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题卷共 8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
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
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
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
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
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
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
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
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并非如此。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
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
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
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
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
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
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
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一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
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的满腔牢
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
读者领略并深深感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而从原初的
“意”,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的具体体现了。
讲明了意象营造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来探究“运意”如何才能“成象”的奥秘,这就关联到那个
“观物取象”的说法。我们知道,“象”在诗歌里一般是承载着表“意”的职能的,但“象”并不能等同
于“意”,而“意”也并不能凭空翻造出“象”来,所以“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取象”这个
环节存在。“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而“观物”
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种“物”,
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故我们
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说,一方面,诗人将
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
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
活动的告成。而审美意象的生成,同时意味着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已转变为以审美形态展示的诗性生命体
验(即审美体验)。“象”和“意”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情感
的相随,并且都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的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
线索,而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想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诗中的时间和空间感更加强烈,将意象与意象
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大,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像屈原写《离骚》的时候,如果
感情没有到达上天入地,与神鬼和动植物一起奔走那样一种境界,他绝对写不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千古绝唱。如果李白以常人心态来写《蜀道难》,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样的诗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
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那种情感的集中性、强烈性、
人格性、心灵化,想象的跳跃性、扩张性、时空一体性,光线与色调的生动性,感情与想象综合起来所形
成的心灵的涌动景观,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意象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形象思维不同的思维,这
是一种神秘的、内外一体的、难以理清的,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令人神往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思维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可用“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概括其基本的运
作方式。
B. 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能够生成“喜怒哀乐不得其平”的情意体验,但这种体验并不能够
直接成为诗。
C. 屈原的满腔牢愁由初发经积淀、淬炼、升华以至呈现为《离骚》审美意象的整个过程,便是“运意成象”
的具体体现。
D. 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意”“象”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象”是“意”的载体,因而“象”比“意”
更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创作过程中,意象是情感发展的线索,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
B. 材料二中屈原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意象思维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
C. 科学思维的情感和想象是一种外在形态,人的意象思维是内外一体的。
D. 材料一侧重对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思考,材料二侧重阐述意象思维的特性。
3. 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 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C. 刘勰《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D. 钟嵘《诗品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姜夔《扬州慢》的创作过程。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
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
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
女孩被她的舅妈领进来,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快十岁了。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
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
说话。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
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
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
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
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
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
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
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
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
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
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画像,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
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
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
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
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
没有出现。我央求父亲,替我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
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一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
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一定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到烈士纪念堂。
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
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
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
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
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
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
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词“1944年”“三年前”,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色恐怖。
B. 师傅技艺出神入化,仅凭“泛黄”“暗淡模糊”的旧照片就将小卿母亲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C. 师傅接受作画、艰难作画、烧毁画像的曲折过程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
D.“我”央求父亲盘下小店,是因为“我”想继续师傅未完成的事业,完成小卿母亲的画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无法完成的画像”这一核心事件,小说巧妙地使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叙事。
B. 小说设置三次绘画的用意相同,都是展示画像无法完成的过程,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C. 小说选用第一人称视角观察揣摩人物,代入感强,易于抒情,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D. 结尾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8. 悬念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多处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小说结尾“我潸然泪下”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
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
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昔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
者多欤?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
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
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
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
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
声呼赈,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
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而
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
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
乎!”故自号曰“民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 A殊尤卓绝之行 B固伦常所宜 C有也 D至父母 E于子 F虽极其情 G而不足为异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然”意思相同。
B.“谢”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词义相同。
C.“诚”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诚”词义不同。
D.“当”与《项脊轩志》中“垣墙周庭,以当南日”的“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认为,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官吏应该奉公守法。
B. 孙叔敖被虞丘推荐给楚王担任相国,为官期间,楚国官民同心,百姓安居乐业。
C. 梅曾亮认为史书记载的循吏很少的原因是循吏不重功名以及符合循吏标准的人很少。
D. 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其他官吏束手无策之际,石瑶臣主动站出来帮助平息民愤。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
(2)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
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循吏”的形象,对我们今天整肃吏治具有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什么样的
人可以称之为“循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诗人因直言进谏被贬峡州夷陵县令。次年,任峡州军事判官的朋
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送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B. 颔联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生动形象地将早春的生机之态描绘出来。
C. 颈联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疾病缠身的悲伤之情。
D. 尾联自宽自解,用“不须嗟”发出感慨,虽含愁闷而不显低沉。
16. 欧阳修评价本诗首联时说到:“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
得超妙”,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首联妙处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唐宋诗词中表达舍身报国豪情壮志的诗句比比皆
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司马迁祠,矗立在一片雪白的山岗上。②司马迁胸怀天下,心有 A ,撰著《史记》时“士以
弘道”的隐忍与豪迈志向,激励着无数后世学者精进学术志业,弘扬学术精神。《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③司马迁第一次将“中国”“人”与“民”
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首创了“中国人民”这个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体现了自豪优越的民族情感,也
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学术话语领域使用该高频词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④两千多年过去了,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和堪称鸿篇巨制的《史记》彰显出的治史情怀和学术精神,依旧 B 。
放眼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 C ,前景无限。我们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
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宏阔发展的新时代,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彰显新时代的学术精神,自觉践行学术初心、积极担当学术责任,是当代中国学人的重要使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所”与文中加点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B.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C. 派出所出动警力,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D. 她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她去北京的所见所闻。
2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量辐射和对流散热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法。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
了局部气候环境, (1) 。衣服小气候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寒冷季节,①外界温度较冷。②皮肤表面散
发出许多热量,③通过体表与空气对流,④身体就会发冷。⑤如果你穿上棉衣。⑥就会立刻感到暖和。⑦
这并非棉衣可以发生热量,⑧而是中间的棉絮或其他絮状物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⑨形成体表与外界
的对流,因而在肌肤和衣服之间就形成了温暖的小气候空间。
寒冷的冬季,有人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人则以为衣服越紧身越暖和。其实, (2) ,因为影响
保暖性的是空气层厚度。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差。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
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 15 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
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要控制好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当室内温
度为 15℃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 30℃;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 24℃
左右。
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室内温
度发生改变时, (3) ,以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2.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我们不仅能够取得团队的成功,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然而,合作并
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在自我与集体之间找到平衡,学会倾听、理解、尊重他人,以及在冲突中寻求共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合作中实现自我成长”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身的体验
或思考,谈谈自己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D 2. D 3. A 4. D
5.①心物交感阶段。词人路过扬州,看到战后萧条之景,听到悲凉的号角声,感慨昔盛今衰,触动了国破
家亡之思。②沉淀积累阶段。词人的沉痛之情产生后,经过沉淀和积累、酝酿,得到拓展与加深,需要宣
泄出来。③诗意宣泄阶段。词人借助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二十四桥、芍药花等审美意象,
抒发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并借用典故,想象杜牧重游定会吃惊,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
6. C 7. B
8.①杨宝丰第一次看到合影时的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杨宝丰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先
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杨宝丰第一
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第一次未画完的画像
离奇失踪。⑤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杨宝丰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⑥画像事件一
年后,杨丰宝失踪了。
9.①我知道了小卿母亲和师傅的真实身份和关系,被以他们为代表的抗日战争时期隐秘战线上的革命同志
(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事迹深深感动。②我明白了小卿母亲画像无法完成的真相,理解了师傅在接画、作
画、毁画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压力,被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精神所感动。③革命者抛家弃
子、隐姓埋名、坚定革命、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让我心生敬意并备受激励。
10. BDF 11. B 12. D
13. (1)处于尊显地位的人容易被人看到,而卑贱困顿的人则很少有人传述。
(2)做残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
14.①奉职守法,恪尽职守,治理有方;②不图名利,勤勉务实;③仁政爱民,把人民放在心上,做人民公
仆。
15. C
16.①“春风”却没有随欧阳修来到这“天涯”之地,山城已是二月,仍然没有看到花开。②前后句一问一
答,由“疑”发问春风不到,到春花未发,一因一果,语意连贯,显得波折而不平板;③同时交代了时间、
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④春风暗喻皇恩,借春风未到、春花未开,隐含欧阳修对自己所处的险恶艰难的
政治环境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伤时不遇的怨思;⑤奠定情感基调,以这种怨思贯穿全文,最后以“野芳虽
晚不须嗟”相解“春花不开”,怨思中又见宽慰之情。
17. (1)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 哀民生之多艰
(2)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 齐彭殇为妄作
(3)⑤. 相看白刃血纷纷 ⑥. 死节从来岂顾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报君黄金台上
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8. A.凌云壮志(鸿鹄之志) B.电照风行(不可磨灭) C.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19. D 20. B
21. (1)这便是衣服小气候 (2)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3)人们就要适时增减衣服
22. 语句①改为:外界温度较低;
语句③删除“通过”;
语句⑤改为:你如果穿上棉衣;
语句⑦“发生热量”改为“产生热量”;
语句⑨“形成”改“阻挡”。
23. 例文:
成长的旋律是从“我”到“我们”的交响
生活,如同一段美妙的旋律,从一个个独立的音符开始,逐渐汇聚成动人的旋律。而这个旋律,在我
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就像是一首从独奏到交响的美妙乐曲。
“我”是旋律的起点,是个体生命的独特之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追求。我们在自我探索的过
程中,逐渐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音符,我们的声音虽然不同,但都是
旋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
自我价值”,而“我”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才能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在充满曲折与挑战的
成长旅程中,我们不断地从“我”走向“我们”。
成长的过程并非是单向的,而是由个体融入集体交织、碰撞、融合的过程。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
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因此
个人的音符融入“我们”的大旋律才会更加高亢嘹亮。
一个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集体的力量提升个人能力、发挥个人优势。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已经将 17 人次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实现了多项航天核心技术的突破,创
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而个人的航天梦想也在宏大的团队力量下得以实现。“我们”是共同的
目标,是集体的力量。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需要与他人共享喜悦和困难。
这种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使得我们的旋律更加丰富、深沉。
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与“我们”相辅相成,互不排斥。我们需要保持自我,有自己的独立思
考和判断力,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同时,我们也需要融入集体,团结协作,共同前进。
成长的旋律,就是从“我”到“我们”,从独奏到交响。我们在自我探索中成长,也在与他人的互动
中成长、壮大。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积极地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从“我”
走向“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演奏出更加和谐、完美、动听的人生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