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目 语文 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本课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主题下《古诗三首》的第三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教学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初步感受了诗人在诗句中传递出来的爱国情怀。 背景简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悲喜交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诗歌大意: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蓟、涕、裳、襄”4个生字,会写“涕、巫”这2个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的重点、 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情感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学具 PPT
教 学 过 程 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ppt出示杜甫生平,介绍诗人)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杜甫像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了解诗题,
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觅诗心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开火车朗读生字词,并对错误的读音进行纠正)
2.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全班齐读古诗一遍 (2)指定一名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针对性地纠正字音。 (3)情感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 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读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 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预设:“涕泪”说明诗人哭了,听到战争胜利之后很激动 预设:妻子“愁何在”,说明她不再感到忧愁 预设:“喜欲狂”说明诗人很欣喜,很开心 预设:“白日纵酒”也能看出诗人的欣喜的心情 ……
3.知人论世,介绍“安史之乱”历史背景 师:刚才,同学们在不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从诗中就分析出了诗人的情感。我们常说读诗也要“知人论世”,那你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吗? (出示PPT,介绍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 (1)师: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汇报交流 (1)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喜悦?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教师点评解析) 预设:从“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欣喜落泪的情感。 预设:从“喜欲狂”中能看出诗人欣喜地像要发狂一样。 预设:从“白日放歌”中也能看出诗人很高心所以才纵情高歌,也体现了诗人的欣喜 (3)请同学们带入情感再读一读这些诗句。
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都发现了古诗中的蛛丝马迹表明了杜甫的欣喜之情。有同学说首联的“初闻涕泪满衣裳”就能读出诗人内心的欣喜了。但诗人内心所有的情感仅仅是欣喜之情吗?我们再来仔细探究他为何而落泪。 师;之前我们也学过杜甫的《春望》, (课件出示杜甫的《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我们再来读读杜甫的《春望》,看看在这首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预设:忧国忧民悲痛的泪水 师: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看“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预设:战争胜利后的欣喜的眼泪。 师:仅仅是欣喜吗?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原本强盛的唐王朝收复蓟北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吗? 师:所以,除了欣喜之外,还有什么感情包含在内? 预设:这场战乱持续了这么久才终于获得胜利,捷报来的太突然,这是诗人喜极而悲的眼泪,体现了悲喜交加的情感。 (板书悲喜交加)
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师:“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是什么意思?谁能来翻译一下? 预设:再看看妻子和儿子,他们的忧愁又在哪里呢? 师:他们是不是不再忧愁了?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预设:原来都在忧愁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师: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你觉得这八年对于诗人一家来说是怎样的八年?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预设:颠沛流离的,有家不能回…… 师:现在,战乱终于结束了,所以他们欣喜若狂,不再感到忧愁 (板书欣喜若狂)
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师:战乱结束了,阳春三月,诗人想到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 他的心情怎样呢? 预设:终于可以会家了,很激动,很安心…… 师:因此,诗人放歌纵酒来庆祝战争的胜利也庆祝自己能够返回家乡,这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激动和开心 (板书放酒纵歌)
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师:同学们,你们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明诗人想立刻动身回家。 (出示PPT杜甫归乡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看着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是不是能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师:我们再来对比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读出了李白怎样的心情? 预设:愉快的心情。 师:那杜甫是不是也是如此?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用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学生朗读,教师板书“归心似箭”)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
四、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朗读古诗。 师:细细品味完这首诗后,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朗读一遍。(带领全班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谁能来详细说说你看到的诗人杜甫是怎样的?(请多位学生回答)
3.配乐再读古诗(教师播放音乐) 师:带着感情,让我们再来把这篇古诗读一遍。
4.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对古诗有了一定理解后,你能尝试背诵这首诗吗?有信心会背的同学可以把书合上,还不会背的同学不着急,边读边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声情并茂的诵读可以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与诗人同喜。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对诗歌韵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懂诗人
【过渡语】师: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这里是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作(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并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课件出示要求)。 登楼 宿府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高 阁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 学 过 程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表达感受,以下只是参考性回答) 《登楼》:这首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不安、自己的感怀以及作者登楼所看见的景色相融合,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宿府》: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登高》: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阁夜》:《阁夜》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沉重悲凉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汇报: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师:同学们的体会都很深刻,老师能感受到你们都沉浸到诗人杜甫的古诗当中,与诗人间产生了共鸣。那在感受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后,你能说说看为什么人们称他为“苦难诗人”、“人命的诗人”? 预设1:因为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板书:社会矛盾 人民疾苦) 预设2:他的诗歌创作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 …… 【评价语】师:大家说得非常棒,诗人杜甫关心社会现实以及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以及疾苦, 他的诗体现了黎民百姓的苦楚,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强调“忧国忧民”)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
课后评议 1.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诗题的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句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从诗的语言着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 2.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围绕重点词体悟古诗中的情感,运用比较法洞悉古诗中的情感。注重学法指导:知诗人,解题目;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