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自己
家庭
家族
邻里街坊
村落市镇
国家
你所理解的“差序格局”是什么样的
1.思维导图 第4章
差 序 格 局
以已为中
推
薄 界 限 模 糊
不 同 网 络
私 , 自 我 主 义
人 伦 ( 差 序 )
亲属,地缘,权势
越 推 越 可 伸 缩
若 干 人 组 成
有 清 界 限
有法律等规定
社 会 格 局
差 序 格 局
克 己 修 身
推 己 及 人
团 体 格 局
成员对团体关系相同(4)
团体有界限,界限分明(5、10)
乡土社会中家的范围因
时因地伸缩(6)
解说 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类
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类 似“同心圆波纹”(9)
西洋社 会“捆柴 式”团体 格局(4)
乡“ 会圆
水 波 式 ”
差序(7格)局
同
土
有差等的次 序(11~12)
以己为核心、
推 人
群己界限模 糊 ( 1 7 ~ 1 8 )
不同于杨朱
的自~我主义
不同于耶稣、
墨子的一放
不可收
因私害公
现象普遍
(1)
因私害公
的后果
(2)
问题的解决一 克己(19~20)
似“同心圆波纹”(8)
6 思维导图
社会 结构 格局 (3)
问题 的
提出
(13 14)
(16)
特点
(15 16)
定义:像我们在田野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 儿把束成一北,几礼束成一相.儿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捆、扎、把。每一 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 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 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构造特性:界限分明,谁是团体的人,谁是团体 外的人,不能模糊。 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 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 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基本表现,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西洋社会的国家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 己界限的团体
定义: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面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图 圆推出去的波汶。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 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 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 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构造特性: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且各不相 同:大小取决于自己的影响并随时间地点而变化 (伸缩性),厚近薄远面无普遍的道德标准(相对 性的自我主义)
次 层 活 生 基本 装现 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
关系:儒家重人伦,讲究 别父子、亲属、远近
行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
政治:为政以德,智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价值观的次第性,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社会
最大的毛
病:无论
乡下人还
是城里人,
还是从上
到下
本质,是个
群己、人我
的界限怎样
划法的问题
社会格 局差异 引起了 不同道 德观念
西洋
社会
团体
格局
中国 社会: 差序 格局
得把
整个
社会
结构
的格
局提
出 来
考 虑
一 下
文化层次
私
根据生育和婚烟事实产生关系
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关系网
己不同,则亲属网络不同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画出一个图子,叫做备坊
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婚丧嫁要相互帮助的组织
范围大小,依中心势力厚薄而定
此社会单位不是团作,是个范田 势力大的家族街坊遍布全村,贫穷人家,街坊只有几家
和亲属图子相似
怆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
十伦把社会关系和拍象的相对低位相提井论 人与人构成的网络中的细妃
先承认己,推己及人
孔子注重推字 克服于礼,克己即是修身
师着同心田的伦常,可以外推
平等关系,个人不能侵犯大家权利 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推己及人,中心还是自己
道德花围可伸缩
各种群体都模粗不清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
官像阶层,家庭可以大的像个小国 伸缩性导致世态炎凉之景
日中国的乡村人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家”这个基本单位界限不洁晰
一说是公家的,就没有义务了
乡土中国没有团体界限,讲的是关系 以己为中心,推出层层关系
社会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 传统杜会的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中发生意义
亲缘关系
地缘关系
西洋个人主义
我国自我主义
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有明确的界服
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差序格局社会基本单位
以己“为中心
差序格局
伦 el
水波纹
私
2.核心概念理解
差序格局:一种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 以己为中心,依据中心势力厚薄而定,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且能伸缩自如的社会格局。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组成的
一个个有清晰界限(群己、人我关系明确)、有法律等规定 (讲求权利与艾务)的社会格局。
请尝试用图示的方式阐释团体格局与差序格 局,以区别二者的不同。
参考示例
西方 中国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特点:
①以自 己(家庭)为中心;
②可大可小,有伸缩性;
③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
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 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 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 别是什么
①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 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
②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 界限模糊不清。
③西 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 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
思考与探究
小议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 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 “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 一个相对的概念。)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我们常说乡下人“私”,但私的问题其实是群己、人我 如何划分的问题。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 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的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 不乱。在这种公和私有明确的界限的格局下就产生了个人主 义以及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与此相对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如同一圈圈推出 去的波纹,中心是自己。在这样公和私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 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 务。
·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一方面具有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 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具有宪法观 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 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
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问题探究1:结合本章《差序格局》的内容,用 书中知识分析下面的现象。
学习过英语,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 人对亲戚的称谓要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 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统称为aunt 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 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 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父亲的兄 弟则统一称作uncle。为什么中西方对亲戚的称呼方式会如 此不同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 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 楚不会乱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 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故西方对于亲戚 的称呼也相对简单。
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它的结构是差序格局。亲属关系就是丢石 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 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
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 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 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 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当我们来认取具体的亲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问题探究2:试用“差序格局”的原理来解释
“世态炎凉”这一世俗人情。
这是从地缘关系上反映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一个范围,范围的大 小依着中心的势力薄厚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 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可
是势力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由大变小,树倒猢狲散, 范围也随之变化,缩成一团,人情也因之而改变,变 薄变冷。由此,便有了“世态炎凉”的感触。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 别是什么
①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 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
②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 界限模糊不清。
③西 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 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主 旨: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 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 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
● 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 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 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 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 一 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和信。
产生了宪法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 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
君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
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
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脱于差序人伦而存在 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没有超乎私 人的道德观
念
差序格局
每条私人关系 的线附着一种 道德要求
否定亲子联系
人人共有“天父”
人人互相尊重权利
团体也要保障个人权利
每个人在神 面前平等
神对每个
人公道
团体格局中象 征着团体的神 是无私的
系推着私人的道德
概念理解:
·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 次序关系。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的信念。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 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 道德要素。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在道德体系发生权力的观念下, 为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生了宪法。
· 1、本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法。那么, 什么是历史研究法呢 请找出文中运用此方
法的地方。
·历史研究法指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 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
·例如:第一段中“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 ‘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
·2、什么是道德观念 它包括哪些内容 道德 观念是由什么决定的
(1)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2)它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 的制裁。
(3)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 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3、第5段中谈到了基督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请同 学们稍作概括。
· 团体的代表是神,而神必须是无私的。在团体中, 每个个人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 关系是相等的。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此被 否认。团体不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 ( 简言之,神是大家共同的神,神对每个个人是平 等的,公道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私人关系。)
· 比如,基督教认为,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 爱自己的仇敌,对恶不抵抗。
·4、倒数第4段中,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 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这种回答是道德 评价的双重标准吗
·不同于“双标”。
·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 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就不能超脱于差序的 人伦而存在了。孟子认为普遍的道德标准并不 存在;“道德双标”是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他人 和自己。
5、倒数第2段中,为什么说“在差序格局 的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
用”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 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 伸缩。
·6、怎样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和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说法
·提示:墨家的“爱无差等”是墨家伦理思想。即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地爱一切人,是墨子 “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的“亲亲、尊 尊”“爱有差等”的思想不同。
·7、请简述现代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历史 由来、道德体系和法律保障。
第3-7段
试着归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 特点。
·①“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 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克己修身”)。
·②从己向外推构成社会范围内的两种私人练习。 一是: 亲属线,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二是:朋友线, 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的忠信。
·③孝悌忠信中都附着着“仁”。
·④传统道德中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所有的价值标准也 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⑤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 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 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 己的关系而伸缩)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
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
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
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
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脱于差序人伦而存在
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没有超乎私
人的道德观
念
差序格局
每条私人关系 的线附着一种 道德要求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体系
差序格局
出发点:己 ;克己修身
私人联系 推 亲属线:孝悌
朋友线:忠信
可伸缩 网络:每个结都
附着着道德——
仁
团体格局
团体和个人关系 受宗教影响
平等 公道
第5章
代 理 者
第六、七 章
家 族 / 男 女 有 别
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 育社群。
结构 功能
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 生育儿女
中国乡土社会: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 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张
按照父系扩大 氏族 小家族
乡土社会:家族的功能复杂多样
生育、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族学)、安全(福 建土楼) ……
事业社群
西洋家庭:
夫妻为主轴,
孩子为配轴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
能有其他团体来负担
中国家族:
父子、婆媳为主轴, 夫妻为配轴
纪律排斥私情
生育社群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温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 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为何陆母要拆散陆游和唐婉的婚姻
陆母认为夫妻感情亲密,以至于陆游荒废学业,影 响科举仕途。
私情不利于事业社群的发展
乡土中国要有一种稳定的事业社群的结构,必 然要求不能把婚姻寄托在变化多端的爱情激情上。
而是要求夫妻间,像好朋友一样,成为生活的搭档。
《乡土中国》
中西家庭对比图 (通过对比,展示 中西家庭的差异) 比较标准 西洋家庭
乡土家庭
形态 亲子
父系单线
功能 生育
绵续性事业社群
范围 亲子两代 (小家庭)
父系单线可伸可缩
(小家族)
内部关系 夫妻为主轴
父子、婆媳为主轴, 夫妇为配轴
情感定向 夫妇感情融洽
偏向同性,抑制男女情感
文化模式 浮士德式(重激情)
阿波罗式(重稳定)
男 女 有 别
这一原则首先是要尽可能促成和保证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 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男女有别,就可能有更多“发乎情”而不 是“止乎礼”的结合。鉴于没有现代亲子鉴定技术,人们就无 法确认生物上的父子关系,而人性却是“孩子是自己的好”。
这就动摇了婚姻家庭的两块基石。 一是父子关系,男子没有动 力慈爱和抚养妻子婚内生育的孩子,即便这孩子在生物层面上 真的就是他的孩子。二是夫妻关系,男子不愿为妻子提供生活 必需品,换取女子繁殖和养育他们的共同后代。这个后果其实 对女性和孩子最为不利。 《礼记》才把后果说的明明白白: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由于“男女 有别”是稳定家庭的根本,因此就成为“齐家”的起点。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总结古代控制男女的办法
一、生理上的隔绝
男女“七岁不同席”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孟子 · 离娄上》
二、心理上的隔绝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
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彼此并不要求对方心理上
的融洽与理解。
相敬如宾
由于生物进化的必要和必然,从生物学上看,人——
男子尤为显著——的天性趋于多性伴侣或多元性感的
(poly-erotic), 在夫妻之外,男女尤其是现代社会都可 能另有红颜或蓝颜知己,即便这不必定等于或导向行为出轨, 也尽管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挑剔。人的这种自然倾向意味着,
夫妻也可能成为陌路人,只是制度上的夫妻,同床异梦甚至 不同床也不同梦。“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并非人世间最浪漫 的事,那只是恋爱中的人“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无意中, 透出的是人类的无奈。更何况,“浪漫”的含义之一就是不 现实甚或不靠谱!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不仅要充分理解其在历史中国对于农耕村落的发生和延续的 意义,更要理解其对农耕村落秩序构成的重大且严峻的风险。因 为,一,出自本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这种关系就很难甚至有 时就是拒绝接受理性教诲和制度规训。想想,孔子为什么两次强 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二,风险一旦发生,其波及的范 围和程度,无人可以预料,因此就无法预防,也无法有效止损。
许多不知情的人,全然无辜的人,包括当事人的至亲,都可能玉 石俱焚。私奔路上,忠于爱情的美狄亚毫不手软地杀死了弟弟, 并将之切成碎块;为惩罚丈夫伊阿宋的负心,同样忠于爱情的美 狄亚又毫不手软地毒死了自己的两个稚子。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 系通常不那么激烈,不惊天动地;但制度回应常规,却还必须防 范那些冷不丁从哪冒出来的极端和另类。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的补充
三、早婚制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
取,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
四、外婚制和同姓不婚制度
同 村 不 能 结 婚
违 背 人 伦
同 姓 不 能 结 婚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合两姓之好 结秦晋之好 缓和矛盾,利于稳定
思考:为什么传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
感情激动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利 于乡土社会的稳定,不利于作为长期绵续性 事业社群的乡土社会家庭发展;而感情淡漠 能稳定社会关系。所以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 是偏向同性交往遏止异性交往。
2渠题准补情飞种笑空行村品望钞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 异VFQ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同性原则 大于 异性原则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同性恋自我恋
结义 “义结金兰”“桃园三结义”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亡”
广东顺德一带“自梳女”
“男女之间不必求同”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家族》 中国乡土家庭 是父系单线无 限扩大长期绵 续性事业团体。 家庭 家
先解释“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只是 西方国家和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要格局, 再界定家庭、氏族、家族等概念在中西 方的异同,而后讨论乡土社会中家族的 特色。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强调 男女有别,鼓励 同性交往。 感情定向
先界定与感情定向相关的概念,再用这 些概念来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现象,论证
强调男女有别主要是出于维持社会秩 序的考虑。
礼治秩序
· 统治: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 礼治:乡土社会以“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 “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 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 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 的。是“人依法而治”。
相关概念理解
相关概念理解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第8篇礼治秩序
·主旨: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章
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
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
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 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礼治秩序 第8章
秩序维持
熟悉社会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变迁社会
礼治 法治
依靠传统 依靠国家权力
教化 克己修身 惩罚
主动服膺 从外限制
第8篇笔记问题
·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记本上)
·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
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已 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 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2、“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
哪里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 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
“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 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思考与探索
·1、第5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 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 一 一 比较, 一 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 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 机制的特点吗
·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
· 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 ·无政府社会:自动。
思考与探索
·2、 “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 作用
·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 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3、 “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 么
·社会变迁。
思考与探索
·4、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 生活才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有可能受挫,试 结合本章内容分析原因。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是人依礼而治,维持礼这 种规范的是传统,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 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 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简而言之,“礼治”就是 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们都按照传统要求去做,
进而形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
思考与探索
· 5、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气羊”“ 颜
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簧”的故事,谈谈你对古 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 化中养成;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 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 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③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
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酷无情。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