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探讨”学习任务群。旨在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学习目标:
1.品味《红楼梦》雅俗共赏的语言,品读《红楼梦》语言的隐喻性;
2.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学习过程 -
一、导入及情境创设
1.播放视频《街头采访:<红楼梦>的别名叫什么》,揭示国人对《红楼梦》知之甚少的现状,由此推及我班现状。
展示我班《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调查问卷》,归纳学生阅读难点:“谜”和“迷”(“迷”于下一课时另行探讨)。
2.解谜——试解红楼表达之谜。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红楼人物猜猜猜
一 猜
1.猜真正的谜语——灯谜。展示元宵节四春姐妹所做灯谜(见学案)。谜底是什么?谁人所做?对应的判词是哪首?
小组交流,上台展示。
2.师生共同归纳四春姐妹名字的隐喻意味并列举更多谐音隐喻。
3.小结:书中常以人名、茶名、酒名、诗词歌赋、绘画灯谜甚至一出戏曲,来隐喻人物性格和后文的情节。巧妙到让人叹为观止。
二 猜
1.以下三首诗(见学案)的作者是谁,黛玉还是宝钗?
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展示其理解和疑难点。教师点拨。
2.小结:一个空灵飘逸,一个雍容典雅。我们说黛玉有才,宝钗有才,其实都是曹公有才。书中的灯谜判词诗词,无一不紧贴人物性格;像谜语一般的隐喻性,无一不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奇哉妙哉!
3.朗诵。如此佳句,怎能不读呢?下面通过我们的诵读来致敬曹公。
教师配乐朗诵《咏菊》。
学生自选诗歌,配乐朗诵。
4.过渡:书面语言雅致,充满隐喻色彩。那日常口语呢?
三 猜
1.说话者何人?作者在打什么哑谜?(见学案)
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分析字面之下的隐语和人物性格。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2)XX :“眼睛牙齿都还好?”
XX:“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
XX:“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XX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XX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说的大家都笑了。
(3)①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②天雷劈脑子五鬼分尸的没良心的种子!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成日家调三窝四,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你死了的娘阴灵也不容你,祖宗也不容,还敢来劝我!
③今儿得罪了我事小,明儿什么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都得罪了,这事岂不大了?
④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⑤这个菜里有毒,我们那些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⑥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2.明确人物及性格特点。
王熙凤:美丽、爽快,精明、泼辣。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林黛玉:爱使小性子,含酸拈醋。
薛宝钗:端庄正派,符合封建礼教要求。
刘姥姥:敢于争取,精明圆融。粗俗质朴又不失智慧的口头俚语,犹如山野清风吹进了贾府。
3.小结:曹公打破了人物描写类型化的窠臼,他笔下的人物,千人千面,有血有肉,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形象性格也是在变化的。正是因为这些充满隐喻,像谜语一样的语言,才让红楼梦有了它更宽广,更多义的内涵。
任务二:模仿红楼梦中人,拟写红楼推荐词。
小组合作设定方案,形成文字。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用所模仿的人物口吻朗读。其他学生来猜。
三、总结
古典文学的大河,流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小说,多种艺术形式,九九归一。归到了《红楼梦》这部奇书。它上写皇族贵族,下写奴仆百姓,涵盖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族群史,是我们族群的心灵全息影像图。
作为语文老师,我更喜欢它雅俗共赏,它吸引红迷无数,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一一红学。这其实和它表达上的隐喻性,就是像谜一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它是汉语的集大成之作,是汉语表达的顶峰。
所以各位同学,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生命之书,人情之书,也是中国人的一生之书。高中生也许不会理解的太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会从红楼梦中读懂我们的过去和现在,读懂你自己。
四、作业布置
深入红楼“迷宫”。研读至23回,了解大观园中各人住所名称及特点,思考其对人物的隐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