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30 22: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流沙河《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目标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来火种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摘自《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第一编 172页)现实链接:为什么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我们仍然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城市暴动的尝试广 东孤城难守南下广东遭遇失败1927、8、1周恩来等人占领南昌,最终失败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经过:秋收起义发动工农起义,
攻取长沙失败,后进军井冈山。小组讨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哪些相似之处?借来火种——城市暴动的尝试都是中共领导;都是武装斗争;都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敌强我弱,都遭到失败;都保留了革命火种。材料: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此前,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历史探究:为什么毛泽东要进军农村、进军井冈山?地势险——易守难攻
山林好——物产丰富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星火闪亮——革命力量的发展星火闪亮——革命力量的发展红色之旅小导游: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悬挂油画《井冈山会师》,请你向游客介绍这幅画反映的历史故事。
(要求讲清时间、人物、结果,融入情景、脱稿介绍、史实准确、声音洪亮)油画《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军旗星火闪亮——革命力量的发展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井冈山主力红军到达赣南、闽西,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留守的井冈山红军主动出击,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
——改编自《井冈山:高路入云端》,第192页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注:1929年—1932年红军创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有: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读图学史:这些革命根据地与中心城市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材料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先进中国人为寻求救国道路,不断向西方学习。材料二 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②材料二中共为走俄国道路,进攻中心城市,发动哪些武装起义?(举两例)最终结果如何?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指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李鸿章(洋务派) 康有为(维新派)孙中山(革命派)①材料一中的三位人物分别与哪一近代化探索事件有关?被打断被扼杀被窃取走西方的路失败走俄国的路失败走中国特色的路薪火相传——革命火炬的传递材料一 1927年贺龙担任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国民政府每月给他发津贴180块大洋,他参加南昌起义,国民政府悬赏10万大洋通缉他…… ——据薛明《不尽的思念》改编
材料二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传统方式,闯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据《现代史料》改编
材料三 井冈山时期困难“真是到了极度”,“辣椒干拌食盐泡汤”有时是主要食物;冬天穿一件单衣,盖稻草做的“金丝被”…… 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 ……
——《井冈山:高路入云端》,第91页各抒已见:读了这些史料,你感受到哪些精神?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人寻路的过程对你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有何启示?理想是火,照亮前行的路!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型为授新课,课时为1课时,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一)教材地位
1.相关事件及事件意义:
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会师。
意义:①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②中共从“幼稚”到“成熟”;
③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基。
2.单元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一环;
近代探索的延续与结果。
3.教育意义:体验革命精神,传递革命火炬。(二)“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安排
1.“课标”要求: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第28页
2.教材内容安排:
教材内容有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介绍南昌起义,叙述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探寻“武装斗争”革命方式的内容;第二子目介绍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主要是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
3.子目关系:
南昌起义是井冈山斗争的先声,井冈山的斗争是南昌起义的发展,中共开始探索革命正确道路。(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基本知识。
②认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③理解中共创建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④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学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基本史实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
②在探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原因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意识,掌握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③在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以图证史的方法;
④在回顾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之路”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史料分析和史实构建的方法。(三)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相关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共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而表现出的决心与勇气;
②通过探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原因,使学生感受毛泽东等中共党人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智慧,初步养成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通过了解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为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依据:两个“开始”。
处理方法: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情境;
采用直观教学,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参与,落实目标。
2、教学难点:
①学生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②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依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性较强;学生远离革命时代。
处理方法:
采用灵活历史教学方法,多管齐下,突破难点。二、说学情
1.从学生知识储备角度看,八一建军节、井冈山的故事,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缺乏对革命战争岁月的体验。
应对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深入浅出,通过现实链接、材料分析、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角度看,八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学习能力提高。
应对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革命理论;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化整为零,分散讲解难点。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
1.讲述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讲解法 5 .教材整合法
(二)学法
“知识问题化,问题小组化,小组活动情景化”
1.比较法 2.阅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读图法 6.归纳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感知讨论,重难突破)
(三)小结设计(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四)板书设计
1. PPT提纲式板书:
“借来火种——城市暴动的尝试”
“星火闪亮——革命力量的发展”
“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
“薪火相传——革命火炬的传递”
2. 黑板板书设计(见右图) 五、教学效果预测
1.知识目标预测:
学生能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相关史实,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开端。
2.能力目标预测:
①合作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③读图能力、以图证史的意识得到巩固发展;
④熟练掌握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预测:
①初步养成不怕困难、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意识;②进一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安,
向世界讲述
中国的故事!欢迎各位专家莅临!大雁塔星火燎原——革命道路的形成 材料一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先进中国人为寻求救国道路,不断向西方学习。李鸿章(洋务派) 康有为(维新派)孙中山(革命派) ①材料一中的三位人物分别与哪一近代化探索事件有关?
②材料二中共为走俄国道路,进攻中心城市,发动哪些武装起义?(举两例)最终结果如何?
③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毛泽东观点的正确性。 材料二 只有走(俄国) 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指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走西方的路失败走俄国的路失败走中国特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