭文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十、写作题
22.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嘤嘤是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车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人心。
请以“那声音特别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