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红烛
耳
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有关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 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进而理解 “红烛”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的表现手法及叹词 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
素养目标
1.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 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 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 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他,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 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一颗 赤子之心跳动在他的胸腔,进逆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尽管当 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 诗人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却是母庸置疑的,这在《红烛》 这首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题目解说
《红烛》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是诗集《红烛》的 序诗。“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 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 人就是红烛。诗人借红烛赞美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的精神,表达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现代爱国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他家学渊源,自幼 喜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他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 绩考入清华,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 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 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 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 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 讲演》,当日下午,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颂自 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出地抒发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 判传统文化。
主要作品:《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闻一多名言
1.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 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2.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 来陪着快乐。
3.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 民。
4.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 当尊敬。
5.个人之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 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建全。
6.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 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澳 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新月派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 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新月派成立于1923年 ,活 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 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 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 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 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 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 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 行的排列组全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分组朗读
赏析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1节主要内容:
突出红烛意象,由此
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引子统领全篇, 赋予红烛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 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对理想信念的 坚守,具有提纲领的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第一节是如何将红烛与诗人联
系在一起的 哪个字最打动你
①诗的开篇就突出“红烛”意象的“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 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由红联想到诗人火热的 心,并发出深情的“比比”的邀请,这就将 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
②一个“吐”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 心,让人感受到它的纯洁、率真与火热。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一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第2~3节主要内容:
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 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一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 灵魂,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是相 互依存的,因此产生了疑问,认 为烧蜡成灰才放出光,是自相矛 盾、不可理解的。“一误再误” 含有强烈的责怪红烛的语气,又 包含“自作聪明”的意味。这充 分体现了诗人对红烛自我燃烧的 困惑,并引发深度思考。
如何理解“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 烧”出你的光来一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①这里反复说“不误,不误!”,是诗 人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 定,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肯定和 讴歌。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 诗人的醒悟。
② 这一认识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那 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 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诗人为何要反复说“不误,不 误!” 这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
怎样的思想状态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第四节主要内容: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 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 慧和才能绽放出灿烂的火光。
如何理解这句话
“既制了,便烧着!”意思是
梦
民众尚未觉醒
血、灵魂
血性犹存但 麻木不仁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
受着禁锢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是 怎样的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 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 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这节诗连用“烧吧、烧破、 烧沸、救出、捣破”等一系 列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感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第5节主要内容: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
烛的劝慰。
呼告与顶真
呼告: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 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着本
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 并跟他(它)说话。
如: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 的剑呀!
顶真:用上一句句末的词语作为下 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 了,还有竹鞭 ……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诗人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揭示一 种矛盾的现象, 诗人的注意力转 移到烛泪上。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6节主要内容:
诗人经过一番求 索,恍然大悟:
因有“残风”的 存在,红烛伤心、 焦急而流泪。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诗人亲切地询问红烛“何苦 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在 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 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对红烛的询问反映 了他怎样的内心状态
①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②“红烛”是因为“烧得不稳”而“着 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 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 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 情感。“着急”-词表现出“红烛”一 心为世人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残风”是指什么
如何理解红烛“着急得流汩”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7节主要内容:
诗人劝慰红烛,
表达自己已抱 定献身祖国的 心愿。
监所 的 亮 为 你我 子 的的体 路生 而 这命 付
出
只燥致我 西起欢是
郡 支 守在体身旁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诗人鼓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 结成果子,实际上是勉励自己为 争取人民的幸福无私奉献。
如何理解诗人对红烛的劝慰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节主要内容 卒章显志,揭 质和灵魂所在, 生宗旨。
示红烛精神的本 也表明诗人的人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创造光明”和“灰心流泪”之间的 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这是社 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 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 “因果”关系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 不惜牺牲,无私奉献。在不合理的社 会里耕耘需要有牺牲精神,为创造光 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结尾一句是诗人的名句, 从全诗看,有何深刻内 涵
主题归纳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 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 的前途,烧破世人沉睡的梦, 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 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 和“快乐的果子”。诗人通 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 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
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 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第1节
红
颜色赞叹赤诚
制蜡
第2~3节点火
放光
第4节 烧
第5~7节
流泪
培出花儿
结成果子
第8~9节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课 堂 小结
自然 奉献
奋斗 决心
牺牲自我 创造光明
示例: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在《红烛》的结尾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源自曾国藩的至理名
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名臣,湘军的创立 者和统帅,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人”。其实,曾国藩并不是天资 聪颖,反而比较“笨”,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但他凭借执着的努力和内省、自律,实现了 人生的蜕变。比如他读经书,一句不懂,不看下句;一经不懂,绝不看别的经书。凭借这种 精神,他无学不窥,无窥不绝。在战场上,他以“扎硬寨,打死仗”而著称,如他自己所说 "屡败屡战"和"艰苦卓绝"。由此看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一种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 执着付出,是-种享受奋斗过程、不为结果左右的豁达心态。事实上,越是不问收获,只问 付出,越是收获颇丰,贡献颇大。
写法借鉴
·表达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看法
现在职场上的年轻人大多处于“结果导向”的环境之中,并由此带来种种焦虑,而闻一 多在《红烛》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 观点,不少于200字。
诗美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新格律诗 派的理论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 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 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 “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 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 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 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 拥有美。
新月派的新诗主张: “三美”
本诗的语言美、形式美
1)大量使用抒情的感叹词“啊”,以优 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形式上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 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 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 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