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小石潭记
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主题
本文描写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小石潭,借其“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上的压抑、内心深处的郁闷。二、重点字词解释1、西:向西 2、下:向下 3、空:在空中 4、日光下澈:通透5、远:向远处 6、西南:向西南 7 、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8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使…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以…为乐 12、近岸。 近:靠近 12、可:大约 13、水尤清冽(清澈)14、以其境过清(凄清) 15、全石以为底(作为) 15、为堪,为岩。(成为 )16、以其境过清(因为 )17、卷石底以出(而 )18、悄(qiǎo)怆(chuàng): 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 19、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2 0、寂寥:静寂 20、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21、 蒙:覆盖。络:缠绕。缀:连结。21、 披拂:随风飘动 22、乃:于是,就 23、隶:随从 24、依:依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近,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忧伤。四、理解性背诵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俶尔远近,往来翕忽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记》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了解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变化:
开始快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最后凄凉忧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五、课文理解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用了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运用了比喻。第四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3、小石潭的景色清丽幽静,理解为什么作者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以其境过清”,这里的环境太凄清;(2)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让作者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触景生情,心生孤凄悲凉之感。
4、理解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5、理解本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特点:水清、石奇、树茂、鱼乐、溪流曲折、环境幽深冷寂。感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提纲一、 积累运用
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2、重点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解:脱、 脱下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3、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课文理解
1、全文以“月”为线索,写夜游,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写出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①清闲的人,因被贬而无事可做,作者的自称 ②透出不能施展抱负的失落、悲凉。同时又表现出自我宽慰的豁达、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4、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一、注释
1.晏子将使楚??2.楚王闻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4.谓左右曰?5.今方来?6.吾欲辱之 7.何以也?12.何为者 13坐盗?14晏子至?15楚王赐晏16.酒酣 1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8吏二缚一人诣王 19缚者曷为者也?20齐人固善盗?21晏子避席对曰22橘生淮南则为橘 23叶徒相似?24其实味不同?25所以然者何26水土异也?27寡人反取病耶?28圣人非所与熙也二. 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 缚者曷为者也??????????2. 圣人非所与熙也。成语:自取其辱三. 古今异义词
1. 何坐 坐 2. 其实味不同 3. 寡人反取病焉? 4.所以然者何 四、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5)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四、理解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
2、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说明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固善盗乎)”的羞辱。)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理解: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4、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用什么方法回击对方的?“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以橘树生长地的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类比,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说明环境造人。)(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1)、嫉妒晏子善于辞令,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2)、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课文内容理解?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人琴俱亡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二、解释加点的字
1、俱病笃(都;(病)重)?2、而子敬先亡(表承接。不译)3、何以都不闻消息(即“以何”为什么;总,竟 ) 4、此已丧矣(这?;语气助词,“了”)5、便索舆来奔丧?(于是。就;要;轿子)6、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弦既不调(已经;协调)7、掷地云(投掷,扔)8、因恸绝良久(于是,就;痛苦,极度悲哀;气息中止,死亡;很)9、月余亦卒(死)10、语时了不悲(动词,说话;完全)11、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 三、翻译下列句子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3、语时了不悲。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6、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7、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四、课文理解
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2、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 3、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4、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5、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6、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7、理解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