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试卷 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试卷 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00:05:2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试卷 B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分歧(zhī) 霎时(shà) 絮叨(suì)
B.烦闷(mèn) 菡萏(dàn) 慈怜(lín) 侍弄(shì)
C.淡雅(yǎ) 憔悴(cuì) 一宿(xiǔ) 姊妹(zǐ)
D.沐浴(mú) 拆散(chāi) 桑树(sāng) 荫蔽(yī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分歧(qí),絮叨( xù );B慈怜( lián) ;C无误;D沐浴(mù)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遮蔽 烂漫 墙璧 暴怒无常 B.莲蓬 花瓣 高洁 喜出忘外
C.祷告 决别 徘徊 翻来覆去 D.心绪 瘫痪 攲斜 各得其所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墙璧——墙壁;B喜出忘外——喜出望外;C决别——诀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试题)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哪儿了。
C.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这次活动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答案】D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D中“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的有一小部分不是很满意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语义重复,“将近”和“左右”应删掉一个;B项,搭配不当,“卫生习惯”和“增强”不搭配,可删去“和卫生习惯”;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达标训练)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④①②③⑥⑤ B.③④①②⑥⑤
C.③⑥⑤④①② D.④③①②⑤⑥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高下差异的影响③;①②是④的事例,故④在①②之前;⑤⑥讲的是逆温层本质和现象,故⑥在前,这样就可选定答案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精彩练习】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质量评价作业)阅读
谢道韫·雪
[日本]下田鸥湖
晓来簌簌扑窗鸣,一夜千山削玉成。柳絮随风翻万点,谢家小妹是才情。
6.诗歌中的第一、二两句,“簌簌”一词写出雪   的特点,“   ”字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7.请联系文言文《谢道韫传》,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6.纷纷扬扬(意对即可);削
7.《谢道韫·雪》一诗,诗人由翻飞雪景联想到谢道韫的咏雪诗句,诗歌末句用“谢家小妹是才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赞美敬佩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句中的“簌簌”本义是形容某种物体下落速度快、数量多,在这里是形容雪花飘落“扑窗”的声音,可以写出雪“纷纷扬扬”的特征;“削”本义是瘦削、直立的。在这里是写一夜之间“千山”就如同被削过一样陡峭,“削”字正是对山势险峻的生动描写。
故答案为: 纷纷扬扬 , 削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谢道韫传》中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谢安“大悦”,也让无数的后人记住了这个“咏絮之才”。而诗歌中先以“扑窗鸣”和“削玉成”从听觉和视觉上写出雪花纷纷的姿态和雪花给“千山”带来的变化,然后由柳絮“随风翻万点”的情景自然想到了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最后以“谢家小妹是才情”来结尾,不仅将“咏雪”的主题与“谢道韫的才情”巧妙融合,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谢道韫才情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谢道韫·雪》一诗,诗人由翻飞雪景联想到谢道韫的咏雪诗句,诗歌末句用“谢家小妹是才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赞美敬佩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练习。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a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忆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 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 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 没有暖气, 也不烧炕, 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 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 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 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b 那时受条件限制, 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 烧木炭来烤火取暖, 木炭没有烟, 火又旺, 关紧门窗, 即使门外大雪飘飘, 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烤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个铁皮小炉, 烧蜂窝煤来取暖, 铁皮小炉美观大方, 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 不过经济适用, 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 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 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 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 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 充满温情和欢乐。
c 漆桶很好找, 家具厂里有很多, 选择一个比水桶小, 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为里外残留有油漆痕迹, 铁皮上还花花搭搭, 没多大用处, 做简易煤炉很适合。要想制成蜂窝煤炉, 还得买两样东西, 一是炉胆, 二是顶上的盖盘, 土产商店都有卖, 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甲] 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个小孩儿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 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 作为箅子; 炉胆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 然后再和一小摊黄泥, 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 直没到炉顶, 斜抹平, 放上合适的炉盖盘, 一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乙]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 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d[丙]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e[丁]下雪了, 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 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 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 赶快拉我到炉边, 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 并帮我不停地使劲搓, 不多时, 我的手掌热乎乎, 指头也灵活如初。
f 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 冰天雪地的清晨, 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 常常母亲喊好几遍, 我还贪恋温暖舒适的被窝, 迟迟不愿起来, 母亲就走到床边, 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 直到烤温热了, 才递给我, 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 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g 冬季饭菜容易凉, 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 把饭菜放在上面, 等我们一放学, 热热乎乎的饭菜就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 像吃火锅一样, 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 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 但只要人人能吃饱, 也就津津有味了, 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h 寒冷的冬夜, 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 他只上过两年私塾, 可是他的肚里却装有许多民间传说, 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 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 我们也写完了作业, 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 过了两口烟瘾后, 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精彩的讲述, 英雄们的爱国思想, 在我的心里深深烙下印记。
i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父母早已去世, 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可是一到冬季, 每当坐在取暖器前, 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 就会回忆起关于漆桶小火炉的许多温情故事, 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 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的爱的温暖时光。
(有删改)
8.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 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每当这时, 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为父亲的杰作欢欣雀跃。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文章围绕“小火炉”,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阅读全文, 根据提示, 填写下表。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烤冻得通红的小手    
    温暖舒适, 心间暖融融的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津津有味, 充满欢声笑语
听父亲讲故事    
10.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1.文章以《温情的小火炉》为题, 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结尾的“温暖时光”指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这种“温暖时光”的感悟。
【答案】8.B
9.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烘烤棉袄棉裤;提前加热饭菜;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1.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2.“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插入。读懂句子含义,理解文章每段大意,选择与句子含义相符合的段落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感悟。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感悟注意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补写。这句话与前文“一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和后文“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乙]处。
故答案为: B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赶快拉我到炉边,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帮我不住使劲搓,不多时,我的手掌热乎乎,指头也灵活如初”可以概括出①空:手掌热乎,指头灵活如初;结合“母亲就走到床边,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翻过来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直到烤温热了,才递给我”可以概括出②空:烘烤棉衣棉裤;结合“冬季饭菜容易凉,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把饭菜坐在上面,等我们一放学,热热乎乎的饭菜等着我们”可以概括出③空:提前加热饭菜;结合“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过了两口烟瘾后,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精彩的讲述,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记”可以概括出④空:精彩讲述,牢牢烙下印记。
故答案为: 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 ; 烘烤棉袄棉裤 ; 提前加热饭菜 ; 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从“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像紫芽姜”可以看出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情。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中“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1.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从文中开头‘ 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 上,烧木炭来烤火取暖,木炭没有烟、火又旺,关紧门窗,即使i外大雪飘飘,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托得温暖如春”“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像吃火锅一样,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饱”“寒冷的冬夜,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可是一 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J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文中反复出现“小火炉”,可见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温情的小火炉”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美好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可以作答。
故答案为: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可是一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就会回忆漆桶小炉身.上发生的许多温情故事,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可见“温暖时光”是指父母和子女相互陪伴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是父母用伟大而无私的爱为子女遮风避雨的那些时光。第二问得到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三、综合性学习
13.某校七年级(1) 班正在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
(1)什么是朋友? 古人云: “同门(师) 曰朋, 同志曰友。”也就是说, 在一起读书的叫“朋”, 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的叫“友”。古人有许多表达彼此间的关系的称谓, 请你仿照示例, 根据提示填空。
【示例】生死之交: 有着同生共死交情的朋友。
①   : 交情不深, 仅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的朋友。
②   : 不拘年龄、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③   : 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 不谋名利、不尚虚华的友谊。
(2)“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 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请你根据提示, 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3)下面是一份邀请王老师参与活动的邀请函, 请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 我班准备将于10 月18 日下午2 点在七年级(1) 班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诚邀您莅临现场, 发表拙见。 2023 年10 月16 日 七年级(1) 班全体同学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 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 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恰当, 应将“    ”改为 “   ”。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错误, 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点头之交;忘年之交;君子之交
(2)示例: 交贤明(友) 互助共同成长
(3)删去“准备”或“将”;拙见;高见;将“2023 年10 月16 日”和“七年级(1) 班全 体同学”调换位置。
【知识点】创新题型;其他常识;缩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点头之交,意思是谓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忘年之交,是指年龄辈分不相同的人结交而成的朋友。
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2)注意对应给到的前半句宣传标语,注意前后句相对。 读经典对应交贤明(友),知礼传承文明对应互助共同成长。
(3)“准备”和“将”重复,删去一个。 拙见,是谦辞,改为高见。日期和邀请单位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1)①点头之交空、②忘年之交、③君子之交
(2) 交贤明(友) 互助共同成长
(3)①删去“准备”或“将”; ②拙见、高见;③将“2023 年10 月16 日”和“七年级(1) 班全 体同学”调换位置。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缩句。注意删去修饰语,保留句子主干即可。注意句子成分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
(3) 本题考查邀请函。①标题,写在第一行中间,字体较正文稍大。②称谓,顶格写清被邀请对象,其后加冒号。③正文,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④敬语,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 “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⑤落款和日期,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这两部分内容居右。
14.(2024·眉山) 微写作。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寓言故事改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燕国乡下有个少年,跑到大都市邯郸去学走路,没有把邯郸人优美的步态学会,却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选自《庄子·邯郸学步》)
要求:请你以第一人称视角改写这个故事,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不改变寓意的基础上增添必要的细节。
【答案】示例:我是燕国乡下的一个少年,怀揣着对大都市邯郸的憧憬,踏上了求学之路。我想学习那里人的优美步态,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可是,邯郸的步态,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苦苦模仿,却总也学不像。日复一日,我渐渐失去了自我,连原本自然的走路姿势也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刻,我惊愕、羞愧、绝望。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只觉得无地自容。最后,我只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狼狈地爬回了家乡。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学习他人之长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忘了自我之本。盲目模仿,最终只会失去自我,陷入困境。
【知识点】改写;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结合题目要求——用第一人称视角,加入适当的人物描写和修辞手法加以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我是燕国乡下的一个少年,怀揣着对大都市邯郸的憧憬,踏上了求学之路。我想学习那里人的优美步态,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可是,邯郸的步态,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苦苦模仿,却总也学不像。日复一日,我渐渐失去了自我,连原本自然的走路姿势也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刻,我惊愕、羞愧、绝望。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只觉得无地自容。最后,我只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狼狈地爬回了家乡。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学习他人之长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忘了自我之本。盲目模仿,最终只会失去自我,陷入困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 运用、表达的能力。首先,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如:改写。其次, 立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合理运用修辞和动词即可。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试卷 B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分歧(zhī) 霎时(shà) 絮叨(suì)
B.烦闷(mèn) 菡萏(dàn) 慈怜(lín) 侍弄(shì)
C.淡雅(yǎ) 憔悴(cuì) 一宿(xiǔ) 姊妹(zǐ)
D.沐浴(mú) 拆散(chāi) 桑树(sāng) 荫蔽(yī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遮蔽 烂漫 墙璧 暴怒无常 B.莲蓬 花瓣 高洁 喜出忘外
C.祷告 决别 徘徊 翻来覆去 D.心绪 瘫痪 攲斜 各得其所
3.(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语文试题)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哪儿了。
C.哥哥那种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生活态度彻底惹恼了爸爸。
D.这次活动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4.(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达标训练)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④①②③⑥⑤ B.③④①②⑥⑤
C.③⑥⑤④①② D.④③①②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精彩练习】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质量评价作业)阅读
谢道韫·雪
[日本]下田鸥湖
晓来簌簌扑窗鸣,一夜千山削玉成。柳絮随风翻万点,谢家小妹是才情。
6.诗歌中的第一、二两句,“簌簌”一词写出雪   的特点,“   ”字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7.请联系文言文《谢道韫传》,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练习。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a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忆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 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 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 没有暖气, 也不烧炕, 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 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 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 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b 那时受条件限制, 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 烧木炭来烤火取暖, 木炭没有烟, 火又旺, 关紧门窗, 即使门外大雪飘飘, 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烤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个铁皮小炉, 烧蜂窝煤来取暖, 铁皮小炉美观大方, 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 不过经济适用, 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 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 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 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 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 充满温情和欢乐。
c 漆桶很好找, 家具厂里有很多, 选择一个比水桶小, 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为里外残留有油漆痕迹, 铁皮上还花花搭搭, 没多大用处, 做简易煤炉很适合。要想制成蜂窝煤炉, 还得买两样东西, 一是炉胆, 二是顶上的盖盘, 土产商店都有卖, 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甲] 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个小孩儿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 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 作为箅子; 炉胆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 然后再和一小摊黄泥, 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 直没到炉顶, 斜抹平, 放上合适的炉盖盘, 一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乙]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 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d[丙]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e[丁]下雪了, 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 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 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 赶快拉我到炉边, 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 并帮我不停地使劲搓, 不多时, 我的手掌热乎乎, 指头也灵活如初。
f 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 冰天雪地的清晨, 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 常常母亲喊好几遍, 我还贪恋温暖舒适的被窝, 迟迟不愿起来, 母亲就走到床边, 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 直到烤温热了, 才递给我, 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 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g 冬季饭菜容易凉, 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 把饭菜放在上面, 等我们一放学, 热热乎乎的饭菜就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 像吃火锅一样, 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 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 但只要人人能吃饱, 也就津津有味了, 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h 寒冷的冬夜, 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 他只上过两年私塾, 可是他的肚里却装有许多民间传说, 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 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 我们也写完了作业, 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 过了两口烟瘾后, 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精彩的讲述, 英雄们的爱国思想, 在我的心里深深烙下印记。
i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父母早已去世, 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可是一到冬季, 每当坐在取暖器前, 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 就会回忆起关于漆桶小火炉的许多温情故事, 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 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的爱的温暖时光。
(有删改)
8.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 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每当这时, 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为父亲的杰作欢欣雀跃。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文章围绕“小火炉”,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阅读全文, 根据提示, 填写下表。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烤冻得通红的小手    
    温暖舒适, 心间暖融融的
回忆往事 传递温情
    津津有味, 充满欢声笑语
听父亲讲故事    
10.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1.文章以《温情的小火炉》为题, 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结尾的“温暖时光”指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这种“温暖时光”的感悟。
三、综合性学习
13.某校七年级(1) 班正在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
(1)什么是朋友? 古人云: “同门(师) 曰朋, 同志曰友。”也就是说, 在一起读书的叫“朋”, 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的叫“友”。古人有许多表达彼此间的关系的称谓, 请你仿照示例, 根据提示填空。
【示例】生死之交: 有着同生共死交情的朋友。
①   : 交情不深, 仅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的朋友。
②   : 不拘年龄、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③   : 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 不谋名利、不尚虚华的友谊。
(2)“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 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请你根据提示, 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3)下面是一份邀请王老师参与活动的邀请函, 请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 我班准备将于10 月18 日下午2 点在七年级(1) 班教室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诚邀您莅临现场, 发表拙见。 2023 年10 月16 日 七年级(1) 班全体同学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 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 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恰当, 应将“    ”改为 “   ”。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错误, 请提出修改意见。   
14.(2024·眉山) 微写作。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寓言故事改写为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燕国乡下有个少年,跑到大都市邯郸去学走路,没有把邯郸人优美的步态学会,却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选自《庄子·邯郸学步》)
要求:请你以第一人称视角改写这个故事,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不改变寓意的基础上增添必要的细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分歧(qí),絮叨( xù );B慈怜( lián) ;C无误;D沐浴(mù)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墙璧——墙壁;B喜出忘外——喜出望外;C决别——诀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答案】D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D中“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的有一小部分不是很满意不符合。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语义重复,“将近”和“左右”应删掉一个;B项,搭配不当,“卫生习惯”和“增强”不搭配,可删去“和卫生习惯”;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找出病因。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高下差异的影响③;①②是④的事例,故④在①②之前;⑤⑥讲的是逆温层本质和现象,故⑥在前,这样就可选定答案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6.纷纷扬扬(意对即可);削
7.《谢道韫·雪》一诗,诗人由翻飞雪景联想到谢道韫的咏雪诗句,诗歌末句用“谢家小妹是才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赞美敬佩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句中的“簌簌”本义是形容某种物体下落速度快、数量多,在这里是形容雪花飘落“扑窗”的声音,可以写出雪“纷纷扬扬”的特征;“削”本义是瘦削、直立的。在这里是写一夜之间“千山”就如同被削过一样陡峭,“削”字正是对山势险峻的生动描写。
故答案为: 纷纷扬扬 , 削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谢道韫传》中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谢安“大悦”,也让无数的后人记住了这个“咏絮之才”。而诗歌中先以“扑窗鸣”和“削玉成”从听觉和视觉上写出雪花纷纷的姿态和雪花给“千山”带来的变化,然后由柳絮“随风翻万点”的情景自然想到了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最后以“谢家小妹是才情”来结尾,不仅将“咏雪”的主题与“谢道韫的才情”巧妙融合,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谢道韫才情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谢道韫·雪》一诗,诗人由翻飞雪景联想到谢道韫的咏雪诗句,诗歌末句用“谢家小妹是才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赞美敬佩之情。
【答案】8.B
9.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烘烤棉袄棉裤;提前加热饭菜;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1.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2.“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插入。读懂句子含义,理解文章每段大意,选择与句子含义相符合的段落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①是否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②文章线索;③新颖,吸引读者注意力;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⑤交代文章写作情感等。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及感悟。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感悟注意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补写。这句话与前文“一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和后文“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衔接紧密,所以应该放在[乙]处。
故答案为: B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赶快拉我到炉边,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并帮我不住使劲搓,不多时,我的手掌热乎乎,指头也灵活如初”可以概括出①空:手掌热乎,指头灵活如初;结合“母亲就走到床边,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翻过来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直到烤温热了,才递给我”可以概括出②空:烘烤棉衣棉裤;结合“冬季饭菜容易凉,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把饭菜坐在上面,等我们一放学,热热乎乎的饭菜等着我们”可以概括出③空:提前加热饭菜;结合“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过了两口烟瘾后,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精彩的讲述,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思想,在我小小的心里牢牢烙下印记”可以概括出④空:精彩讲述,牢牢烙下印记。
故答案为: 手掌热乎, 指头灵活如初 ; 烘烤棉袄棉裤 ; 提前加热饭菜 ; 精彩的讲述深深烙下印记
1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从“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像紫芽姜”可以看出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情。
②“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中“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故答案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通红的小手比作“紫芽姜”,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玩雪时受冻的情形, 侧面烘托出小火炉带来的温暖。②示例: “围”字写出了全家人在一起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11.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从文中开头‘ 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 上,烧木炭来烤火取暖,木炭没有烟、火又旺,关紧门窗,即使i外大雪飘飘,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托得温暖如春”“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像吃火锅一样,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但只要人人能吃饱”“寒冷的冬夜,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可是一 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J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文中反复出现“小火炉”,可见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温情的小火炉”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美好的怀念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据此可以作答。
故答案为:①标题中的“小火炉”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标题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标题中的“温情”流露出作者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之情,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中“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可是一到冬季,每当我坐在取暖器前,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就会回忆漆桶小炉身.上发生的许多温情故事,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可见“温暖时光”是指父母和子女相互陪伴的那些美好的日子,是父母用伟大而无私的爱为子女遮风避雨的那些时光。第二问得到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温暖时光”指父母和子女倾情相伴, 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感悟: 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是有家人陪伴的“温暖时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 给了“我们”快乐的时光; 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 “我们”也要陪伴父母, 让他们享受美好的晚年时光。
13.【答案】(1)点头之交;忘年之交;君子之交
(2)示例: 交贤明(友) 互助共同成长
(3)删去“准备”或“将”;拙见;高见;将“2023 年10 月16 日”和“七年级(1) 班全 体同学”调换位置。
【知识点】创新题型;其他常识;缩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点头之交,意思是谓交情甚浅,见了面只不过点点头而已。
忘年之交,是指年龄辈分不相同的人结交而成的朋友。
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2)注意对应给到的前半句宣传标语,注意前后句相对。 读经典对应交贤明(友),知礼传承文明对应互助共同成长。
(3)“准备”和“将”重复,删去一个。 拙见,是谦辞,改为高见。日期和邀请单位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1)①点头之交空、②忘年之交、③君子之交
(2) 交贤明(友) 互助共同成长
(3)①删去“准备”或“将”; ②拙见、高见;③将“2023 年10 月16 日”和“七年级(1) 班全 体同学”调换位置。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缩句。注意删去修饰语,保留句子主干即可。注意句子成分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常在主宾前,谓前状语谓后补。
(3) 本题考查邀请函。①标题,写在第一行中间,字体较正文稍大。②称谓,顶格写清被邀请对象,其后加冒号。③正文,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④敬语,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 “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⑤落款和日期,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这两部分内容居右。
14.【答案】示例:我是燕国乡下的一个少年,怀揣着对大都市邯郸的憧憬,踏上了求学之路。我想学习那里人的优美步态,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可是,邯郸的步态,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苦苦模仿,却总也学不像。日复一日,我渐渐失去了自我,连原本自然的走路姿势也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刻,我惊愕、羞愧、绝望。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只觉得无地自容。最后,我只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狼狈地爬回了家乡。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学习他人之长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忘了自我之本。盲目模仿,最终只会失去自我,陷入困境。
【知识点】改写;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此类题目,结合题目要求——用第一人称视角,加入适当的人物描写和修辞手法加以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我是燕国乡下的一个少年,怀揣着对大都市邯郸的憧憬,踏上了求学之路。我想学习那里人的优美步态,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可是,邯郸的步态,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我苦苦模仿,却总也学不像。日复一日,我渐渐失去了自我,连原本自然的走路姿势也忘得一干二净。那一刻,我惊愕、羞愧、绝望。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只觉得无地自容。最后,我只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狼狈地爬回了家乡。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明白,学习他人之长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忘了自我之本。盲目模仿,最终只会失去自我,陷入困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 运用、表达的能力。首先,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如:改写。其次, 立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合理运用修辞和动词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