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基础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基础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4 10: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清两朝法律体系不断法典化,政府组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对法、令创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编事。清代负责性订国家法典的律倒馆,往往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朝廷修订和完善法典的举措表明21·世纪*教育网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权力在不断强化
B.政府行政在一定程度上日益法制化
C.实现了法律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
D.政府朝令夕改的作风阻碍社会进步
2.商汤伐夏时说:“有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www-2-1-cnjy-com
A.神权统治的思想 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
C.天人感应的思想 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3.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目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崇尚法律权威 B.完善监察机构 C.严格控制民众 D.规范官吏从政
4.如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关于“礼”“刑”关系的表述,据此可知( )
文献记述 出处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左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后汉书陈宠列传》
A.礼制观念淡化 B.德主刑辅是传统 C.法家思想盛行 D.礼与刑趋向结合
5.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干王刘元去世。大鸿胪禹上奏称,刘元多次杀人且暴虐无道,被刺史举报,罪名确凿。按《春秋》义理,“诛君之子不宜立”。上奏许可,封国遂被废。这说明当时( )www.21-cn-jy.com
A.王国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B.监察官具有位卑权重的特征
C.尊崇儒学原典蔚然成风 D.儒家伦理成为治国重要依据
6.汉初,统治者“除挟书律'',制礼作乐,设立儒学博士,谥号中加“孝”。这反映出汉初
A.儒学治国功能受到重视 B.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
C.统治阶级推崇儒道互融 D.统治阶级调整治国政策
7.《唐律·名例》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媳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皆可相互容隐其犯罪,部曲、奴婢可为其主人隐罪(但,主人不为他们隐),即使为罪犯者通报消息,使之得以隐避、逃亡,也不负刑责。这些规定
A.体现了唐统治者的民本理念 B.表明儒家思想开始影响立法
C.旨在贯彻立法宽简的要求 D.有助于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8.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道德从属于法律 B.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C.法律从属于道德 D.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9.“奏谳书”是秦汉时期一种逐级上报的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批复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参照的案例或类推适用的律令)以闻。”这一制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确保了司法判决公正 B.体现了礼法有机结合
C.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10.隋开皇十二年下诏:“诏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该诏书规定旨在( )【来源:21cnj*y.co*m】
A.提高地方政府司法效率 B.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司法决定权转移向地方
11.韩愈认为,“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据此可知韩愈【版权所有:21教育】
A.否认孔子学说 B.崇尚法家思想 C.主张礼法结合 D.反对儒学独尊
12.《唐律疏议》规定: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这表明唐律
A.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引领孝老敬亲成为社会风尚
C.渗透儒家思想价值理念 D.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全篇文句工整,言辞清晰,流传较广,影响远大。其规定了
(1)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2)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4)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节选自《朱子家训》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中的家庭本位观念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冲击。康有为认为三纲是以侵犯他人自由为代价,违背天理。五四之后,家族主义成为思想家反思和批判的核心,如陈独秀一直呼吁唤起泯灭于专制文化旋涡的个人觉醒。在冲突的过程中,近代家庭伦理观产生。新的伦理观认为应该将家庭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进行融合,及要求个人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权利和价值,倡导两性平等和尊重子女的人格独立等。21*cnjy*com
——摘编自刘海燕《冲突与融合: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家庭观念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21cnjy.com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员的知识结构与地缘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
籍贯 任中央官员人数 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 名次
浙江 131 13.77% 1
广东 108 11.36% 2
江苏 81 8.51% 3
西藏 4 0.42% 21
黑龙江 4 0.42% 21
北京 2 0.21% 22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的角色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提取材料二表格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组成结构的信息,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美育和道德教化有很多研究,下面是两位相关学者的论述:
内容 出处
西周时期的“制礼作乐”是远古时期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脱离宗教外衣的一种体现。“礼乐”既是提高受众的个人修养、艺术品格,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把礼乐制推向了新高潮。“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曹健《古代中国的美育实践与美育意识》
中国古代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 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一方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1教育网
参考答案:
1.B
2.D
3.D
4.D
5.D
6.A
7.D
8.B
9.D
10.C
11.C
12.C
13.(1)强调封建礼教、注重道德修养、重视日常规范。
(2)主要变化:由封建礼教观念向近代民主、自由的家庭伦理观念转变。
原因:西方近代民主人文思想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发展、近代经济的发展、近代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任答三点即可)21·cn·jy·com
14.(1)原因:宋代吸取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五代分裂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理学的兴起,士大夫的责任和使命感(宋代士绅的支持响应);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1·c·n·j·y
认识:宋代日常读物有助于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但过分强调文治,造成宋代文弱的社会风气,是宋代积弱的重要原因。2-1-c-n-j-y
(2)信息:旧式官僚所占比重很低,接受新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的官员(新式人才)占绝对优势;南方官员人数远高于北方;沿海沿江地区远高边远省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清末科举制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学堂、留学潮);民族资本主义地域发展极其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地区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西学东渐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但思想解放程度仍表现为地域发展不平衡突出;是近代用人管理制度的尝试,有利于推动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21*cnjy*com
15.论题:中国古代的美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道德教化服务于政治统治,有助于社会稳定。阐述:中国古代美育注重发挥政治功能,成熟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以“礼乐”为核心内容,用“礼乐”来规范人们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和维护等级秩序的目的,从而稳定社会。封建社会的礼制的制定与规范,也起到类似的作用。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儒学的仁,礼成为朝野主流的教育规范,并且出现了以礼入法,援儒入法的趋向,以道德治理为主,以法律规范为辅助,逐渐形成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这种国家治理手段,有利于巩固统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中国古代的美育和道德教化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适应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处:21教育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