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集萃》教学设计
课 题:《小调集萃》
教 材:人音版教材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课 型:欣赏体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音乐都是围绕民歌中小调这一艺术形式。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本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认真考量,我从本单元的七首经典曲目中选择了《无锡景》和《沂蒙山小调》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能让学生更明确的感受小调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通过音像资料和作品本身的音乐元素来表现小调音乐的歌曲风格和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地方民歌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并喜欢民歌音乐,还能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活动,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聆听、探究、体验、综合等音乐活动中来。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来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初步了解民歌音乐的基本概念以及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初步了解民歌音乐的基本概念以及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难点: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来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
1、师演唱歌曲《龙船调》
师生交流,请学生也来唱一唱自己会的民歌
2、简介民歌的体裁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3、简介小调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师唱民歌再到学生唱在这里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并导入课题。
2、欣赏江苏民歌《无锡景》
1、欣赏歌曲,说感受
2、二次聆听,交流歌曲情感
3、出示歌谱,小声跟唱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特点及作用
4、聆听方言版
说感受,小结方言的作用
5、随音乐做动作,感受江南人的柔美
6、小拓展,电影插曲《秦淮景》
【设计意图】:只有把音乐要素对音乐的作用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音乐。因此,我通过聆听、哼唱、表演这些直观演示的教学方式将较为抽象概念化的学习变得形象直观而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容易理解并能较好掌握。再在师生交流中得以总结完整表述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欣赏《沂蒙山小调》
1、聆听歌曲,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特点
2、出示歌谱,再次聆听
随音乐划旋律线,感受音乐的起伏及旋律特点
3、看旋律,找规律
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4、看歌词,有哪些相似之处?
衬词、儿化音
对比感受,小结衬词和方言在民歌中的作用
5、随音乐跟唱体验
6、对比一南一北两首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说说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划旋律线,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1、分辨几首民歌分别来自什么地方。
2、交流、分享收获
【教学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小调集萃》是一节欣赏体验课,属音乐欣赏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是中小学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同时,音乐课还应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采用了“欣赏、交流、听唱、体验、表现”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小调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民歌的理解激起学生的共鸣,用自己的歌声、语言和动作将作品所呈现的音乐美传达给学生。同时,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1、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个体感受。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音乐知识,对民歌中小调的特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生共同感受民歌音乐之美。2、用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去探讨,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紧绕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易化难点,让音乐知识形象化。
本节课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在随音乐完整表现时,无法与音乐完美融合,因此教师应该随时在语言上多启发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