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55: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A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文言文断句
【解析】A翻译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划分错误,应该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B翻译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划分正确。
C翻译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划分正确。
D翻译为: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划分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人、鸟都不敢外出的环境,写出了大雪后的森然寒意,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面对此种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作者写作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答案】B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B:正面。错误。应该是侧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这些借代:用“手足”指代“兄弟”,用“庙堂”指代“朝廷”,用“桃李”指代“学生”,用“社稷”指代“国家”。
B.《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在文中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出西湖雪后奇景。
C.雨果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D.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其中“更定”就是指这个时候。
【答案】C
【知识点】外国文学;其他常识;湖心亭看雪;称谓
【解析】C:雨果是法国作家,国籍有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茫茫的景象。
B.“上下一白”的“一”字营造了白茫茫浑然难辨的纯净境界,使人唯觉其大,给人一种天地之大、宇宙之广的感慨。
C.“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描绘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让人顿生一种依稀恍惚、人生之微的感慨。
D.写“湖上影子”的“痕”“点”“芥”“粒”,创造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运用“痕”“点”“芥”“粒”等量词,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让人产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二、填空题
5.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张岱,字   ,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   》等。在《陶庵梦忆》中,张岱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让人惊异)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自杀)。“明亡后他披发入山修明史。写作本文时,他已五十多岁,回忆的是三十五岁时的事。
【答案】宗子;陶庵;西湖梦寻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陶庵梦忆》中,张岱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让人惊异)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自杀)。“明亡后他披发入山修明史。写作本文时,他已五十多岁,回忆的是三十五岁时的事。
故答案为:(1)宗子;(2)陶庵;(3)西湖梦寻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识记,标注读音要注意遵循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6.结合课文注释,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注音。完成后朗读课文两遍。
是日更定矣   
余孥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有两人铺毡对坐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gēng;ná;cuì;zhān;sōng;hàng;dàng;qiǎng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此题中容易出错的拼音有:gēng,cuì,hàng,qiǎng。
故答案为:(1)gēng;(2) ná;(3)cuì;(4)zhān(5)sōng(6)hàng(7)dàng(8)qiǎng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识记,标注读音要注意遵循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三、默写
7.(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答案】(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开放性默写;湖心亭看雪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凇、沆、砀、径、妆、渐、莲、映”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故答案为:(1) 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2)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3)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点评】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易错易混淆字词:凇、沆砀 、白、径、踪、 淡妆、渐欲、莲、碧、映。
四、语言表达
8.下面是张岱《湖心亭看雪》(节选),请将它改写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不超过200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大雪下了几天了,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尽显我的孤独。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湖心亭看雪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
写作时,围绕湖心亭、雪等意象,合理想象,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注意字数限制。
如: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三天了。天地茫茫一片,看不见游人,也听不见鸟鸣。白雪将西湖染成了简单的黑白色调。我迎着一帘雪雾,划着船儿到西湖边。雪枝摇曳着,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淋漓尽致地谱写着它的美丽与悲哀。小舟划到湖中,弯月下仅见得长堤在雪中抹出一道痕迹。风过处,湖心亭吹散一缕飘雪,我的船犹如芥草般漂泊无依。
故答案为:大雪下了几天了,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尽显我的孤独。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
五、名著导读
小南和小山围绕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
9.小南和小山在整理《水浒传》英雄卡时发现,很多英雄绰号都和动物有关,于是他们展开了讨论。
小南:杨志的绰号是“青面兽”,杨春的绰号是“白花蛇”。⑴   的绰号是⑵   。
小山:蛇、龙、虎、豹等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寓意,杨春为人⑶   ,蛇最能代表他的形象,真是人如其名。
小南:历经时光的沉淀,这些动物早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小山:什么是文化符号?
小南:文化符号是内涵丰富的标示,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
小山:我明白了,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和形式。
小南:没错,就像《艾青诗选》中“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太阳”是象征着⑷   的文化符号。
小山:这样看来我们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文化符号。《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很好地表现了“忠义”这一文化符号。
小南:但是金圣叹反对“以忠义予之”的观点,认为书中宣扬的是一种“犯上作乱”的假义气,体现出“恶之至”……
10.结合上述讨论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是否“忠义”,并说明理由。
11.泰戈尔诗中常使用“鸟”的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分析“鸟”在两首诗歌中不同的含义。
飞吧,鸟儿 泰戈尔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飞吧,鸟儿, 带着砸断的铁链, 勇敢地飞向广阔的蓝天! 脚上的断链叮当响, 双翼鼓满了欢畅。 无羁的白云在召唤。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答案】9.解珍;两头蛇;心狠手辣,阴险狡诈;驱逐黑暗,光明美好
10.我认为是。李逵对梁山忠诚,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宋江最后归降朝廷,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是。李逵一路护送林冲,对梁山忠诚,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宋江为招安朝廷迫害好汉,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是。众好汉对宋江忠心耿耿,后招安出征讨伐方腊尽心尽力是为忠。武松冒生命危险为兄报仇,林冲为了保护花荣不惜犯下杀人罪是为义。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董平被宋江捉到马上背叛朝廷,吴用见宋江上山马上背叛对他有恩的晁盖有违忠。武松血溅鸳鸯楼不辩善恶、滥杀无辜,好汉们为使秦明上山策划他一家老小被杀,这有违义。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11.泰戈尔,鸟是欢快勇敢有活力的鸟,它能打破束缚,追求自由。艾青,鸟是悲愤的,代表的是饱受磨难却奋力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象;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艾青诗选》;《水浒传》
【解析】(1)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2)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点评】9.①②空示例:玉麒麟卢俊义;鼓上蚤时迁。
③白花蛇是五步蛇的俗称,是一种有毒的蛇,俗语说无毒不丈夫,杨春绰号白花蛇,他也是个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人。
④《艾青诗选》中《给太阳》的“太阳”的意象折射出诗人对光明、希望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太阳是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故答案为:解珍
两头蛇
心狠手辣,阴险狡诈
驱逐黑暗,光明美好
10.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认为是否忠义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是忠义。梁山好汉都对及时雨宋江忠心耿耿,这是忠;梁山好汉他们愿意为了朋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义。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解救不认识的金氏父女;大闹野猪林解救被高俅迫害的林冲,这是义。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忠义。好汉们所行的天道是谁欺负了我我就加倍杀回去,看不顺眼的就打过去,你看,有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有喧宾夺主鸠占鹊巢的,还有被一些人设计害的家破人亡最终还去投靠这些人与之称兄道弟,这些有违义。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故答案为:我认为是。李逵对梁山忠诚,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宋江最后归降朝廷,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是。李逵一路护送林冲,对梁山忠诚,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我认为不是。宋江为招安朝廷迫害好汉,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是。众好汉对宋江忠心耿耿,后招安出征讨伐方腊尽心尽力是为忠。武松冒生命危险为兄报仇,林冲为了保护花荣不惜犯下杀人罪是为义。所以“忠义”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我认为不是。董平被宋江捉到马上背叛朝廷,吴用见宋江上山马上背叛对他有恩的晁盖有违忠。武松血溅鸳鸯楼不辩善恶、滥杀无辜,好汉们为使秦明上山策划他一家老小被杀,这有违义。所以“忠义”不是英雄好汉的文化符号。
11.结合“带着砸断的铁链,勇敢地飞向广阔的蓝天!脚上的断链叮当响,双翼鼓满了欢畅。无羁的白云在召唤”可知泰戈尔诗中
的“鸟”是勇敢的,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的,敢于拼搏,打破“铁链”的束缚,去追求自由。
结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是
悲愤的。结合“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可知“鸟”代表
的是饱受磨难却奋力抗争的人民,结合“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知“鸟”一直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故答案为: 泰戈尔,鸟是欢快勇敢有活力的鸟,它能打破束缚,追求自由。艾青,鸟是悲愤的,代表的是饱受磨难却奋力抗争,热爱祖国的人民。
六、语段阅读
根据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古人徒步泛舟,登临揽胜,面对湖光山色,或游目骋怀,思接千载,忆往追昔,感慨系之;或____事感怀,借景抒情,吐露心声,表达(bào)____负,壮怀激烈。留下的诸多诗文凝成了历史文化的底(yùn)____。
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六一居士携众出游滁州,吟咏出了意在彼不在此的名句——“____,____”(《醉翁亭记》);东坡居士于丙辰中秋创作的《水调歌头》中,“____ ,____”,道尽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青莲居士虽被赐金放还,饯别酒宴上却高歌“____ ,____”(《行路难》),其乐观自信令人钦佩;稼轩笔下的名句——“____ ,____”(《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生动表现了遍尝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含蓄而苍凉。
12.加点字“骋”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pīng B.pìng C.chěng D.chèng
13.加点字“载”的读音与下列选项中“载”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承载 B.三年五载 C.载歌载舞 D.怨声载道
14.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字是(  )
A.既 B.即
1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表达(bào)   负 底(yùn)   
16.对语段中的人物称谓,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居士——欧阳修 B.东坡居士——苏轼
C.青莲居士——李清照 D.稼轩——辛弃疾
17.请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18.古代科举取士,其考查形式主要以诗文质量见高下。假设时空置换,杜甫、范仲淹、张岱三人同年参加科考,你认为谁更有可能夺魁?为什么?(可从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12.C
13.B
14.B
15.抱;蕴
16.C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8.示例1:A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渴望有广厦千万,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诗歌文字朴素,情真意切,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文章格调高远,当夺魁。
示例2: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只描绘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之景,并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语言上多对仗,音韵和谐,立意高远,当夺魁。选C不得分。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理解性默写;材料探究;称谓
【解析】⑴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⑵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⑶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⑷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⑸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⑹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⑺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2.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游目骋怀”读作“chěng”。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思接千载”读作“zǎi”;
A.zài
B.zǎi
C.zài
D.zài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即事感怀: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自己有感而发或者是说想到了其他的事情然后感觉到了一种情绪在自己的心头触发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表达(bào)负”写作“抱”;“底(yùn)”写作“蕴”
故答案为:抱;蕴。
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D.正确。
C.“青莲居士”是李白。
故答案为:C。
17.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炬、婵娟、沧”。
故答案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8.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先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夺魁的人及作品,再分析其文章特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1:A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渴望有广厦千万,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诗歌文字朴素,情真意切,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文章格调高远,当夺魁。
示例2: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只描绘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之景,并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之心进行对比,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语言上多对仗,音韵和谐,立意高远,当夺魁。选C不得分。
七、综合性学习
19.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⑴ 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的孤独。
故答案为:⑴ 【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八、文言文阅读
【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乙】湖心亭看雪
张贷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西湖七月半①(节选)
张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②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③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④。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速:催促。③舣舟:将船靠岸。④颒(huì)面:洗脸。
2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21.解释下列加点字。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①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课内外迁移:寻向所志 ⑴
②列俟岸上 根据语境推断 ⑵
③以故二鼓以前 查阅词典:①一种打击乐器;②击鼓;③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④振动;⑤鼓起,突起 (填序号即可) ⑶
④止见篙击篙 课内外迁移:百废具新 同“俱”,全、皆 ⑷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23.下面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摩”二字极为精当,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壮,而且有生气。
B.黄河仿佛夹着怒气,华山直刺苍穹,写二者是为了引出第三句,表达诗人心中满满的希望。
C.第三句译为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在金政权的风沙里,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失望。
D.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是想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失地之志。
24.【乙】文中,舟子语“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志趣,其实【甲】诗与【丙】文也体现出一种“痴”,请结合句中加点字,谈谈你对这三种“痴”的理解。
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答案】20.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21.先前、以前|等候|③|同“只”
22.我们这些人放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23.B
24.“又”字强调年复一年,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军队的到来,隐含着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痴望;“痕”、“点”、“芥”、“粒”等量词,递次微缩,写出了大雪过后长堤、湖心亭、小舟及舟中的人的状貌,使得景与人都显得格外缥缈与微小,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隐含着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之情;“纵”有放任之意,形象地写出了白天的喧嚣过后,与宾客饮酒赏月的无拘无碍、痛快淋漓,隐含着作者对清净自然的喜爱,对远离喧嚣的渴望和对在自然中放纵自己的迷恋。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湖心亭看雪;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这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点评】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本句句意: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岸上人亦逐队赶门”与“渐稀渐薄”和“顷刻散尽矣”为先后承接关系;故答案为: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寻向所志”意为: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根据课内外迁移法可知,向:先前、以前;②句意:在岸上列队等候。根据“轿夫擎燎,列俟岸上”可知,此处“俟”意为:等候。③句意:因此二鼓以前。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应选③;④句意: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根据课内外迁移法可知,止:同“只”。
故答案为:先前、以前|等候|③|同“只”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纵舟:放开船。拍:扑。惬:快意。
故答案为:我们这些人放任船(在湖面飘流),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写二者是为了引出第三句”在诗中没有体现,且全诗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故答案为:B。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为: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一个“又”字,写出中原百姓渴望朝廷出兵北伐,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求与痴望。(2)用“痕”“点”“芥”“粒”等词描绘雪的世界,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兴宇宙的意味。“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体现出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达出作者痴迷雪后西湖美景的情感。(3)“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意为: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刚刚发凉,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纵”意为纵情、放任。这一句写出作者经历白天的热闹喧嚣,与宾客们席地而坐,开怀畅饮的欢快场景,表达出作者对美好自然的沉醉,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又”字强调年复一年,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军队的到来,隐含着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痴望;“痕”、“点”、“芥”、“粒”等量词,递次微缩,写出了大雪过后长堤、湖心亭、小舟及舟中的人的状貌,使得景与人都显得格外缥缈与微小,营造了一个物我合一的境界,隐含着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之情;“纵”有放任之意,形象地写出了白天的喧嚣过后,与宾客饮酒赏月的无拘无碍、痛快淋漓,隐含着作者对清净自然的喜爱,对远离喧嚣的渴望和对在自然中放纵自己的迷恋。
九、诗歌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玉簞(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5.根据语境,完成对话。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时节,我从   和竹席浸凉处看出。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   的环境氛围。
26.本词以景开篇,以情点题。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思念之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案】25.荷花凋谢;孤寂
26.示例:诗人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眺望。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25.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具有多重妙处。据此概括即可。
26.结合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情怀。“云中谁寄锦书来”,女词人眺望秋际云天,原来是企待着丈夫的“锦书来”,所以,紧接着才有“雁字回时”一句。鸿雁传书,已成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在孑然只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传的尺素,去细细咀嚼那离别的伤情,去悄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这种情绪只属于她,因而无需有人结伴同来,更不必张扬开去。一切只有在“轻”中、“独”中,才会回味、咀嚼,才体验、领略得到。唯其如此,方显出思妇之情的独特,益见其情之深挚。上阕的煞尾处,突然跳成一个景象描述句:“月满西楼。”这一收煞,不但呼应了起笔“红藕香残”的景象,而且组合成了一个空间系列环境:红藕、兰舟、雁字、西楼。占据这空间一角的则是满怀幽思的女词人。如果化为丹青,就是一幅绘画,产生出绘画美。“月满西楼”,以空间感透现出时态感。“满”字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女词人独上兰舟,引领眺望,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她深情,缱绻,执着,直等待到“月满西楼”。这里汩汩流转的是女词人的情和意,是满满的“思念之痛”。据此概括即可。
十、现代文阅读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李良旭
①今天的晚饭,李子涵一点食欲也没有,吃着吃着还流下了眼泪,眼泪吧嗒吧嗒掉进了碗里,李子涵哽咽着将饭和着眼泪一起咽进了肚里。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爸爸的眼睛,爸爸心想,子涵在学习上一定遇到了什么困难,平时吃饭可不是这样的,他有说有笑,还把学校每天的见闻说给他听,父子俩说说笑笑,一餐晚饭就吃完了,然后各干各的事。可是今天的情况可就不一样,空气中似乎有一股沉闷的气息。爸爸仿佛什么也没有看见,不动声色地吃着饭。子涵饭没有吃完就离开了饭桌,进了他的书房。
②子涵坐在书桌前,从书包里拿出了数学考试试卷,他面色沉重地将试卷铺展开来,看着上面的考试分数,他的眼泪忍不住又掉了下来,心里又是一阵疼痛。突然,他听到了敲门声,赶紧将试卷收藏起来,打开了房门。
③爸爸站在门口,笑着说,走,出去散一会儿步,回来再看书。子涵站起身,一动没动,他似乎不想去散步。爸爸拉起他的手,有些执拗地说:“犹豫什么呢?散一会儿步,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④子涵见状,迟疑了一会儿,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终于迈开了步子。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⑤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爸爸伸出手,搂住了子涵的肩膀,说道,“你小时候,我每天晚上都带你出来散步,这条小路留下了你童年的足迹,你是踏着你童年的足迹长大的,现在你上学了,学习任务重了,散步的时间少了,可是无论多么忙,散一会儿步应该还是有时间的,饭后散一会儿步,对身体也有好处。”
⑥子涵沉默不语,他的心思还停留在试卷上,他沮丧地想,自己为什么没有考好?
⑦爸爸看出了子涵的心思,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子涵,你看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天上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在夜色中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它使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如果没有夜晚的月亮,我们出行是多么的不方便,所以说,这夜晚月亮的伤口,是一种美!"
⑧爸爸充满诗意的一番话,在子涵的心里掀起一丝波澜,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天上的那轮弯弯的月亮,那弯弯的月亮,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像一道弯弯的伤口,但这道伤口,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娇艳。自己不知道看过多少次月亮;月亮的故事,爸爸不知讲过多少种版本了。可今晚被爸爸这么一说,好像第一次看到月亮,看出了新意,看出了美。
⑨爸爸又说道,这夜晚的伤口啊,只是暂时的,等天亮了,这伤口就痊愈了,再也看不到了。有时学习成绩出现波折,其实就像这夜晚月亮的伤口,只是暂时的,不必有太多的纠结和沮丧,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攻坚克难,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一天!
⑩爸爸说完,把子涵的肩膀又接紧了一些,子涵忽然感到身上充满了一种力量,他觉得这力量能把自己的伤口慢慢治愈。想到这里,子涵一扫刚才的沉默,说道:“爸爸,您说得真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找到治愈自已伤口的良方了……”
爸爸笑了,子涵发现,爸爸咧开嘴的笑容,就像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很好看……
在那之后,子涵在学习上开始变得乐观起来,学习上偶尔遇到一些挫折,不再惊慌和沮丧,他会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积极解决。他觉得那些挫折,就像夜晚天上月亮的伤口,一点也不丑陋,反而有一种美和艳,它照亮了自己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
一天晚饭后,子涵又走在那条散步的小路上,月光很好,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望着望着,他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了,他觉得自己咧开嘴的笑容,就像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
(《思维与智慧》2022年7期,有删改)
27.阅读选文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情节 A    饭后出去散步 B    继续投入学习
李子涵的心理 沉重疼痛 C    豁然开朗 D   
28.品析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表达效果。
突然,他听到了敲门声,赶紧将试卷收藏起来,打开了房门。
2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爸爸拉起他的手,有些执拗地说:“犹豫什么呢?散一会儿步、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30.选文第⑤段画线句有何作用?
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
31.选文结尾段有何作用?
32.选文多次写到“月亮是夜晚的伤口”,富含诗意与哲理,作者以此命题有何深意?
【答案】27.看到数学成绩/考试失利;听到父亲开导/听到父亲的话;纠结沮丧(迟疑);乐观积极
28.“赶紧"强调时间之快,立刻马上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子涵当时不想让父亲知道成绩的紧张(害怕)、慌乱(着急)。
29.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执意想带李子通出去散步的恳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父亲对子涵的爱。
30.画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了夜晚月光的皎洁美好,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为下文父亲借月光开导子涵作铺垫。
31.本段写出了重新振作的李子涵在月下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子涵乐观向上的状态,与①段(父亲笑了)相照应。突出了父亲富有诗意的关爱对子涵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境恬淡,回味无穷。
32.人生中的挫折不仅不丑陋反而让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乐观地面对生活,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结尾及其作用;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⑷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6)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点评】27.结合第②段“子涵坐在书桌前,从书包里拿出了数学考试试卷,他面色沉重地将试卷铺展开来,看着上面的考试分数,他的眼泪忍不住又掉了下来,心里又是一阵疼痛”可知,李子涵考试失利,心情沉重;结合第③段“爸爸站在门口,笑着说,走,出去散一会儿步,回来再看书。子涵站起身,一动没动,他似乎不想去散步”和第④段“子涵见状,迟疑了一会儿,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终于迈开了步子”可知,饭后出去散步,李子涵迟疑;结合第⑩段“爸爸说完,把子涵的肩膀又搂紧了一些,子涵忽然感到身上充满了一种力量,他觉得这力量能把自己的伤口慢慢治愈。想到这里,子涵一扫刚才的沉默,说道,爸爸,您说得真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找到治愈自己伤口的良方了”可知,听了父亲的话,李子涵豁然开朗;结合第 段“在那之后,子涵在学习上开始变得乐观起来,学习上偶尔遇到一些挫折,不再惊慌和沮丧,他会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积极解决”可知,李子涵继续投入学习,乐观积极。故答案为:看到数学成绩/考试失利
听到父亲开导/听到父亲的话
纠结沮丧(迟疑)
乐观积极
28.“赶紧”是赶快,毫不迟疑的意思,强调动作之快,李子涵听见父亲敲门,立刻把试卷藏了起来,突出了李子涵不想让父亲看到试卷的紧张的心理。故答案为:“赶紧"强调时间之快,立刻马上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子涵当时不想让父亲知道成绩的紧张(害怕)、慌乱(着急)。
29.“拉起他的手”运用了动作描写,“执拗地”是神态描写,“犹豫什么呢?散一会儿步,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是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想带李子涵出去散步的坚决,想带李子涵出去散心,体现了父亲对李子涵深深的爱。故答案为: 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执意想带李子通出去散步的恳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父亲对子涵的爱。
30.“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月光的皎洁,结合第⑦段“爸爸看出了子涵的心思,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子涵,你看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天上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在夜色中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它使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如果没有夜晚的月亮,我们出行是多么的不方便,所以说,这夜晚月亮的伤口,是一种美”父亲借月亮给子涵讲道理,所以“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为下文父亲借月亮开导子涵做铺垫。故答案为: 画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了夜晚月光的皎洁美好,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氛围,为下文父亲借月光开导子涵作铺垫。
31.“子涵又走在那条散步的小路上,月光很好,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望着望着。他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了,他觉得自己咧开嘴的笑容,就像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体现了李子涵积极乐观的心态,照应第⑦段“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子涵,你看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天上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在夜色中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它使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使结构更加严谨,暗含着遇到一些挫折,不要惊慌和沮丧的主题。故答案为: 本段写出了重新振作的李子涵在月下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子涵乐观向上的状态,与①段(父亲笑了)相照应。突出了父亲富有诗意的关爱对子涵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境恬淡,回味无穷。
32.结合第⑦段“爸爸看出了子涵的心思,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子涵,你看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天上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在夜色中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它使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如果没有夜晚的月亮,我们出行是多么的不方便,所以说,这夜晚月亮的伤口,是一种美!”可知,挫折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人生中偶尔遇到一些挫折,不再惊慌和沮丧,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积极解决。故答案为: 人生中的挫折不仅不丑陋反而让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乐观地面对生活,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十一、写作题
33.根据要求作文。
仪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生活,离不开仪式;人生,也不能缺少仪式感。”(王佳宁《用仪式唤醒生活》)
作家周珊珊说:“仪式的作用,在于通过特定动作或程序,使一些事物或行为区别于其他。开学和毕业都有典礼,结婚时会举办婚礼,纪念日也要买上蛋糕鲜花……通过仪式的‘加成’,我们内心获得了一种确认,感受到人生进入新阶段、某一阶段告一段落、爱和认同等意义。”
仪式,应与信念相伴相随;仪式,应是对过去的告别,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
请以“仪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参考例文】
在仪式中升华
仪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大小小的仪式随处可见,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部分人对仪式持批评的态度,他们抵制这种滥于形式、没有内涵的仪式。也有人肯定了仪式的存在。在我看来,虽然仪式存在着形式主义,但它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它让我们提高了自豪感,我们也能在仪式中升华。
何谓升华?升华就是使人们脱离平庸,脱离琐碎,摆脱纷杂的心灵阴霾,在经过洗礼之后,精神的层次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感化,变得更加纯净,更加圣洁。而仪式恰好可以作为升华的催化剂。仪式庄严的气氛使人正襟危坐,仪式浩大的场面使人得到心灵的震撼,仪式的隆重使人有了庄严的体验,使命感顿时充盈整个胸膛。经过仪式的洗礼,人们脱去腐朽的外壳,挣脱了命运的枷锁,灵魂变得更加圣洁。所以说,生活中,一些徒有其表的仪式为人所不齿,我们也可以肯定部分人对其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仪式的存在,使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
仪式贯穿古今,而每一次的仪式都是一次历史的升华。要不是战士出征充满热血的仪式,何来战场上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气概?如果没有开国大典那庄严的仪式,何来中华民族的自豪与信心?要不是高考前的百日誓师大会,何来考场上学生们的沉着稳重、得心应手?所以说,仪式并不是一种形式,一种空洞。它更是一道光芒,一种激励,一束火花,拨开人们心中的乌云,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沉寂已久的雄狮,让人奋起,促人向上,去改写历史,创造辉煌。作为21世纪富有理想的有为青年,我们更要重视仪式中所蕴含的发人深省的意义,我们要让仪式永远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作为良药,作为警钟,作为指点迷津的导师。我们重视仪式,深切体会仪式所带来的神圣感,并且感悟仪式中所蕴含的真谛,让仪式为我们洗去尘埃,得到精神和心灵的升华。
因为有了仪式,历史的长河才气势磅礴,未来的道路才宽阔顺畅。我们要接受仪式的洗礼,在仪式中升华自我。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仪式”,材料对“仪式”进行了解释,王佳宁的话为作文提供了立意方向,即“生活需要仪式感”“人生需要仪式感”。周珊珊的话对生活中的仪式感的形式与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说,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仪式,点明了仪式的作用是让生活“加成”,使人们的内心获得确认,感受人生或情感的新阶段,也就是材料最后一段所说的,仪式是对过去的告别,对现在的反思,对的期许。作文可写自己对仪式的看法,也可写自己生活中的仪式,还可以思考仪式对于人生的意义。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人、鸟都不敢外出的环境,写出了大雪后的森然寒意,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面对此种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作者写作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3.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这些借代:用“手足”指代“兄弟”,用“庙堂”指代“朝廷”,用“桃李”指代“学生”,用“社稷”指代“国家”。
B.《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张岱在文中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出西湖雪后奇景。
C.雨果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D.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其中“更定”就是指这个时候。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茫茫的景象。
B.“上下一白”的“一”字营造了白茫茫浑然难辨的纯净境界,使人唯觉其大,给人一种天地之大、宇宙之广的感慨。
C.“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描绘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让人顿生一种依稀恍惚、人生之微的感慨。
D.写“湖上影子”的“痕”“点”“芥”“粒”,创造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
二、填空题
5.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张岱,字   ,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   》等。在《陶庵梦忆》中,张岱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让人惊异)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自杀)。“明亡后他披发入山修明史。写作本文时,他已五十多岁,回忆的是三十五岁时的事。
6.结合课文注释,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注音。完成后朗读课文两遍。
是日更定矣   
余孥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有两人铺毡对坐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三、默写
7.(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四、语言表达
8.下面是张岱《湖心亭看雪》(节选),请将它改写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不超过200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名著导读
小南和小山围绕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
9.小南和小山在整理《水浒传》英雄卡时发现,很多英雄绰号都和动物有关,于是他们展开了讨论。
小南:杨志的绰号是“青面兽”,杨春的绰号是“白花蛇”。⑴   的绰号是⑵   。
小山:蛇、龙、虎、豹等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寓意,杨春为人⑶   ,蛇最能代表他的形象,真是人如其名。
小南:历经时光的沉淀,这些动物早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小山:什么是文化符号?
小南:文化符号是内涵丰富的标示,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
小山:我明白了,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独特文化内涵的载体和形式。
小南:没错,就像《艾青诗选》中“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太阳”是象征着⑷   的文化符号。
小山:这样看来我们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文化符号。《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很好地表现了“忠义”这一文化符号。
小南:但是金圣叹反对“以忠义予之”的观点,认为书中宣扬的是一种“犯上作乱”的假义气,体现出“恶之至”……
10.结合上述讨论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是否“忠义”,并说明理由。
11.泰戈尔诗中常使用“鸟”的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分析“鸟”在两首诗歌中不同的含义。
飞吧,鸟儿 泰戈尔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飞吧,鸟儿, 带着砸断的铁链, 勇敢地飞向广阔的蓝天! 脚上的断链叮当响, 双翼鼓满了欢畅。 无羁的白云在召唤。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六、语段阅读
根据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古人徒步泛舟,登临揽胜,面对湖光山色,或游目骋怀,思接千载,忆往追昔,感慨系之;或____事感怀,借景抒情,吐露心声,表达(bào)____负,壮怀激烈。留下的诸多诗文凝成了历史文化的底(yùn)____。
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六一居士携众出游滁州,吟咏出了意在彼不在此的名句——“____,____”(《醉翁亭记》);东坡居士于丙辰中秋创作的《水调歌头》中,“____ ,____”,道尽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青莲居士虽被赐金放还,饯别酒宴上却高歌“____ ,____”(《行路难》),其乐观自信令人钦佩;稼轩笔下的名句——“____ ,____”(《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生动表现了遍尝心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含蓄而苍凉。
12.加点字“骋”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pīng B.pìng C.chěng D.chèng
13.加点字“载”的读音与下列选项中“载”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承载 B.三年五载 C.载歌载舞 D.怨声载道
14.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字是(  )
A.既 B.即
15.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表达(bào)   负 底(yùn)   
16.对语段中的人物称谓,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居士——欧阳修 B.东坡居士——苏轼
C.青莲居士——李清照 D.稼轩——辛弃疾
17.请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
18.古代科举取士,其考查形式主要以诗文质量见高下。假设时空置换,杜甫、范仲淹、张岱三人同年参加科考,你认为谁更有可能夺魁?为什么?(可从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张岱(《湖心亭看雪》)
七、综合性学习
19.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八、文言文阅读
【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乙】湖心亭看雪
张贷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西湖七月半①(节选)
张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②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③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④。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速:催促。③舣舟:将船靠岸。④颒(huì)面:洗脸。
2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21.解释下列加点字。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①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课内外迁移:寻向所志 ⑴
②列俟岸上 根据语境推断 ⑵
③以故二鼓以前 查阅词典:①一种打击乐器;②击鼓;③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④振动;⑤鼓起,突起 (填序号即可) ⑶
④止见篙击篙 课内外迁移:百废具新 同“俱”,全、皆 ⑷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23.下面对【甲】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摩”二字极为精当,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壮,而且有生气。
B.黄河仿佛夹着怒气,华山直刺苍穹,写二者是为了引出第三句,表达诗人心中满满的希望。
C.第三句译为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在金政权的风沙里,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失望。
D.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是想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失地之志。
24.【乙】文中,舟子语“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志趣,其实【甲】诗与【丙】文也体现出一种“痴”,请结合句中加点字,谈谈你对这三种“痴”的理解。
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九、诗歌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玉簞(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25.根据语境,完成对话。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时节,我从   和竹席浸凉处看出。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   的环境氛围。
26.本词以景开篇,以情点题。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思念之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十、现代文阅读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李良旭
①今天的晚饭,李子涵一点食欲也没有,吃着吃着还流下了眼泪,眼泪吧嗒吧嗒掉进了碗里,李子涵哽咽着将饭和着眼泪一起咽进了肚里。这一切,都没有逃过爸爸的眼睛,爸爸心想,子涵在学习上一定遇到了什么困难,平时吃饭可不是这样的,他有说有笑,还把学校每天的见闻说给他听,父子俩说说笑笑,一餐晚饭就吃完了,然后各干各的事。可是今天的情况可就不一样,空气中似乎有一股沉闷的气息。爸爸仿佛什么也没有看见,不动声色地吃着饭。子涵饭没有吃完就离开了饭桌,进了他的书房。
②子涵坐在书桌前,从书包里拿出了数学考试试卷,他面色沉重地将试卷铺展开来,看着上面的考试分数,他的眼泪忍不住又掉了下来,心里又是一阵疼痛。突然,他听到了敲门声,赶紧将试卷收藏起来,打开了房门。
③爸爸站在门口,笑着说,走,出去散一会儿步,回来再看书。子涵站起身,一动没动,他似乎不想去散步。爸爸拉起他的手,有些执拗地说:“犹豫什么呢?散一会儿步,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④子涵见状,迟疑了一会儿,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终于迈开了步子。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⑤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爸爸伸出手,搂住了子涵的肩膀,说道,“你小时候,我每天晚上都带你出来散步,这条小路留下了你童年的足迹,你是踏着你童年的足迹长大的,现在你上学了,学习任务重了,散步的时间少了,可是无论多么忙,散一会儿步应该还是有时间的,饭后散一会儿步,对身体也有好处。”
⑥子涵沉默不语,他的心思还停留在试卷上,他沮丧地想,自己为什么没有考好?
⑦爸爸看出了子涵的心思,他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子涵,你看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它就像天上的一道伤口,这道伤口,在夜色中不仅不丑陋,反而是一种美丽,它使人们看清了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如果没有夜晚的月亮,我们出行是多么的不方便,所以说,这夜晚月亮的伤口,是一种美!"
⑧爸爸充满诗意的一番话,在子涵的心里掀起一丝波澜,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天上的那轮弯弯的月亮,那弯弯的月亮,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像一道弯弯的伤口,但这道伤口,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娇艳。自己不知道看过多少次月亮;月亮的故事,爸爸不知讲过多少种版本了。可今晚被爸爸这么一说,好像第一次看到月亮,看出了新意,看出了美。
⑨爸爸又说道,这夜晚的伤口啊,只是暂时的,等天亮了,这伤口就痊愈了,再也看不到了。有时学习成绩出现波折,其实就像这夜晚月亮的伤口,只是暂时的,不必有太多的纠结和沮丧,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攻坚克难,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一天!
⑩爸爸说完,把子涵的肩膀又接紧了一些,子涵忽然感到身上充满了一种力量,他觉得这力量能把自己的伤口慢慢治愈。想到这里,子涵一扫刚才的沉默,说道:“爸爸,您说得真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我找到治愈自已伤口的良方了……”
爸爸笑了,子涵发现,爸爸咧开嘴的笑容,就像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很好看……
在那之后,子涵在学习上开始变得乐观起来,学习上偶尔遇到一些挫折,不再惊慌和沮丧,他会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积极解决。他觉得那些挫折,就像夜晚天上月亮的伤口,一点也不丑陋,反而有一种美和艳,它照亮了自己脚下的路,从而走得更加踏实和稳健……
一天晚饭后,子涵又走在那条散步的小路上,月光很好,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头,看着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望着望着,他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了,他觉得自己咧开嘴的笑容,就像天上那轮弯弯的月亮……
(《思维与智慧》2022年7期,有删改)
27.阅读选文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情节 A    饭后出去散步 B    继续投入学习
李子涵的心理 沉重疼痛 C    豁然开朗 D   
28.品析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表达效果。
突然,他听到了敲门声,赶紧将试卷收藏起来,打开了房门。
2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爸爸拉起他的手,有些执拗地说:“犹豫什么呢?散一会儿步、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30.选文第⑤段画线句有何作用?
天已经黑了下来,皎洁的月光让夜色多了一丝温暖。
31.选文结尾段有何作用?
32.选文多次写到“月亮是夜晚的伤口”,富含诗意与哲理,作者以此命题有何深意?
十一、写作题
33.根据要求作文。
仪式,《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生活,离不开仪式;人生,也不能缺少仪式感。”(王佳宁《用仪式唤醒生活》)
作家周珊珊说:“仪式的作用,在于通过特定动作或程序,使一些事物或行为区别于其他。开学和毕业都有典礼,结婚时会举办婚礼,纪念日也要买上蛋糕鲜花……通过仪式的‘加成’,我们内心获得了一种确认,感受到人生进入新阶段、某一阶段告一段落、爱和认同等意义。”
仪式,应与信念相伴相随;仪式,应是对过去的告别,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
请以“仪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