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15.故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罔然(wǎng) 潮汛(xùn) 模样(mó)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祭祀(sì) 伶俐(líng)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
A.有误,“愕然”’的“愕’应读" è ”;
B.有误,“罔然 的“罔”,应为“惘”“模样’的“模”应读 mú "”
C.有误,“姿睢”的“姿”应为“恣”;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
2.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A.虽然有“似乎”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B.虽然有“仿佛”这个词,但没有本体和喻体,只是表示人物的判断或感觉,不是比喻句;
C.“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体是“她”,喻体是“圆规”,是比喻句;
D.“圆规很不平”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用“圆规”代杨二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好像”“仿佛”之类的词语,还要注意分析句子的“本体”和“喻体”。
3.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 ( )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答案】C
【知识点】故乡;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
【解析】 A.有误,“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这一说法不正确,中年的闰土已“像一个木偶人了”,,对生活已没有了什么希望,而是把精神寄托在神灵上。
B.有误,闰土的内心世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天真、充满活力,变得麻木迟钝。
C.正确。
D.有误,“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的说法不正确,此时两人之间已有“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答案为:C
【点评】 考查人物形象。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角色,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正确认识人物形象。
4.下列对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次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删掉“第一次”)
B.鲁迅先生的《故乡》,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艺术,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将“丰富”和“深刻”调换位置)
C.他在这个问题上痴迷于制造谎言,但谎言终究掩映不了真相。(将“掩映”改为“掩盖”)
D.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正式上线。此曲意在传递全民迎冬奥的正能量,表达世界需要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望十分重要。(删掉“十分重要”)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 ACD.正确;B.有误,该句没有语病,不能将“丰富“和“深刻”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子大意后,运用语感分析是否有语病,再看有没有常见的语病类型,比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错误;然后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通读检查,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填空题
5.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到处是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 (悲惨 悲哀 悲伤)景象。
(2)鲁迅的《故乡》一文,刻画了深受社会压迫,在种种重压之下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的闰土的形象,他的形象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 (辛苦辗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答案】(1)悲惨
(2)辛苦麻木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 悲惨:遭遇、处境等极为不幸。悲哀:极度痛苦伤心。悲伤:伤心难过。结合语意来判断,悲惨最符合语境。
(2) 幸苦辗转:是旧社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四处飘迫、艰难谋生景况的概括。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 辛苦:辛劳艰苦。恣睢:放纵,无礼。辛苦恣睢:辛老艰苦而放肆粗野无礼貌。结合语意来判断,辛苦麻木最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1) 悲惨 (2) 辛苦麻木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或从感彩方面辨析,做题时灵活思考。
选词填空。(填序号)
6.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A.阴暗 B.阴晦 C.阴冷)了……
7.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 (A.准备 B.赶忙 C.迎着)出来了,接着便 (A.跑出 B.飞出 C.窜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8.我竟与闰土 (A.隔绝 B.隔离 C.隔膜)到这地步了。
9.母亲叫闰土坐,他 (A.徘徊 B.犹豫 C.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答案】6.B
7.C;B
8.A
9.C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点评】6.“阴暗”是说缺少光亮。“阴沉”形容天阴天色阴暗。“阴晦”意思是阴沉昏暗,这段描写的是“我”回故乡时的看到的故乡的景象,“阴晦”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故选B。
故答案为:B
7.第一空,“准备”是打算的意思;“赶忙”是赶紧的意思。"迎着”是迎接来客的意思;这句话用“迎着”更能表现母亲盼“我”回来的急切心情。故选C。
第二空,“跑出”和“窜出”,只是一般的动作,这里用“飞”更能表现出孩子“宏儿”的活泼可爱的样子。故选B。
故答案为:C;B
8.“隔离”是断绝往来的意思;“隔脑”是情意不相通的意思。“隔绝”中的绝”有讯息一点都不通的意思,完全隔断,可以用来表现“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很陌生了。故选A。
故答案为:A
9.“徘徊”是来回走的意思。“犹像”是不果断的意思;“迟疑”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母亲让闰土坐下,因身份不同,“迟疑”可以表现出闰土自卑、畏缩的样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三、语言表达
10.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答案】这幅漫画反映了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地的情况。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观察两幅图画可以看出,漫画揭示出开发商因盲目开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严峻问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这幅漫画反映了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地的情况。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四、名著导读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或情节。
11.武松抢过林子(快活林)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这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 (人物)了。”直抢过去。(《水浒》)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因为 (情节)。(《故乡》)
13.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
“她”是 (人物)。(《骆驼祥子》)
14.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他”是 (人物)。(《最后一课》)
【答案】11.蒋门神(蒋忠)
12.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
13.虎妞(虎姑娘)
14.韩麦尔先生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
【点评】11.由“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可知,文段描写是写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故人物为:蒋门神或蒋忠。
故答案为: 蒋门神(蒋忠)
12.《故乡》中“我”回故乡搬家,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现在已是中年的闰土。小时候的闰土喊“我”“迅哥儿”,现在的闰土看见“我”,脸上露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最终喊了“我”一声老爷,这一声“老爷”,让“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答案为:闰土喊了“我”一声“老爷”
13.由“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可知,这是祥子到刘四爷的车厂见虎妞的心理细节。因此这里的“她”是虎妞。
故答案为: 虎妞(虎姑娘)
14.由“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可知,这是课文《最后一课》的内容。最后—堂法语课结束,韩麦尔先生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悲痛得无法说话了,所以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因此们这里的他为韩麦尔先生。
故答案为: 韩麦尔先生
五、语段阅读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16.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 。
17.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
18.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
19.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答案】15.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16.神灵;“我”的主观臆想(希望)
17.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18.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19.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实现。
【知识点】故乡;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把词语放入文句或具体的语境之中去解读,切忌断章取义。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理解深层句子的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使用的“隐身法”,有的放矢的去分析。
【点评】15.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不希望后辈们再像“我”一样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也不希望他们像闰土一样成为辛勤麻木的木偶人,更不希望他们成为像杨二嫂那样穷极无聊的市井小民。“我”希望他们生活在安定,平等,自由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生计和境遇地位而产生厚厚的隔阂。
故答案为: 没有苦难,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16.一空:根据选文第②自然段“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可知,闰土从“我”家要走了香炉和烛台是为了拜神佛,许许多多像闰土一样的命运悲惨的劳苦大众求救无门,只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所以闰土崇拜的“偶像”是指神灵;
二空: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可知,“我”“手制的偶像”就是“现在我所谓希望”,即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神灵
“我”的主观臆想(希望)
17.根据原文“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对闰土境况的叙述可知,闰土生活得很辛苦,连最基本的温饱,安定都难满足,因此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安稳幸福生活,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最低级的需求,所以说“切近”;
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中“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可知,“我”的愿望不再是一时温饱,而是更高层次的,是希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而结合“我”回到故乡看到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现状可知,“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或许要经过好几代人的艰苦斗争和探索,因此说“我”的愿望是“茫远”的。
故答案为: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18.从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可知,这句话展示的图景是美丽的,有“碧绿的沙地”,还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与前面少年闰土的回忆部分遥相呼应,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幅画面中没有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对被现实扼杀的那些童年记忆中美好的人和事的惋惜和祭奠,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最后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不仅表示眷恋之情,更突出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19.选文最后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的“希望”指“我”愿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句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也含蓄地指实现理想的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号召人们为实现美好的新生活而奋勇拼搏。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就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虽然满地的荆棘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只要我们咬牙坚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成功。
故答案为: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奋斗,愿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的困难重重,但只要去实践、去斗争,终能实现。
六、综合性学习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20.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你的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你的推荐语:
21.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22.学校将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们对话,你准备提一个什么问题?
23.鲁迅先生除了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他所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沿用至今。下图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说此设计的巧妙之处。
【答案】20.示例:《阿Q正传》;这部小说思想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和其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21.示例:读书须博览群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大量的素材。
22.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他的保姆一会儿称呼“阿长”,一会儿称呼“长妈妈”,为什么?
23.示例: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既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一人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知识点】漫画释义;活动设计;见解表述;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1)此题考查名著的阅读。 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选择鲁迅的一本著作,然后从内容或主旨等方面进行推荐即可.
(2)此题考查名句的理解。做这类题,可以分类题,可以分两步走:一理解句意,也可结合关键词理解二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理解或感悟。
(3)此题考查问题的设置。这类题看似随意性很强,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的问题要有贴切的目标2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生活性3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4设置的问题要有开放性等。
(4)此题考查图标的理解。对图标的寓意的吧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通读题干,题明确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 (围绕什么活动设计,由什么机构设计)。 (2)仔细观察图标(徽标)的各组成部分,分析其元素(外形、线条、色彩、涉及的时间、事件等)。 (3)结合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
【点评】20.此题考查名著的阅读。做此类题,可以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作品,如 《阿Q正传》 ,《朝花夕拾》等,第一步先写作品名称,第二步再写推荐的理由,可以谈个人对作品的感受,也可以谈对作者的认识,还可以谈对自己的影响等。
故答案为:示例:《阿Q正传》;这部小说思想深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和其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21.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写一写对语意的理解,结合个人的感受谈体会或感悟。如第一句 中的“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不难看出读书要博览群书。“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这句话强调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达到心里的目标。
故答案为: 示例:读书须博览群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大量的素材。
22.提的问题可以是课内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作品,可以提一些平时不太懂或感到疑惑的地方。如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他的保姆一会儿称呼“阿长”,一会儿称呼“长妈妈”,为什么?等等
故答案为: 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他的保姆一会儿称呼“阿长”,一会儿称呼“长妈妈”,为什么?
23.这个校徽设计的意图是: ①内环的篆体的“北大”二字,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_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的意象;②又犹如一-人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③突出了北大的办学理念。④像抽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大毕业生成为国家的脊梁。
故答案为: 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既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一人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七、文言文阅读
小滨想进一步理解“魏晋风骨”的含义,于是在课外收集了以下关于魏晋时期代表人物“嵇康"的资料,请和他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魏晋风骨”——“嵇康” 【甲】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①,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②,爽朗清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A】岩岩③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④甲若五山之将崩。” 【注释】①七尺八寸: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十寸一尺。②萧萧肃肃:萧萧形容举止潇洒脱俗,肃肃形容清静。③岩岩:形容高峻挺拔。④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伟。 【乙】 嵇中散①四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②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注释】①嵇中散:即嵇康,②靳固:吝惜。 【丙】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有删改)嵇康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惟恨①,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②,而能不营③,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 若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B]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④,虽有区区⑤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注释】 此文是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山涛曾引荐嵇康从事中郎。嵇康在信中拒绝了山涛的引荐①恨(liàng)怕:悲恨。②淹:贯通。③不营:不营求,指不求仕进。④至尊:指君主,以上两句原本出于《列子●杨朱》。“快炙背”指从前有个种田的人认为穿着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对着太阳晒是最聪明的过冬方法。“美芹子”指有人认为芹菜、空心菜是是天下最好的饮食。他们想把这种发现献给皇帝,结果被大家取笑。⑤区区:形容感情恳切。
24.请帮助小滨疏通文意。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中散临刑东市 课内迁移:(在下方选择意思相近的一项)(选字母) A.把酒临风B.临溪而渔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广陵散》于今绝矣 课内迁移: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不切事情 查阅字典:A符合;B.贴近,亲近;C.急切,殷切;D.切实,务必,(选字母)
嵇康白 语境推测
25.【甲】【乙】两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请为其选择对应的门类,
A.【容止】主要记录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 B.【言语】主要讲述人们善于谈吐、言谈应对的故事。 C.【雅量】主要讲述人表现出宽宏的气量,遇事平和不改常态。
26.《世说新语》中多比喻、用典、对比等修辞,请在【A】【B】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27.请仿照示例,从[乙][丙]篇文章中各选一字,结合语段,诠释嵇康身上的“风骨”。
甲:“秀”,“出众"之意。这个字既表现他身材高峻挺拔的一面,
如“若孤松之独立";又表现他举止潇洒脱俗,如。萧萧肃肃'。
一字见风骨乙:“变" 嵇康的“风骨"
丙:“毕”
28.请结合鲁迅小说《故乡》和以上资料,从下方选取一个相似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魯迅与嵇康的相似点 相似点一: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相似点二: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答案】24.A;消失、断绝;B;说、说明、陈述
25.[甲]A[乙]C
26.示例
A.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嵇康比作孤松和玉山,凸显他的高峻挺拔,也表现旁人对他的赞美之意。
B.划线句运用典故,联系“快炙背”和“美芹子”两个人自认为聪明的故事,意在劝谏友人山涛不要学他们推荐自己。
27.示例:乙:“变”,变化之意.嵇康临近被行刑,却表现出“神气不变”,还“索琴弹之”,这是他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雅量气度;丙:“毕”,“完”“满足"之意.面对好友的引荐,嵇康却表示守在陋巷,与家人一起叙说家常,喝酒弹琴才是自己的愿望.表现他的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28.相似点一: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在鲁迅的《故乡》中,他通过对少年闰土到中年国土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呼吁个体要从麻木的生活中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嵇康不屈从于权贵,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虚伪的礼法和世俗价值的反感,主张个体应该摆脱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鲁迅和嵇康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社会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他们都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
相似点二: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鲁迅和嵇康的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和思考。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闺土的变化,揭示了兵匪官绅压迫下,现实生存环境的残酷,呼吁人们要实践以争取希望。而嵇康在与好友绝交的书信中,明确拒绝山涛的邀请,表明自己不愿投奔司马氏,这是他对当时司马氏利用虚伪的礼教统治现实的不满,在批判了现实中权贵的腐败和虚伪的同时,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理想中率真、自然的人格。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故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实词;比喻;成语典故;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主题。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是描写人物的容止、言语,还是雅量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4)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特征。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变、毕的对应句,分析理解嵇康的形象特点。仿照例句格式,分析理解嵇康的风骨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对比分析。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找到鲁迅和嵇康所见所思所说的对应句,分析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看法,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甲】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翩翩,形体健美。见到他的人都赞叹:“他举止潇洒柔和,气质清爽飘逸。”有人说:“他苍劲有力,好像松林间的飒飒之风,高远舒缓。”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好像傲然挺立的孤松,他喝醉的时候,就像是巍峨的玉山要倒下。”
【乙】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
【丙】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好友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
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点评】24.①A.把酒临风,翻译为:端着酒杯,吹着微风。临:面对或临近
B.临溪而渔,翻译为:到溪边钓鱼。临:来到,靠近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翻译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中散临刑东市,翻译为: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临:将要
②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翻译为: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断绝
《广陵散》于今绝矣,翻译为: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绝:消失、断绝
③不切事情,翻译为:不通事理。切:通晓,理解,可以理解为:贴近,亲近。对应B
④嵇康白,翻译为:嵇康说。白:说、说明、陈述
故答案为:①A
②消失、断绝
③B
④说、说明、陈述
25.【甲】是讲嵇康外貌特点,大家对他容貌气度的评价,对应A
【乙】是写嵇康生死面前毫不改色,对应C
故答案为: [甲]A;[乙]C
26.【A】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甲若五山之将崩。翻译为:好像傲然挺立的孤松,他喝醉的时候,就像是巍峨的玉山要倒下。孤松、玉山,比喻。写山涛对嵇康的评价,就像孤松和玉山一样,突出嵇康的高峻挺拔,也突出了山涛对他的欣赏、赞美。
【B】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翻译为: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嵇康用快炙背,美芹子两个可笑的典故来告诉山涛不要学习这两个让人发笑的人,做推荐自己的事。
故答案为:A.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嵇康比作孤松和玉山,凸显他的高峻挺拔,也表现旁人对他的赞美之意。
B.划线句运用典故,联系“快炙背”和“美芹子”两个人自认为聪明的故事,意在劝谏友人山涛不要学他们推荐自己。
27.【乙】嵇中散四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翻译为: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生死关头,神色不变,突出嵇康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风度。变,变化。
【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翻译为: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好友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翻译为: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嵇康强调自己现在生活的很好,每天和亲友在一起,教育孩子,喝酒弹琴超级美。用快炙背,美芹子两个可笑的典故来告诉山涛不要学习这两个让人发笑的人,做推荐自己当官的事,突出嵇康淡泊名利,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毕,满足。
故答案为:①乙:“变”,变化之意。嵇康临近被行刑,却表现出“神气不变”,还“索琴弹之”,这是他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雅量气度。
②丙:“毕”,“完”“满足"之意。面对好友的引荐,嵇康却表示守在陋巷,与家人一起叙说家常,喝酒弹琴才是自己的愿望。表现他的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28.相似点一: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①闰土是“我”儿时的玩伴,是贫苦农民形象,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因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成年后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木讷。生活的重担使他寄希望于宗教。杨二嫂年轻时稳重漂亮引人注意,被称作“豆腐西施“,豆腐店的生意也非常火爆;在“我”回到故乡时,杨二嫂变得自私刻薄,让人生厌。都失去了美好的人性。鲁迅在《故乡》中塑造的人物,因为苦难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人感受到底层人民生活的心酸与痛苦。表达了他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②嵇康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求自我解放。【甲】文嵇康为人,好像傲然挺立的孤松,他喝醉的时候,就像是巍峨的玉山要倒下。潇洒自如。【乙】文嵇康从容赴死,不惧危险。他在精神上获得了解脱。【丙】嵇康拒绝山涛的推荐,表示自己只愿意每天和亲友在一起,教育孩子,喝酒弹琴,过着一种淡泊名利,潇洒自如的生活。突出嵇康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相似点二: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①《 故乡》在“还乡”的情节叙事下,呈现出维度丰富的对照性意蕴,蕴藏着作家复杂的个人感悟和思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诗学内涵,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唤醒国民性的主题。闰土是“我”儿时的玩伴,是贫苦农民形象,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因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成年后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木讷。杨二嫂年轻时稳重漂亮引人注意,被称作“豆腐西施“,豆腐店的生意也非常火爆;在“我”回到故乡时,杨二嫂变得自私刻薄,让人生厌。黑暗的社会环境让人们都失去了人性的追求,变得麻木。
②【丙】嵇康拒绝山涛的推荐,表示自己只愿意过着一种淡泊名利,潇洒自如的生活。拒绝司马氏的招揽。在【乙】中,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后悔,不惧怕,是因为这样黑暗的社会,腐朽的政权让嵇康憎恶。
故答案为:相似点一: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在鲁迅的《故乡》中,他通过对少年闰土到中年国土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呼吁个体要从麻木的生活中觉醒,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嵇康不屈从于权贵,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虚伪的礼法和世俗价值的反感,主张个体应该摆脱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鲁迅和嵇康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社会的苦难和生命的脆弱。他们都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独立。
相似点二: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鲁迅和嵇康的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和思考。鲁迅在《故乡》中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闺土的变化,揭示了兵匪官绅压迫下,现实生存环境的残酷,呼吁人们要实践以争取希望。而嵇康在与好友绝交的书信中,明确拒绝山涛的邀请,表明自己不愿投奔司马氏,这是他对当时司马氏利用虚伪的礼教统治现实的不满,在批判了现实中权贵的腐败和虚伪的同时,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理想中率真、自然的人格。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魏晋风骨 赠从弟(其三) [汉]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成语典故:平视获罪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桢传》:“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
29.借助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从弟怎样的期望?请找出相应意象,并做简要分析。
30.联系成语典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知人论世。请结合诗文内容,推断诗人性格特点。
【答案】29.示例一:凤凰,“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写出了凤凰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奋翅高飞的高远志向。刘桢借咏凤凰劝诫堂弟要有凌云壮志。
示例二:黄雀,“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写出了凤凰的凌云壮志,羞于与那些安于现状、只满足于苟且生活的黄雀为伍。刘桢借黄雀这一意象劝诫堂弟不要与庸俗之士为伍,要有高远的志向。
30.刘桢因平视甄氏而获罪,从这个成语中读出了他卓尔不群、坚贞孤直、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这与《赠从弟》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等诗句所表现的刘桢不愿与庸俗之士为伍,心怀凌云壮志的品性相对应。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9.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赏析。本诗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凤凰,-是黄雀。“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写凤凰在南岳集结,在枯败的竹林徘徊不前,习性神奇,不满于现状,奋力振翅高飞,翱翔于高空,有绝世高远的志向。作者借咏“凤凰”以“赠从弟”,歌咏凤凰,不仅因为它有神奇的习性,更瞩意于它那绝世高蹈的怀抱。以凤凰凌空“奋翅”的动态形象,表现它绝世超俗的高远之志,运笔劲健,富于阳刚之美。以凤凰为喻,鼓励从弟要有凌云壮志。“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意思是: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呵!“羞”,这里指凤凰与黄雀合群而感到羞愧。这两句是借凤凰之口,对无知之辈的嘲问,以黄雀为喻,鼓励从弟要远离那些庸俗无聊的、蝇营狗苟的世俗之辈,要有勤苦之行,有凌云壮志。根据以上分析,选择其一,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凤凰,“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写出了凤凰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奋翅高飞的高远志向。刘桢借咏凤凰劝诫堂弟要有凌云壮志。
示例二:黄雀,“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写出了凤凰的凌云壮志,羞于与那些安于现状、只满足于苟且生活的黄雀为伍。刘桢借黄雀这一意象劝诫堂弟不要与庸俗之士为伍,要有高远的志向。
30.本题考查作者形象的分析。“平视获罪”的典故,与刘桢有关。“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故事讲的是:魏国太子请众人来讲论文学,饮酒到酣畅之时,太子命夫人出来拜见众人。众人都跪伏于地,只有刘桢平视夫人。太祖听说之后,把刘桢逮捕起来治罪。由刘桢“平视获 罪”这一典故可知,他性格孤傲,卓而不群,不受封建礼教的桎锢,不畏皇权的威严。这与本诗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所表达的心怀壮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志向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刘桢因平视甄氏而获罪,从这个成语中读出了他卓尔不群、坚贞孤直、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这与《赠从弟》中“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等诗句所表现的刘桢不愿与庸俗之士为伍,心怀.凌云壮志的品性相对应。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 乡
靳云鹏
①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②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③先到了一个故友家,一下车,我们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家长里短,问寒问暖,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有人续上了滚烫的水。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尽管我分明感觉到自己与他们其实还是没有什么分别,除了岁月的风霜写在各自的脸上;我只是有些心不在焉,心里总是惦着老屋。
④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也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⑤一出大门,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①呢?那些连绵的场圃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猾的狗呢?
⑥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中。
⑦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⑧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寒冷而漫长……
⑨所有的追寻都是徒劳,我只好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去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⑩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回到这里,似乎依旧是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②?”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理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捺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理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理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散文选刊》)
【注释】①碌碡(liù zhou):石制的圆柱形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用来轧谷物,平场地。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语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陶公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31.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我”的行踪 心情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
① ②
③ ④
离开老屋 默然
3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此文第③段。
33.赏析“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中“准确”一词的表达效果。
34.比较阅读此文与鲁迅的《故乡》,回答问题。
①鲁迅在《故乡》一文中,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叙写了故乡的变化。结合此文的结尾部分,说说故乡对此文中“我”的理想来说有什么作用。
②此文画线部分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有对环境的描写,试比较两处描写的作用的异同。
【链接材料】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节选自鲁迅的《故乡》)
【答案】31.到了一个故友家;心不在焉;来到老屋;既有回忆美好过往和回到老屋再现理想的喜悦,又有反思理想的失望
32.作者运用对比,将故友的热情与“我”的心不在焉进行对比,写出了故友的热情、好客,以及“我”对老屋的惦记和对理想的坚持。
33.“准确”在这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写出了“我”对老屋的熟悉,表现了“我”对老屋的牵挂。
34.①故乡让“我”清醒反思自己的理想,帮“我”找回一度迷惘的理想,给“我”实现理想的勇气。②相同:都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荒凉、没有生机,抒发了作者的失落、无奈之情。不同:此文通过环境描写,引起下文关于故乡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反思。链接材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下文中“我”与杨二嫂、闰土再见时看到他们发生巨大变化的悲凉心情,以及“我”理想的茫远。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梳理。根据“先到了一个故友家,一下车,我们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我只是有些心不在焉,心里总是惦着老屋”可知,“我”回到故乡之后来到了一个故友家,此刻的心情是“心不在焉” 。根据“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可知,离开故友家,“我”抽空去了老屋,在老屋回忆美好的过往,这里有姐弟几个纳凉的房顶和晚归的村民,这些回忆让“我”欣喜,但是“理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又让“我”心生失望。
故答案为: 到了一个故友家;心不在焉;来到老屋;既有回忆美好过往和回到老屋再现理想的喜悦,又有反思理想的失望
3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故友的热情招待和“我”的心不在焉形成对比,一方面写出了故友的热情好客,另一方面凸显了“我” 对老屋的惦记和对理想的坚持。
故答案为:作者运用对比,将故友的热情与“我”的心不在焉进行对比,写出了故友的热情、好客,以及“我”对老屋的惦记和对理想的坚持。
33.本题考查了词语的赏析。首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的含义是“没有差错”。然后分析词语的文中含义,在句中是指“我”对老屋十分熟悉。最后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表现了“我”对老屋的牵挂。
故答案为:“准确”在这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写出了“我”对老屋的熟悉,表现了“我”对老屋的牵挂。
34.本题考查语段分析和描写的作用。①根据“理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可知,故乡让“我”反思自己,反思过后,“我”拥有了实现理想的勇气和灵魂世界的自由,故乡让“我”不再迷茫。②划线句子和材料都属于环境描写,“枯草”渲染了气氛,写出了故乡的荒凉,从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的失落。不同之处是结构作用方面,划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故乡的回忆和自己的反思。而材料的环境描写是为下文“我”和故乡人之间发生的变化做铺垫。
故答案为:①故乡让“我”清醒反思自己的理想,帮“我”找回一度迷惘的理想,给“我”实现理想的勇气。②相同:都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荒凉、没有生机,抒发了作者的失落、无奈之情。不同:此文通过环境描写,引起下文关于故乡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反思。链接材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下文中“我”与杨二嫂、闰土再见时看到他们发生巨大变化的悲凉心情,以及“我”理想的茫远。
十、写作题
35.做攀登者勇攀高峰,当追梦人追求卓越。向阳而生,咸咸的汗水和苦涩的泪水终将灌溉我成长。青春无悔,灿烂的朝阳和满天的繁星见证我们不朽的芳华。青春在上,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题目二: 使我成长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答案】
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韶华不为少年留,且怀抱理想,舒展青春年华。
——题记
夕阳西下,浅紫与暗黄交织的天空愈显得深沉。街边一片寂静,连路灯也不愿亮起。家中的争吵声让人喘不上气,我像一个贼一般逃出了那个牢笼。我从未想过我该去哪,就那么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目光看到路边的花店开门了,我向它走去。
“同学,买花吗?”说话的是一个小姑娘。我看着窗边的一株小花,点了点头,“对,那株。”她向那走去,我看着街边,依旧一片死寂。结账时,她突然问我,“你知道忘忧草有什么作用吗?”我摇摇头。“安神的!”我一愣。“你眼光很好,挑中了我最想送你的。心情不好就来花店逛逛吧,这里朝阳。”她微笑起来,将花递给我,“欢迎下次光临。”
回到家,将那盆花放在了书桌上,我看着窗外,街边的路灯亮了。
初中即将结束,家中的争吵却好像一场拉锯战,无休无止。我将杯中的水倒进花盆中,关上房门,走向花店。她抬头发现是我,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我坐在椅子上,看着花店里欣欣向荣的景象,突然觉得那些争吵正离我越来越远。“你是不是要中考了?”她提着喷壶走来。我把头埋在肩膀中间,闷声回答。她拍了拍我的肩头,说道:“没事,放轻松。想考哪所学校啊?”我想了想,说出一个比较有名的中学。她点点头,“可以,考的上。”我趴在桌子上,不久后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多了层毯子。
“时间一直在走,它不会等你。”她突然出声,“你要明白,你还小,大好的青春年华,你还没开始享受。”走之前她又送了我一盆花,还特意告诉我,它叫乡牵。我突然回想起那段糟糕的日子,以及那天她告诉我其实每一种花都有香味。乡牵,向前。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心怀理想,胸怀远志,不断向前,舒展青春。若我是海,那你就是光,破云而出,吞海而起。谢谢你,我愿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理解让我成长
黑板上的粉笔字,擦完又写,写完又擦,周而复始。粉笔灰落下的光阴与我擦肩而过。从儿时的我成长为一名学生,我总认为我长大了,不,是我想错了,长大的标志是我会理解父母了。成长中,我认为不可分割的是理解。
理解他人,包含他人,在成长中,我要学会理解母亲。在口中声称为母亲,任何一位母亲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她的爱里扬帆远洋,从她的爱里走出来,去需要她的地方。母爱是一种伟大的爱,爱里有一种成分,这个成分就是理解。我的人生有你,需要你。一个有些老的妈妈,别人都会质疑,而我却非常肯定。现在的我,如一只刚刚长了羽毛的雏鹰。在她的庇护下,我却显得有些不耐烦,总是想挣脱她。但是我才发现,我的妈妈是如此的疼我,爱我。
平日里,我与母亲交流总是乐呵呵的。那日,不知是因为什么,在一件小事上引起了争论。最后,我被说得哑口无言。但是在这之后,我却顶撞了妈妈一句:“明明是我对,你扭曲事实。”这一句话虽然声音极小,但是妈妈依然听见了。“是我吗,那你说对了,是我扭曲事实了。”说完,母亲便走开了。但我却依然认为是我对,我便进屋看书去了。
这时,我偶然看到了一句话,“理解她,你的世界会绽放出美丽的鲜花。”我心想:原来就是这一句话使我伤到了母亲的心,因为我的顶撞,哪怕是一点点的声音,也会刺痛那个人的心。我立刻放下了那本书,走出屋子里,来到母亲的面前向她反省。“妈妈,我错了,我不该顶撞你。”这时,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下次注意些就好了。”说着我和妈妈就走出了屋子,重归于好,我在心里默念道:理解万岁。
随着时光如水般地流淌,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依然记得那件事。虽然理解很伟大,能让一次次干戈化为玉帛,但是,母爱更伟大。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题目一: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看题目“不辜负每一点花香”我们可以分为“不辜负”“每一点”“花香”这几个关键词。为什么要“不辜负”“花香”呢?“花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结合材料“向阳而生,咸咸的汗水和苦涩的泪水终将灌溉我成长”“青春在上,不辜负每一点花香”可知,在青春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该如何用“每一点花香”来调节呢?这个“花香”可以是真正的花,它散发出来的清香可以抚慰人心头的伤痛,拂去烦恼和不开心;当然也可以指别人给的帮助和温暖,就像花一样温馨让人难以忘怀。所以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温暖事迹,将它写下来即可。“不辜负每一点花香”这篇文章传递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能量,能带给自己及身边的人前进的动力。
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记叙自己在受挫时,某人给了花或者帮助,帮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选取自己的经历更具有感染力。就像《驿路梨花》一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揭示这个“花”是谁给的,它是如何散发花香的;也可以像《紫藤萝瀑布》一样,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花表达自己在困苦时的情思,如上面的范文,用花来暗示自己,成长路上跌倒了并不可怕,需要的是向前冲的勇气。也可以写想象作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想象自己成为鲜花使者,帮助很多需要的人,让每朵花都发挥它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写议论文,论述为什么不要辜负每一点花香,用古今中外的例子有力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选择自己擅长的,写出真情实感,就是佳作。
题目二: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什么使我成长”,横线处的内容可以是名词,如书本、学习、挫折等,也可以是形容词,如快乐、悲伤等,还可以是动词,如理解、谦让等,但不管填什么,这个东西要能使我“成长”。所以我们在叙述时要先想好,什么使我成长?为什么使我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启发?据此展开写作即可。结合材料“做攀登者勇攀高峰,当追梦人追求卓越。向阳而生,咸咸的汗水和苦涩的泪水终将灌溉我成长。青春无悔,灿烂的朝阳和满天的繁星见证我们不朽的芳华。青春在上,不辜负每一点花香”可知,这个材料是想告诉我们要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用笔写好青春的每一个大字,故我们可以围绕“梦想”“理解”“挫折”这些有思辨性的题目展开写作,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苦难”“挫折”“风雨”等使我成长,不仅是大自然的风雨,还有成长路上的磨难,这样一语双关更有感染力,记叙自己一件两件成长路上的故事,也可以就写几个片段得到的启发。学习《一颗小桃树》《紫藤萝瀑布》这样的托物言志,由物及人,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议论文,古今中外有太多的例子是关于苦难促使人成长的,故摆明自己的观点后,引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素材适合用生活中的例子,最好是自己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用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等手法加以点缀,就是一篇佳作。
【点评】题目一: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题目二: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时命题人知给出题目的一部分,现有考生按照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在进行写作,他兼顾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于补题。补题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考虑自我写作的特长。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后写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语文 15.故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罔然(wǎng) 潮汛(xùn) 模样(mó)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祭祀(sì) 伶俐(líng)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2.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B.她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C.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3.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 ( )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4.下列对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次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删掉“第一次”)
B.鲁迅先生的《故乡》,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艺术,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将“丰富”和“深刻”调换位置)
C.他在这个问题上痴迷于制造谎言,但谎言终究掩映不了真相。(将“掩映”改为“掩盖”)
D.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正式上线。此曲意在传递全民迎冬奥的正能量,表达世界需要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望十分重要。(删掉“十分重要”)
二、填空题
5.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到处是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 (悲惨 悲哀 悲伤)景象。
(2)鲁迅的《故乡》一文,刻画了深受社会压迫,在种种重压之下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的闰土的形象,他的形象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 (辛苦辗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选词填空。(填序号)
6.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A.阴暗 B.阴晦 C.阴冷)了……
7.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 (A.准备 B.赶忙 C.迎着)出来了,接着便 (A.跑出 B.飞出 C.窜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8.我竟与闰土 (A.隔绝 B.隔离 C.隔膜)到这地步了。
9.母亲叫闰土坐,他 (A.徘徊 B.犹豫 C.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三、语言表达
10.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四、名著导读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或情节。
11.武松抢过林子(快活林)背后,见一个金刚来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看那人时,生得如何,但见: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象,却非立地顶天人。这武松假醉佯颠,斜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一定是 (人物)了。”直抢过去。(《水浒》)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因为 (情节)。(《故乡》)
13.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
“她”是 (人物)。(《骆驼祥子》)
14.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他”是 (人物)。(《最后一课》)
五、语段阅读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16.文中“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中的“偶像”是指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中“手制的偶像”是指 。
17.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
18.最后一段为什么又一次写到海边月夜的景色?
19.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六、综合性学习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20.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你的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你的推荐语:
21.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22.学校将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们对话,你准备提一个什么问题?
23.鲁迅先生除了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他所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沿用至今。下图是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说此设计的巧妙之处。
七、文言文阅读
小滨想进一步理解“魏晋风骨”的含义,于是在课外收集了以下关于魏晋时期代表人物“嵇康"的资料,请和他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魏晋风骨”——“嵇康” 【甲】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①,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②,爽朗清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A】岩岩③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④甲若五山之将崩。” 【注释】①七尺八寸:魏晋一尺等于24.12厘米,十寸一尺。②萧萧肃肃:萧萧形容举止潇洒脱俗,肃肃形容清静。③岩岩:形容高峻挺拔。④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伟。 【乙】 嵇中散①四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②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注释】①嵇中散:即嵇康,②靳固:吝惜。 【丙】 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有删改)嵇康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惟恨①,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②,而能不营③,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 若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B]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④,虽有区区⑤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注释】 此文是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山涛曾引荐嵇康从事中郎。嵇康在信中拒绝了山涛的引荐①恨(liàng)怕:悲恨。②淹:贯通。③不营:不营求,指不求仕进。④至尊:指君主,以上两句原本出于《列子●杨朱》。“快炙背”指从前有个种田的人认为穿着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对着太阳晒是最聪明的过冬方法。“美芹子”指有人认为芹菜、空心菜是是天下最好的饮食。他们想把这种发现献给皇帝,结果被大家取笑。⑤区区:形容感情恳切。
24.请帮助小滨疏通文意。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中散临刑东市 课内迁移:(在下方选择意思相近的一项)(选字母) A.把酒临风B.临溪而渔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广陵散》于今绝矣 课内迁移: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不切事情 查阅字典:A符合;B.贴近,亲近;C.急切,殷切;D.切实,务必,(选字母)
嵇康白 语境推测
25.【甲】【乙】两则故事均出自《世说新语》,请为其选择对应的门类,
A.【容止】主要记录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 B.【言语】主要讲述人们善于谈吐、言谈应对的故事。 C.【雅量】主要讲述人表现出宽宏的气量,遇事平和不改常态。
26.《世说新语》中多比喻、用典、对比等修辞,请在【A】【B】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27.请仿照示例,从[乙][丙]篇文章中各选一字,结合语段,诠释嵇康身上的“风骨”。
甲:“秀”,“出众"之意。这个字既表现他身材高峻挺拔的一面,
如“若孤松之独立";又表现他举止潇洒脱俗,如。萧萧肃肃'。
一字见风骨乙:“变" 嵇康的“风骨"
丙:“毕”
28.请结合鲁迅小说《故乡》和以上资料,从下方选取一个相似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魯迅与嵇康的相似点 相似点一:对生命个体价值、思想解放的追求。 相似点二:对于现实生存环境的批判与思考。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魏晋风骨 赠从弟(其三) [汉]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成语典故:平视获罪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刘桢传》:“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裴注:《典略》曰:“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
29.借助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从弟怎样的期望?请找出相应意象,并做简要分析。
30.联系成语典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知人论世。请结合诗文内容,推断诗人性格特点。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 乡
靳云鹏
①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②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③先到了一个故友家,一下车,我们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家长里短,问寒问暖,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有人续上了滚烫的水。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尽管我分明感觉到自己与他们其实还是没有什么分别,除了岁月的风霜写在各自的脸上;我只是有些心不在焉,心里总是惦着老屋。
④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也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⑤一出大门,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①呢?那些连绵的场圃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猾的狗呢?
⑥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中。
⑦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⑧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寒冷而漫长……
⑨所有的追寻都是徒劳,我只好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去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⑩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回到这里,似乎依旧是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②?”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理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捺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理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理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散文选刊》)
【注释】①碌碡(liù zhou):石制的圆柱形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用来轧谷物,平场地。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语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陶公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31.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我”的行踪 心情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
① ②
③ ④
离开老屋 默然
3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此文第③段。
33.赏析“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中“准确”一词的表达效果。
34.比较阅读此文与鲁迅的《故乡》,回答问题。
①鲁迅在《故乡》一文中,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叙写了故乡的变化。结合此文的结尾部分,说说故乡对此文中“我”的理想来说有什么作用。
②此文画线部分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有对环境的描写,试比较两处描写的作用的异同。
【链接材料】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节选自鲁迅的《故乡》)
十、写作题
35.做攀登者勇攀高峰,当追梦人追求卓越。向阳而生,咸咸的汗水和苦涩的泪水终将灌溉我成长。青春无悔,灿烂的朝阳和满天的繁星见证我们不朽的芳华。青春在上,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不辜负每一点花香 题目二: 使我成长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如果选择题目二,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