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4 09: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
2.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分析寓言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思路
活动一:录制音频
活动二:构思封面
活动三:设计人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四则》中的第三则《穿井得一人》。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及语气。
2.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分析寓言情节。
3. 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著名文学家严文井说: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我国古代寓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了开发中国古代寓言这个宝库,宁夏博物馆决定推出相关文创产品,为此,博物馆特意向我们发来了邀请函。
邀请函
亲爱的银川五中七一班同学:
我馆现计划推出“寓言类”文创产品,特邀你班以寓言《穿井得一人》为素材设计文创产品。
感谢同学们的支持,期待大家的佳作。
宁夏博物馆
同学们,本次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录制音频;活动二:构思封面;活动三:设计人像。
二、活动一:录制音频
首先让我们进入活动一,录制音频。
文创产品上需印制寓言《穿井得一人》的音频二维码,让我们通过朗读完成音频录制。
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课标要求我们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让我们用朗读走进这则寓言故事,一齐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参照课下注释。
“溉汲”是本课的生词,大家可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朗读,还要读准停顿。请大家听泛读,用斜线标明朗读停顿。
大家看看,你标的和老师标的一样吗?
朗读,还应读出人物的语气。我们想一想,以下三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吾穿井得一人”是丁氏说的,古代是农业社会,水源对农业十分重要。因此,丁氏的语气是兴高采烈的,读的时候要轻快一些,尾音上扬,“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告诉别人罕见的事情,语气要故弄玄虚,读的时候语速慢一点,音量较低,好像在说悄悄话,“丁氏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丁氏没料到自己的话会被传成这样,所以他哭笑不得,读的时候加重后半句话的语气,“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接下来,大家试着读一读,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再来朗读寓言。完成音频录制,一定要读准字音、停顿和语气。
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活动二:构思封面
完成了活动一,接下来我们进入活动二,构思封面。
文创产品包含一款笔记本,让我们为笔记本构思封面。这个活动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任务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任务二:梳理情节,构思封面。
任务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首先,来看任务一,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注意课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达、雅。信,是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语言要通畅;雅,是指译文语言要优雅得体。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难度有点大,但是我们用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
留、删、补、换、调、变。留,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人名、地名等;删,是删去虚词;补,是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补充一些成分,如在数词后面加上量词;换,是指古今义词,在翻译时要有今义;调,是指特殊句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则调整语序;变,是指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
请同学们疏通文意。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要边听边做笔记。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待,等到。道:讲述。成语“说三道四”“津津乐道”的“道”也是讲述的意思。对:应答,回答。成语“对答如流”中的“对”,也是应答、回答的意思。
本课还有古今异词,古今异词的古代意义用法和现代意义用法不同,而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用词语的古义。《咏雪》中,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今异词,大家回忆一下。是“儿女”这个词,古义“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是儿子和女儿。本课中“穿”和“国”,是古今异义词。“穿”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穿井:挖掘水井。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
本课还有一词多义的字词,比如“闻”字,“有闻而传之者”和“不若无闻也”的“闻”:知道,听说。成语“闻所未闻”中的两个“闻”,都是听说的意思。“闻之于宋君”的“闻”,使听到,是闻的使动用法。“求闻之若此”“闻”:消息。成语“奇闻异事”的“闻”,也是消息的意思。
除了“闻”之外,还有“于”。“闻之于宋君”,“于”表示对象,也就是宋君。“问之于丁氏”“于”是向的意思。“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是在的意思。
除了重点字词,我们还需要了解特殊句式。学习《咏雪》时,我们接触了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今天,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对判断句的认识,本课“有闻而传之者”,是一个判断句。“者”,是判断句的标志,意思是什么什么的人。
本文中还有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例如,“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正确语序应该是“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翻译时,我们用现在的语序,也就是宋君派人去问丁氏。
请大家再找一找其他倒装句,大家找到了“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正确语序是“非于井中得一人也”;“求闻之若此”,正确语序是“若此求闻”。
任务二:梳理情节,构思方面
理解了文意,任务二要求我们再读课文,依据故事情节为笔记本构思封面。我们可以从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着手,要在原文中找到构思依据。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思维成果。
生:第一幅图是丁氏家中有一个人,从很远的地方往田里挑水,累得气喘吁吁,依据是“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二幅图是丁氏打井成功,拄着打井工具,乐呵呵地站在井旁,给旁边的人说,我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依据是“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第三幅图是国都的人流传着丁氏挖井,挖出一个人。这时他们脑海中的画面是,井里出现一个人人,依据是,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第四幅图是宋君派来的臣子好奇地问丁氏,听说你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丁氏哭笑不得地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依据是,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这个小组的构思,恰好对应着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既为我们梳理了故事情节,也完成了封面的构思。
四、活动三:设计人像
接下来,我们进入活动三,设计人像。请你选择寓言中的一个人物,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通过刻画人物神态、动作等设计泥塑人像,可补充道具,要能够结合原文说明设计依据,明确设计意图是想告诉人们什么。
老师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我设计的丁氏形象是,丁氏笑眯眯地拄着打井工具,工具上写着:吾穿井得一人之使。
我的设计依据是,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如果丁氏最初就这样说,听到的人不会误会。
我的设计意图是想告诉人们,表达的时候要清晰明了,不要模糊不清,容易导致他人误解。
生:我设计的国人形象。国人表情有点发懵,他的头上顶着三个字和一个大大的问号:真的吗?
我的设计依据是,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寓言中的国人,以讹传讹。但我认为宋君在弄清真相后,一定会澄清于世。这时国人会反思自己,因此,在碰到类似现象,他虽不明就里,但会问一问,真的吗?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人们听到消息时不要以讹传讹,要多思考。
生:我设计的宋君形象是,宋君坐在王椅上用手边摸胡子边思考。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扇子上写着:谣言止于智者。
我的设计依据是,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说明宋君面对谣言有实证精神。
我的设计意图是想告诉人们,谣言止于智者,要实证,不要盲从。
师:大家的设计意图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察传”,仔细辨别传言。这告诉我们必须仔细辨别传言。那么,如何审察言论呢?
书中也给了我们答案,“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查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例如本则寓言中的宋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以寓言《穿井得一人》为素材设计文创产品,完成了以下三个活动。通过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完成了音频的录制;通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梳理寓言情节,完成了封面的构思;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完成了泥塑人像的设计,在设计中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因此,我们遇事不可以轻信流言,人云亦云,必须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荀子说:“谣言止于智者。”希望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都能向智者的方向努力。
六、课后作业
1、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情节变了,寓意就变了。因此,今天的必做作业是,假如国君没有派人去问丁氏,故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寓言并写出寓意。
2.选做作业,将任务三的设计构想以泥塑人像的形式展现出来。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