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散文《记金华的两个溶洞》的部分节选。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记叙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让读者如临其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课位居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除生字条外,课后习题有两个:一是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二是读由外洞进內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两者结合,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首先要学习作者按“路上的见闻一游外洞一由外洞进入内洞一内洞一出洞”这样“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给写景文章整体布局的方法;然后就是要学习作者将“所见+所做+所感”结合起来,把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篇课文文字浅显, 学生容易读懂。但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忽视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创设适宜学生朗读、想象、感悟的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 “景”交融的过程中发现、感悟、学习,实现“言” “意”和谐共生。同时,四年级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 阅读教学还要逐步由“段” 的教学转向对“篇”的关注,还应抓好连段成篇的训练。
教学思想:
写景要有重点。游览时,很多美景会进入你的眼帘,但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 要有所侧重,有“特写镜头”。文章分别详细地描写了从外洞乘小船进内洞的过程和内洞的风貌。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的一段“冒险”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而详写内洞的所见所闻,因为内洞不仅是“双龙” 所在地,还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外洞的主要特点是宽大,只要突出其宽大就可以了,作者就写得相对简单。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回外洞,和外洞进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只做了简略交代。
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能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参观后,能说一说自己的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
能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游览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片、希沃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假期你去哪里旅游了?要写下你的旅游过程,起个什么名字呢?(同学们真会现学活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17课.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打开书66页,自由朗读课文.
2.下面我们来交流预习情况。
出示: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看第一句.齐读.“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浙”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同学们认真观察,需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什么?跟老师一起写同学练写两遍。
看第二句,齐续“先看到的是……一条青龙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为什么题目中是双龙洞.(你把“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弄清了,真厉害!)(黑板上贴:北山)。
蜿蜓“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表示吗?(借助动作来理解词语,应该向你学习)同学们,借助做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结.同学们个个都是阅读能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游双龙洞时,到了哪些地方?
三、理清游览顺序,学习方法
1.作者游览双龙洞时,地点在发生着变化。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作者游览地点发生变化的句子,完成课后习题。
⑴学生边默读,边找出作者的游览地点,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
⑵指生填课后习题。
⑶根据学生天的内容,在黑板上贴游览地点,边贴边说游览顺序,让学生梳理清楚。(板书:游览顺序)
⑷找出的游览地点是依据文中的哪些句子得到的?(让学生说句子)。
⑸出示句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⑹读句子。
同学们,从这5个句子,我们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表示游览地点发生转变的句子,叫做过渡句,我们写游记时,当景点发生变化时,要用上过渡句.(板书:过渡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清楚了地点的转换呢?再默读这些句子。
学生找出来.
学生找不出来.教师引导:我们观察这些句子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写清楚了作者位置的变化?(出示动词,颜色变红)这些动词我们称为“移步换景”的词语.用上这些动词,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游览地点在发生变化.(板书:动词).
2.同学们,打开书70页。读本单元的习作例文《颐和园》,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⑴指名说句子。
出示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⑵你能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吗?(学生找动词)
⑶读句子。
3.文中还有描写泉水的句子。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的句子。
⑴指名说句子。
⑵读句子。
⑶泉水流经的景点与作者游览的地点一一对应。
一路迎着溪流。 (路上)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洞口)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内洞)
⑷小结
由此可见,整篇文章不仅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而且按照泉水的流经路线来写。对照来看,作者的游览顺序与泉水的流经路线是相反的。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明线,泉水的流经路线是暗线。
3.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用上合适的过渡句和恰当的动词。
4.交流平台
我们的学习伙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大家,她给我们总结了什么?
学生读交流平台。
四、初试身手.练习方法
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初试身手。
1.出示图片.先看“泡泡里”:
“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药药园...“这句话.是过渡句在这个句子中,“过了”,来刻”是动词,还有一个“往西“是什么词?(方位词)我们看图上表示方向的箭头,提示我们有图上应怎么判断方向?(上比下南,在西右东)从这要标志的提示中,我们知道在说游览顺序时可以加上方位词(板书,方位词)强调开头:“星期天,我去参观植物园。……“
2.出示指定的两个景点,画出路线图,给出动词,让学生试着说游览顺序.
3.自己确定两个景点或三个景点,先画路线,再说。(动词放在左边)
五、作业
把自己参观植物园的游览路线给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记 游览顺序
过渡句
(
北山
)动词
方位词
(
金华
) (
(
)
)﹙ ﹚ ﹙ ﹚ ( )
(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
修武县实验小学 常秀丽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语言虽然直白,但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清叶老的游览顺序,体会叶老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学以致用,说一说自己的旅游顺序。我大胆尝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针对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游览过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同学们去哪里旅游了?要写下旅游过程,取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有的说《记修武的云台山》,有的起名《记北京的万里长城》等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听课文录音,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自己朗读,加深理解,为后面的交流做准备。
三、利用“汉之星”“希沃白板”,学习生字
“浙”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通过观察,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自己在本儿上写好后,利用希沃助手展示台,让大家评价这个字写的好的地方,哪一笔需要纠正。
四、理清游览顺序,学习写作方法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呢?”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发生变化的句子,圈出地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圈出的地点到黑板上贴出游览地点,这样就把游览顺序梳理清楚了。作者是怎样写出地点发生变化的,学生观察用动词、过渡句等,得出方法。
五、初试身手,学以致用
“初试身手”中的游览图,要求学生说游览路线,,我先给出游览路线及游览动词。接着让学生自己确定游览的两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用上动词过渡句等等进行讲述自己的浏览顺序,由易到难的进行,效果不错。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
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来看,整体还不错。但是时间有点儿紧,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一下子无法全部理解,但是我相信多阅读这样的游览文章,就一定能够真正的掌握游览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评价
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法得当,学生学得认真。
1.创设学习情境,让语文要素落地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统整教学,教师架构了单元统整体系,让单元学习设计对接“语文要素”。
先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旅行手记,学习任务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在这一主任务下,又设计了四大活动,学习任务在各个活动中一一落实完成。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适时融入了交流平台板块去帮助推进学生的习作运用。这样的统整,可以明确地知道最后想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在每课时的训练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清晰。
2.基于真实问题调整目标,让教学方向清晰
作为游记,了解“游览顺序”和“作者怎么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主要借助了示意图,帮助孩子们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狭小写清楚的。特别是孔隙部分,各小组在不断的对比和辨析中,了解作者就是从“小船的小、拉船方式、坐船方式、乘船体验”这四个方面来写狭小的,在这样自主开放的小组活动把目标落到实处。
通过对学生的预学情况的批改,对学生的前测,发现学生对于“石钟乳、石笋”有疑惑。所以,教师把字词教学的目标调整为学生易错的、难以理解的字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