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6: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词四首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字)
长调(多于90字)
词在形体上的特点,有利于景的描写、事的叙述、情的抒发,词人所表达的情意便在一转一折,一深一妙中,曲尽其妙地抒发繁复多样的思想感情。
词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注重与曲的配合,故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词被认为是诗之别体,故被称为“诗余”。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故又称为“长短句”。
关于“词”
上片/上阙
下片/下阙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东渡日本之后改名秋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宣传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后参与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作者简介
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
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满江红,调名来源说法不一。
一说调名咏水草。满江红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
一说调名咏江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词有“日出江花红胜火”之句,描绘太阳出来光照江水的美丽景象。
格调沉郁激昂。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读,注意节奏
翻译诗句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陷,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庸俗之辈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理解词作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早又是”,传神地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叹。
相关背景
秋瑾1895年随父移居湖南湘潭,次年5月17日,与当地巨富的三子王廷钧成婚,王廷钧 “读书善悟,书法秀丽”,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婚后男主外,女主内,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日子。
1903年5月,秋瑾的丈夫王廷均以重金捐得户部官职,她因此随夫住在北京。
理解词作
景物描写,秋色明丽,以乐写哀,开篇渲染,词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①“采菊东篱下”,心中既有如陶渊明般的怡然自得;
②“人比黄花瘦”,也有如李清照那样的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伤感。
用典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军攻破楚军,比喻一种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①比喻说明腐朽的晚清政府,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②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用典
理解词作
“八年风味”,写的是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中秋佳节本来是团圆的节日,可是秋瑾只能徒劳地思念故乡,可见,她的婚后生活是痛苦的,心情是苦闷低落的。表达了对现实生存环境的不满,孤寂无奈。
中秋节的夜晚,她穿着男装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戏园子听戏,午夜才归,她的丈夫大为光火,夫妻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她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相关背景
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理解词作
“苦”“强派”“殊未屑”这些词语,强烈地表达了秋瑾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她对女子饱受压迫、只
能为男子附庸感到无比愤懑,这是对贵妇生活的蔑视、对封建礼法的控诉。
秋瑾从小就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少时就喜爱舞剑,擅长骑马,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情豪爽又有侠气。秋瑾天资聪慧,记忆力极强,10岁时熟读《四书》《五经》,11岁便学会写诗填词。她读书通大义,特别爱看剑侠传。婚后在湘潭,原本就有武功底子的秋瑾拜师学习巫家拳,并很快就掌握了11套拳术和棍、单刀等器械的套路。
相关背景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 “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掷地有声,气势逼人。
抒发了作者不甘为女子、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救世的思想感情、愤慨激越的英雄情怀。
理解词作
相关背景
在京期间,秋瑾结交众多新派人物,经常阅读新出版的一些书籍,阅读进步新报,迅速与新思潮接轨,认识已达到争取妇女解放的高度,其实行手段是推广女学,以获取女性自立的能力。
同时戊戌六君子为维新而引颈就戮,尤其是谭嗣同的侠烈性情深得秋瑾崇仰,革命种子在内心深处悄然潜藏下来。庚子年是近代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年,秋瑾目睹了以燎原之势燃烧华北大地的义和团运动,目睹了北京城头变幻着八国联军的大王旗,亲历了国破山河碎,于是化为救国献身的宏涛巨愿。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抒发不被人懂的愤懑、无人能懂的孤傲、国内无人的悲哀、救国无路的迷茫……
①丈夫;
②国难中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之人。
理解词作
济世情怀
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轩然大波,爱国人士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负个什么责。”甚至有时候还说:“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相关背景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秋瑾借“青衫湿”的典故,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用典
理解词作
一个“莽”字,一句发问,充分地展现出作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彷徨。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自身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湿透了身上的青衫。后人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潸然泪下。
难遇知音的苦闷,并没有阻止秋瑾的求索之路,就在写作《满江红》的第二年,秋瑾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广泛结识爱国人士,踏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因此,秋瑾的“青衫之泪”,并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
《满江红》一词真实地展现了秋瑾走上革命道路之前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中,有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有不甘受束缚、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有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抗争,有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小结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注】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晋王嘉《拾遗记·颛顼(xū)》:“(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拓展阅读
1、背诵这首词
2、扩写【作业本】
在翻译的基础上,扩充内容:
场面(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
人物(语言、心理、行动……)
事件(过去,现在,未来;原因,经过,结果)
环境(烘托人物;点染气氛;推动事件)
……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