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往事依依》 课件(共4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往事依依》 课件(共43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6:10: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深邃的星空: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甚至带给我们终生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二、教学开展
任务一:预习检查、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正音释词。
读准字音:
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
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
骚人(sāo) 素娥(é)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2.作者简介。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3.标题理解。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写作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
2.同学们,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
明确: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
3.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
明确:(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
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
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4.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
1.齐读2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看图时感受:
百看不厌。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2.读第3段:
勾画: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思考:本段有何特点?
读诗时感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特点:引用了许多诗句,使文章文采斐然, 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还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更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3.讨论交流: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4.分组读第4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感受的语句: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影响---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5.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
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6.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
明确: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7.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明确: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8.齐读第7段。
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
明确: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9.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10.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
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
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
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
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
赏析:“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
◎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
4.创意表达:对往事说“依依”
示例:
往事依依,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
往事依依……
……
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
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
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
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三、本课小结
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四、随堂练习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芦苇(lú) 狼惫(bèi) 凝视(nínɡ) 记忆犹新(yōu)
B. 逃窜(cuān) 广阔(kuò) 吟颂(sònɡ) 津津有味(jīn)
C. 沉浸(jìn) 绚丽(xuán) 镌刻(juān) 身厉其境(lì)
D. 模糊(mó) 教导(jiào) 慷慨(kǎi) 滚瓜烂熟(shú)
点拨:A. “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B. “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
C. “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
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
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
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
3.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
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
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
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五、作业布置
1.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
2.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在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深邃的星空: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或许你也会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甚至带给我们终生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新课导入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任务一:
预习检查
整体把握
读准划横线的字音:
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
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
骚人(sāo) 素娥(é)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
正音释词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作者简介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往事依依
标题理解
点明内容,体裁:
回忆往事的记叙文
杨柳依依、依依不舍
依依惜别、别情依依
“依依”原是形容一种姿态,意思是柳姿轻柔,随风摇摆的样子。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一种情态,含有不舍、留恋之意。奠定感情基调。
写作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看图
读诗
听课
与读书有关
归纳为
整体感知
2.同学们,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
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
3.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
(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
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
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B
D
A
C
4.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任务二:
品读往事体验情怀
1.齐读2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看图时感受:
百看不厌。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看图—-身历其境 乐在其中
想象
2.读第3段:
勾画: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
思考:本段有何特点?
特点:引用了许多诗句
使文章文采斐然, 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还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更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读诗时感受:
美不胜收。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令人眼花缭,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
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读诗—-沉醉意境,
美不胜收
3.讨论交流:课文中引用《千家诗》诗句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4.分组读第4段,思考: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感受的语句: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影响---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听课——入情入理, 激发兴趣
5.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
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6.欣赏诵读两首诗,感受其中的情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归 田汉
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
明确: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7.第5段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年轻的代课老师用自己满含深情的朗诵,演绎 着田汉《南归》中的诗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恋之情。这种感情深深感染着“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思考: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想通过回忆往事给青少年什么建议?你对自己的读书有何改进?
南宋刘克庄
8.齐读第7段
一方面,启发青少年要爱生活,爱自然,爱祖国,做一名懂得生活的人;
另一方面,勉励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9.第8段“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01
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02
总结:10.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影响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对文学产生
了兴趣,一步一步接受文学的熏陶,
一步一步积累了丰厚的文学积淀。
往事就这样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代名
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
品读语句
感“依依”之情
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
示例:
批注: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
情,催我不断奋进”
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
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
慨万端。”
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
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
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
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
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
答案:“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
(2)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描写的角度)
(3)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从描写的角度)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
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
示例:
往事依依,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
往事依依……
……
4.创意表达:对往事说“依依”
任务四:
探成长源头
谈获得启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
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
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
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
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本课小结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芦.苇(lú) 狼惫.(bèi) 凝.视(nínɡ) 记忆犹.新(yōu)
B. 逃窜.(cuān) 广阔.(kuò) 吟颂.(sònɡ) 津.津有味(jīn)
C. 沉浸.(jìn) 绚.丽(xuán) 镌.刻(juān) 身厉.其境(lì)
D. 模.糊(mó) 教.导(jiào) 慷慨.(kǎi) 滚瓜烂熟.(shú)
D
点拨:A. “狼惫”应写作“狼狈”,“犹”应读作yóu;
B. “窜”应读作cuàn,“吟颂”应写作“吟诵”;
C. “绚”应读作xuàn,“身厉其境”应写作“身历其境”。
随堂练习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    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D
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
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
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
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
3.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C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
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
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
初中 ③_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
(津津有味)
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③听两位国文
老师诵读
宋词和诗歌
④使“我”
一生受用不尽
一、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
二、积累文中出现的诗句。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7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 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2分)
①雕lòu ②慷慨
(2)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2分)
(3)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1分)
(4)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2分)
A. B.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曾经的他是大家眼中的才子,写文绘画无所不能。读其文,深觉醍醐灌顶、酣畅淋漓;观其画,仿佛______山水之间、烟波    之中。    ,现在的他江郎才尽,毫无灵感,即使    ,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A. 彷徨 巍峨 除非 搜索枯肠
B. 徜徉 巍峨 然而 呕心沥血
C. 彷徨 浩渺 除非 呕心沥血
D. 徜徉 浩渺 然而 搜索枯肠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
B.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C.知识积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D.新素材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鼓励全民参与,传递读书力量,来升华和照亮当下的生活。
4.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3分)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5.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3分)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课文中的《千家诗》指《重订千家诗》,是唐宋律诗、绝句的一部合集,较为浅近,过去常用作儿童读本。
B.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出李商隐《霜月》,形容秋夜霜月争辉的美景。青女,传说中主霜雪的女神。
C. 《琐记》中衍太太因为看见小孩吃冰就大声说会肚子疼的,所以孩子们给她取绰号叫“肚子疼”。
D. 长妈妈是鲁迅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朝花夕拾》中,在《狗·猫·鼠》《五猖会》等篇目中都有提到她。
7.结合以下背景链接,说说于漪老师写《往事依依》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4分)
链接一: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70岁时她应《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邀请,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现选入人教版课文。
链接二:2019年9月 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 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8.上初中后,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在课堂中不断地成长。现在,请你参加“多彩课堂·伴我成长”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活动一·精彩课堂我分享】
(1)学习中,一节节精彩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里,同学们也发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下面是小阳同学找到的两则材料,请从下面的两节课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在组内发言时分享给同学们,说明喜欢的原因。(4分)
第一节课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节课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于漪《往事依依》)
【活动二·智慧课堂我报道】
(2)科技服务于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开放。小薇同学就读的学校携手异地某校共建“智慧课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是校报记者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3分)

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我校七(2)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二、阅读理解(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顽童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她每次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有段时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气氛……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们的眼界,陶冶你们的精神,愿你们长大了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9.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4分)
10.阅读第③—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4分)
1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12.“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3分)
1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作者这样读书的好处。(4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1)镂 kǎi(2)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3)动词(4)A.感慨万端 B.滚瓜烂熟
2.D
3.【解析】 D项,语序不当,应将“升华和照亮”改为“照亮和升华”。故选D。
4.例句:①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②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
5.①③②④
6.C点拨:孩子们起绰号叫“肚子疼”的不是衍太太,是沈四太太。
7.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在70岁高龄时通过对萦绕心怀的往事的回忆,就是想告诉青少年要珍惜金色年华,多读书,读好书;要学会思考,要有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一点1分,答三点得满分)
8.(1)示例一:同学们,我喜欢第一节课。因为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的入神、陶醉,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陶醉于读书的先生形象(或者是刻画了先生质朴、可爱的形象)。
示例二:同学们,我喜欢第二节课。因为老师大声朗诵诗词,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诵读时极为投入,富有感染力,深深打动了学生。
(2)示例一:“智慧课堂”入校园;示例二:我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活动
二、
9.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中“我”的顽童形象。(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开头两段交代了“我”童年时期顽皮、爱逞强、贪玩的特点,和后文“我”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成长变化的描写,同时,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两段交代“我”的顽童形象,正好和标题照应。
10.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吸引,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热情;书越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许多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4分,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相关内容。根据第③段可知,“我”被《儿童时代》这本书里面的字画吸引,觉得那比自己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由此开始被书本吸引,产生阅读兴趣;根据第④段可知,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慢慢地被书中的故事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兴趣,爱上了读书;根据第⑤段、第⑥段可知,“我”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我”不仅沉溺于文字,更沉溺于书中的情节带给“我”的无限广阔的想象,沉溺于文学世界;根据第⑧段可知,“我”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自觉自愿地读书,认真细致地读书,还及时做读书笔记,最终变成了小书迷。
1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变出个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2分)这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首先分析句子的表层义,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深层义。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想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可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
12.“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对我们的成长产生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第①段、第②段和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等内容可知,“我”小时候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籍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结合第⑩段可知,“我”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们知道,曾经的自己是怎样的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梦想之后,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
13.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文学积累。(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结合句中“很细致、很认真”“记下读书的笔记”可知,这是精读的方法。精读不仅可以把书“读懂”,而且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把书“读透”。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
【导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难点】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课文选材精当,前后照应,主题突出且适当引用诗文,转述某一情节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把本身没有太多情节的事情写得很具体,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文章语言平淡,写的也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文章在记叙中善于运用领起句,使文章层次清楚。阅读时,要注意勾 画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以及开头和结尾,体会文章的主旨。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读)
1.作者简介。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2.标题理解。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写作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二、预习任务(练)
任务一:正音释词、整体把握
(一)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徜徉( ) 浩淼( ) 绚丽( ) 阴晴雨晦( ) 骚人( ) 素娥( )
婵娟( ) 雕镂( ) 镌刻( ) 慷慨( ) 心旷神怡( ) 谆谆( )
红紫芳菲( ) 缭乱( )
2.解释词语。
年华:
历历:
茫茫:
身历:
重读:
雨晦:
意境:
绚丽: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万端:
滚瓜烂熟:
依稀:
凝注: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
2.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探究案】
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
1.《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
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3.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
诵读课文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影响
4.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
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
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
◎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
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
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质疑案】
1.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
2.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
4.读完本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
【导学目标】
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难点】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课文选材精当,前后照应,主题突出且适当引用诗文,转述某一情节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把本身没有太多情节的事情写得很具体,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文章语言平淡,写的也都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文章在记叙中善于运用领起句,使文章层次清楚。阅读时,要注意勾 画相关语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以及开头和结尾,体会文章的主旨。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读)
1.作者简介。
于漪(yī),人民教育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2.标题理解。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写作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二、预习任务(练)
任务一:正音释词、整体把握
(一)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
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
骚人(sāo) 素娥(é)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慷慨(kǎi)
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
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
2.解释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糊。
凝注:凝聚,凝结。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往事”。
1.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概括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文章共写了六件事:
①小时我看山水画
②小时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
③童年我读《千家诗》
④初中听国文老师朗诵《南乡子》
⑤初中听代课老师朗诵《南归》中的诗
⑥聆听老师的教诲
归纳为:看图、读诗、听课,都与读书有关。
2.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7):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8):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探究案】
任务二:品读往事、体验情怀
1.《往事依依》中融入了作者缕缕情思,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①______________ 启发“我”的形象思维
童年 读《千家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②______________
初中 ①______________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培养“我” 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谆谆教导 铭刻在心 ④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 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 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2.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明确: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比较阅读:两位国文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有何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所教内容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诵读课文的特点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
对“我”产生的影响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4.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任务三:品读语句,感“依依”之情
1.默读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依依之情的句子,在书旁空白处批注理由。
①示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批注:“搜索枯肠”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里用鲜明的对比,突出几件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既照应标题,又引起下文。
②“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批注:结尾直抒胸臆,点题,照应题目,强调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之大,表达了十分留恋之情。
③“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批注:化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句,说明诗句在作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④“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批注:“几十年过去”“至今”可以看出时间过去之久,“镌刻”“信口背出”看出记忆之深。
⑤“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批注:用“只要……就……”突出两位国文老师朗诵时的情状已经定格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从加点词角度)
赏析:“凝视”意为聚精会神地看,写出“我”看画时的专注,表现了“我”对这幅山水画的痴迷。
◎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2)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
(3)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
任务四:探成长源头、谈获得启示
1.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和助读资料,一起来找寻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
助读资料:于漪(192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明确:于漪老师少年时代就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她成长的源头。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源头的,于漪老师的成长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
2.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质疑案】
1.于漪老师所写的四件往事都和读书有关,同学们觉得选材重复吗?为什么?
明确:不重复,这些读书的事情发生在作者不同的年龄,而且作者当时读书的感受也不相同。
2.作者深情回忆了看画、品诗、听课等依依往事,那么,作者回忆的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起来的呢?
明确:(1)有承上启下的段落
如第3小节,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下文对读《千诗》的美好回忆。
再如,第5小节“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2)句中有个重要的字 “也”字。一个“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如,第5小节中“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一个“也”字引出了另一个国文老师的讲课情状。
总结: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往事依依》改为《难忘的几件小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两个题目虽都揭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往事依依”更形象地表达出对往事的怀念,有依依不舍的意味;同时,题目新颖、含蓄,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意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