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第三中学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历史 课题: 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 主备人: 高军 主审人: 王俊英 编号:
能力情感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技能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 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 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1世纪教育网
教 法
启发式、合作交流式、问答式
学 法
探究式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预习自测:(学生自学课文查找主要知识点填空)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 民主 、 自由 、 平等 、 博爱 等思想观念,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2、从 1915 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 陈独秀 、 李大钊 、胡适 、 鲁迅 等高举“ 民主 ”和“ 科学 ”两面大旗,以《 新青年 》杂志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3、1915年, 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了《 青年杂志 》 ,第二期改称《 新青年 》 。
《 青年杂志 》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的开始。
4、新文化运动提倡 民主 ,反对 独裁专制 ;提倡 科学 ,反对 迷信盲从 ;提倡 新道德 ,反对 旧道德 ;提倡 新文学 ,反对 旧文学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 尊孔复古的封建礼教 。
5、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 》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两篇论文,宣传 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还在北京创办了《 每周评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 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
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
二、合作讨论探究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各组形成答案)
1.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内容与后期内容各是什么?
2.请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三、成果交流(学生代表根据预习和讨论交流情况回答基础知识和主要问题)
四、教师点拨(教师补充或纠正学生疏漏或答错的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师生回顾总结)
六、巩固练习(课堂或课后完成)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C )
A、《敬告青年》 B、《每周评论》 C、《新青年》 D、《民报》
2、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B )21世纪教育网
A、一场文学革命 B、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3、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D )
A、陈独秀—《敬告青年》 B、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C、鲁迅—《狂人日记》 D、胡适—《文学革命论》
4、《新青年》创办于( B )
A、1915年、北京 B、1915年、上海
C、1918、北京 D、1919年、上海
5、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文章是( B )
①《青春》 ②《庶民的胜利》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提出的两大口号是( A )
A、“民主”和“科学” B、“自由”和“平等”
C、“平等”和“博爱” D、“民主”和“自由”
7、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七、教师反思
本课讲完后应归纳本单元的四次探索,每次探索的主张意义,形成综合题,以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脉络。
[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