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第5课时 七律·长征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二单元第5课时 七律·长征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31 13:49: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七律·长征
内容分析: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③思维能力:根据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 ④审美创造:通过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个像邱少云、江竹筠、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长征》的诗歌,讲一讲狼牙山上的故事。让红色记忆铭心处,使英雄事迹薪火永传。 活动流程:为了迎接国庆节的来临,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为主题,设置了 “红色耀中华,红心永传承”策划国庆节活动的大任务,在策划国庆节多彩的活动中,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通过单元统整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 任务二:最美童声颂长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回顾旧知,整体感受。
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歌,领会诗歌所饱含的精神气概。 朗读诗歌:男生女生轮流朗诵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长征之路的艰险,结合课文的重点诗句,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品质及不怕困难的精神。 朗读诗歌,回忆旧知,感受诗情。
环节二:精读诗句,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说一说,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都遇到了哪些艰险?又从哪些诗句里看出来红军战士不怕艰险苦难?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行军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红军长征时的情景。 1.品析课文三四句: (1)朗读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读出五岭连绵不断的感觉,读出乌蒙山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 (2)引导想象: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山高林密、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没有药品、腹背受敌等) (3)同桌互读,一人读每句的前4个字,一人接读后3个字。读完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分析发现:诗句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 老师引导:你从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中体会到了什么? 2.品析课文四五句: (1)教师引导:同学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除了要克服五岭、乌蒙山自然环境中的困难,还要面对蒋介石军队的围堵阻截,巧渡金沙江、勇渡大渡河,展现的就是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 (2)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引导质疑:齐读这句诗,说一说,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反馈: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②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 学生听老师讲故事感“暖”: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主席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指挥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③思考问题: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战士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当时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学生反馈:高兴、喜悦、 激动. ④读出暖意: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战士们当时的心情,这就是“暖”字。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读出红军战士此时此刻的心情。 ⑤观看视频领悟“寒”:课件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这是一场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你看,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 ⑥教师引导:同学们,说一说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诗中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同学们现在的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寒。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 3.品析第七、八句。 (1)教师过渡:长征途中的红军渡过大渡河后,被高耸云端的大雪山挡住了去路。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感受长征途中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 (2)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出示岷山天险的资料,感受翻越岷山之难。 岷山是从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延伸到四川峨眉山的一条褶皱山脉,大致呈西北到东南走向,逶迤700多千米,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山顶周围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有的地方积雪深达十几米。山脚是晶莹剔透的冰川,漫山上下白茫茫一片,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山上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因为过于寒冷,一停脚就不能动弹。空中不断有敌人的飞机过来袭扰。 红军头顶着暴风雪,脚踩着几尺厚的积雪跨越岷山。大多数人只穿著单衣和草鞋,越走脚步越沉重,两腿像拴了千斤锁链,胸口像压了块石头,每挪一步,就得大喘几口粗气。到了山顶,呼吸就更急促,气都喘不上来,白茫茫的一片不见路,前面的战士便用镐刨雪开路,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的脚印前进。越往上,积雪越深,气压越低,呼吸越困难。有的战士倒下了,其余的战士含着眼泪,默默地告别了埋在大雪中的战友,又继续前进了。 ②教师简单介绍红军长征翻越岷山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翻越岷山之喜: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翻越岷山,距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胜利在望,不由得“喜”由心生。 ③指导朗读: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胜利结束了,红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齐读诗句,读出红军的欣喜之情。 (3)回扣诗眼:胜利在望,红军战士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一个比一个喜悦呀!漫漫长征路,红军战士们越过逶迤磅礴的五岭、渡过汹涌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翻越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热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思考: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远征之“难”?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的“不怕”呢?画一画,读出自己的感受。 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 想象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途中会遇到的困难,感受红军长征的难。 读诗句,你从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图片,感受和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通过听故事和观看播放短视频,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大渡桥横铁索的“寒”;通过阅读引述资料和历史背景的方式,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 回扣诗眼,齐读诗句,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和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和播放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大渡桥横铁索的“寒”;用引述资料和简单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用不同的方法将诗中的五个典型画面拓展纵深,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节:最美童声诵长征
1.图片关联背诵。 (1)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行军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背诵诗句。 2.配乐齐诵:全班一起背诵《七律·长征》。 3.举办《七律·长征》诵读会 诵读会活动安排活动成员全班同学诵读方式(1)男女生轮流诵 (2)男女生合诵辅助手段(1)多媒体画面配合 (2)舞蹈音画相结合诵读要求(1)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 (2)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①声音要有起伏变化,让整首诗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②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③诵读时要有美感。 ④要注意诵读的仪表和仪态,诵读要求
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感受诗情。通过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作业: 1自读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豪迈、乐观的革命情怀。 2.了解《菩萨蛮·大柏地》写作背景。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当时的江西省瑞金市城北30千米。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3.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仍然光芒万丈。说一说,学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做呢?尝试着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共33张PPT)
七律·长征
(部编版)二年级

www.21cnjy.com
第5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回顾旧知

感悟诗情

诵读诗歌

拓展作业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根据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
通过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顾旧知
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读一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感悟诗情
漫漫长征路,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哪几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远征之难?
讨论交流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大雪山
巧渡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从容不迫
五岭逶迤腾细浪(延绵不绝)
乌蒙山
乌蒙磅礴走泥丸(巍峨 高耸入云)
夸张
作者巧妙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绵延起伏的五岭,不过像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脚下滚过的泥丸。从而突出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想一想: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主席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指挥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巧渡金沙江
资料拓展
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还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战士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激动 、高兴、喜悦
齐读诗句,读出红军战士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看到这铁索,你的心情怎么样?
难过、悲痛、悲伤……
齐读诗句,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

作者用“暖”“寒”两种感受进行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长征的“难”,也能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
感悟诗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慢慢征途,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翻越岷山之后,距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胜利在望。
红军战士的欣喜之情
感悟诗情
胜利在望,红军战士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山和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渡过汹涌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诵读诗歌
挑战记忆:根据图片提示背诵诗句。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
(2)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①声音要有起伏变化,让整首诗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②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③诵读时要有美感。
④要注意诵读的仪表和仪态
诵读小诗会
诵读考核小标准:

拓展作业
1自读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豪迈、乐观的革命情怀。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阅读拓展
2.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仍然光芒万丈。说一说,学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会怎么做呢?尝试着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课后小练笔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