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4 17: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无为政治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乡 土 中 国
“ 经 济 ” 板 块 :
“语言文字”
2 板《文块字:下乡》
《 再 论 文 字 下
乡 》
“政治、法律(社 会 秩 序 ) ” 板 块 :
5 《 礼 治 秩 序 》
《 无 讼 》
《 无 为 政 治 》
道“ 、:
6 《 离缘
块 :


“ 概述 ” 《板乡块土:本 色 》
《从欲望到需要》
3《差序格局》
4《家族》
《 男女有别》
《系维着私人
《长老统治》
乡 土 中
的道德》
政治法律(社会秩序)板块
互相交割错综混合
这两种权力,只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 区分”。在现实中,这两种权力总是同时存在于政府,
只是在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 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 时屈服的一方所握有的支 配、压迫性权力。
同意权力是为了保证 分工合作顺利进行的 基于社会契约的相互 同意相互监督的权力。
概念区分: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权力是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统治者能从被统治者身上获得经济利益。
在乡土社会,当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统治者的经济需求时,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之间的社会矛盾往往会被激化,社会变得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动荡,统治 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会一定程度上放弃对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需要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乡土社会属于小农经济,很少有社会分工,缺乏同意权力的经济基础。
因此,乡土社会确立了一种既非横暴权力又非同意权力的无为政治的理想。
乡土社会呈现出无为政治的特点。
为什么“有为”皇帝不能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
从横暴权力的角度看,秦始皇修筑长城需要 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但是当时农业经济承担不 了这项工程的耗费,于是百姓怨声载道,秦始 皇便以严刑峻法加剧统治,以陈胜、吴广为代
表的平民便揭竿而起了。
开辟疆土筑城修河
农民起义天下大乱
皇权无为休养生息
雄图大略的皇权
小农经济不堪重负
皇权累积力量
封建时期,皇权实施“横暴权力”与农业
社会的发展相悖。《左传》中记载“纣克东 夷而陨其身”,商纣王被灭不仅在于他穷奢 极欲的做派,也有他连年征战外族、消耗国 力的原因。
(文章第十段)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 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 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费孝通指出,农业社会不具 备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侵略性。
中国封建帝王侵略外族获胜的 结果通常是确立宗藩关系,实 行朝贡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 河中,并没有出现过大英帝国 式的对外殖民扩张。自明初琉 球接受中国册封,两国间的宗 藩关系持续了五百多年。从西 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就 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洪武元年, 朱元璋遣使至朝鲜赐玺书,确 立了两国间的宗藩关系。
由于“横暴权力”使用时受到经济的约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乡土
社会中人民切身的活动就由“同意权力”去规范了。
“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乡 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 裁”,但是实际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同意权力”进一步延伸,成为规范社会的各种礼俗。因此旧中国乡土社会秩序 是礼治秩序。而象征“皇权”的是县衙,县衙是司法机关,除非发生颠覆其统治的 事情或者遇上了特别残暴的统治者,县衙是不会干涉社会事务的,因此在乡土社会 的权力结构里,皇权是十分微弱的,“是无为的”,乡土社会性的政治是一种“无 为政治”。
乡土社会是如何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作用下,形 成“无为政治”的
远离皇权
经济基础不充分
——无为政治的生存之道
小农经济
分工体系不发达
横暴权力的限制
同意权力的局限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
无 为
社会冲突
横暴权力
受到限制 维持皇权
养民
互相交割
经济利益 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第10章
社会合作 同意权力
无为政治
压迫
小到关门
微弱
权力
契约
长老统治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乡 土 中 国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所以 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 长的它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 的‘师’了...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 权 力 。”
“爸爸式”权力 ——费孝通
乡土社会的权力是属于教化权力。
乡土社会因为生活方式稳定,文化稳定,很少出现新问 题。乡土社会重视长幼有序,有效地保证了教化权力。
教化权力是在社会继替的过程(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 中,长辈为文化传承而强制教导晚辈的一种权力。
概念区分: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
“一个来自乡土社会的、15岁就孤身闯入城市的少 年,经历了学徒工、参军、复员、提干,还娶到一个 城市姑娘,生出了不残缺不愚笨的我。于是,一碗酒 就会催生一遍革命家史,冗长重复的叙述里充斥着他 被这个城市规律教化的血泪。这个从乡土社会里走出
来的穷小子对城市怀着一种既向往又仇视的矛盾情感。 他又将这种矛盾概括成很多条人生信条,并将此演变
为一种近乎严苛的家法,居高临下地对我进行教 化... ”
淫 疵 北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 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 下的园地。”尤其是来自乡土社会的老一辈,依着血 缘所圈定的轮廓,不由分说就把孩子划入其中,用自 己几十年所吃的苦所享的福,制定出一本最权威的教 化法规,不容逾矩不容挑战,这就是 “长老统治”。
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 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 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结果。
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
“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 人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 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需要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
你如何看待长老这一角色
更多情况下,长老只是一种教化权力的象征,但在重大事务 上,长老又被请出来发挥他的决定性作用。
除此之外,他不能凭自己的权威为自己谋利,他对社会事 务的裁决几乎是义务性的。他并没有对社会中的晚辈造成实 质性的压迫,所以基本不会出现暴力革命式的自下而上的权 力更迭。
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对长老的裁决也基本不会有 太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是教化性的。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 “怕把尾巴夹着了吗 ”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 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 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叶至善《几件小事——忆父亲叶圣陶》
叶圣陶和他的三个子女: 叶至美(前排左一)
叶至善(后排左)
叶至诚(后排右)
概念理解
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 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长老统治: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 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
社会继替
学习文化
陶炼出合于在一定文化方式中 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文化稳定 长幼尊卑
文化不稳定 亲子师生
社会变迁 智力、专业、机会
长老失权
长老统治
长老
统治
教化
权力
背景
内容
目的
原则
梳理各章内容要点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 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 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 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 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 统治”一词。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