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产品损耗 B.应对市场风险
C.保护种质资源 D.降低劳动投入
2.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有利于( )
A.提高清洗效果 B.减少清洗工序
C.保持土壤肥力 D.提高产品品质
3.为打造全国平贝产业高地,铁力市宜重点布局( )
A.医疗器械企业 B.医药制造企业
C.食品加工企业 D.农机装备企业
二、综合题
4.(2024·甘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
(1)列举草畜平衡区牧户收入增加的途径。
(2)分析河西走廊农区在祁连山草原保护中的作用。
(3)简述该模式在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意义。
5.(2024·全国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西北某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下表对比了当地生态建设中常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特征指标 灌木 草
植株高度 高 低
根系深度 深 浅
水分消耗 大 小
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6.(2024·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如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
(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
(3)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4)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B
4.【答案】(1)草地流转给牧业大户,获得流转租金收入;种植、销售饲草,就近满足冬季补饲需求;承包草原,集中牲畜和草地资源,取得规模效益;外出务工、经商,在异地提高收入;利用山地牧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获得政府的生态奖励。
(2)农田冬季闲置,承载祁连山牧区牲畜越冬,促进天然草原的休养生息;饲草种植并提供给祁连山牧区,减轻天然牧草的压力:安置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移民,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
(3)因地制宜,优化牧区和农区的资源配置,提高环境承载力;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遏制沙漠化更好发挥祁连山草原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放牧,减轻牧业活动对生态的干扰:通过饲草种植、草原流转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人工草地提高载畜量,提高收入;提高冬季农田等闲置资源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答案】本题设计实验模拟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写出实验名称、目的、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尽可能贴近现实情境,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名称:探索西北地区在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实验目的:验证不同植物种植方式对阻沙的效果,寻求在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最佳的种植方式
实验材料和设备:西北某试验场、若干灌木和草类、模拟风沙的设备
实验步骤:①准备工作:在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内,分成若干实验样本田,有灌草结合种植,比如外围是灌木,中间是草类,外围是草类,中间是灌木,灌草相间分布;单独灌木种植田及单独草类种植田。
②实验操作:将不同试验田种植成活后,模拟自然环境生长条件,利用风沙装置模拟沙尘运动,测量不同环境下沙尘漂移数量,同时测试灌木和草类在当地成活度。
③数据处理:讲不同数据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阻沙效果最显著的一组。
实验注意事项: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可适当增加同类试验田数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6.【答案】(1)两物种具有亲缘关系和较为相似的生活习性;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自然保护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和较少的人类活动,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
(2)时间上,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早于和晚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空间上,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大于中华斑羚。
(3)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海拔高于秦岭山区。主要原因是贡嘎山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秦岭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不同纬度与不同海拔的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热条件,从而均形成了适宜中华斑羚栖息的环境条件。
(4)建议管控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建议在该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扩大两物种的适宜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