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插秧歌
宋杨万里
· 1 、 诵 读 诗 歌 , 读 准 字 词 , 把 握 诗 歌 形 式 上 的
特 点 。
·2、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 情 感 。
· 3 、 感 受 劳 动 精 神 , 学 习 劳 动 人 民 淳 朴 、 勤 劳 的 品 质 。
素养目标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 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
其 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斋 其 传世。
知人论世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整(móu) 蓑 (suō) 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 唤渠朝 (zhāo) 餐歇半霎(shà),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 未匝(zā), 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田 稻田
拔秧—一抛秧—→接秧—一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
莳:移栽
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 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 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 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 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整体感知
插秧歌
插秧歌
动作——画面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 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 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 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 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 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 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插秧歌
宋杨万里
比喻——气氛 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
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 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 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 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 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 这个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 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 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 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语言——心理 衰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细节——精神 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 “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 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 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 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 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 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 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 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 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 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应答图
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绘首联呈现的画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秧。天色还是灰蒙蒙一片,富贵 一家人已经来到田头,他们要赶着把这秧苗插下田呢!开秧门喽!
小儿子秧苗田里拔秧苗,只见他俯着身子,左右手同时开工,两 手同时握住三四根秧苗,一前一后拔秧苗,等到握不住时,在水田了 将秧苗根部的稀泥淘洗干净,再用稻草捆成把,一把接一把,不一会 儿,成把的秧苗在他身后排列成堆。
男主人将拔好的一担担叶绿根白捆扎整齐的秧苗挑起,走向窄窄 的田坎。放下重担,两脚立稳,弯腰起身,双手一送一抛,秧苗在空 中飞舞,像烟花灿烂时四处流散的火星,随后是啪、啪的落水声,偶 尔的一两把又被直起腰来的家珍稳稳地接住。
大儿子弯腰弓背立在水田中,左手极熟练地捋着秧株数,右手的 几根手指在捏住秧根的一瞬间就把秧苗点进泥水里。灰白的天空在他 们身边熨散开来。
颔联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发挥想象,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天阴沉下来,之前还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现在却 来得这样迅急,这样粗鲁,男主人一家赶紧走上田坎, 把之前准备好的雨具拿出, 一个个披着蓑衣,戴上斗 笠,感觉像是战场上的士兵,穿上了铁甲,戴上了头 盔,即便是这样,雨水还是从头上流到脖颈,从脖颈 流到肩膀,打湿了全身,他们依然要跳到田里去插秧。 雨虽大,干劲却倍增,可他们把自己当做一个斗士,
去感受与天斗的其乐无穷。
尝试归纳“诚斋体”诗歌的主要特点。(从诗的内容、 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 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语言上,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 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感情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 事物上。
课堂归纳
四、名句默写
(1)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开篇便写“插秧”的忙碌情景:
66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
(2)“_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两句点明是在雨中插 秧,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
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
(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两句写插秧的紧张程 度,没时间休息,甚至连搭话都来不及。
(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是农夫岔开农妇 呼唤的答话,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
农人形象。
全家出动图
雨中插秧图
吃早餐、歇息
提防鹅鸭护秧苗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插秧歌
结构图解
正面描写
对话描写
辛勤劳动
吃苦耐劳
插秧歌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插秧歌
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老少一齐出动, 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 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诗歌语言通俗浅近,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生 活气息浓郁。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插秧歌
深入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① 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 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 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低头折腰只不答”,撷 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 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 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管好那 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 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插秧歌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 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
①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 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儿童也要紧张地劳动,“小儿”不够成熟, 只能做最简单的拔秧活计,“大儿”已经能担负插秧的重任。儿童的加入确实给 父辈的劳作加快了速度,带来了生气,新鲜有趣。
②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这种设喻 形象,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而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场紧 张战斗,务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而且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插秧歌
③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 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回应了送 饭人“赶快管好家里的鹅与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蕴却很丰 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感。
④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 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似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扭怩作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