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
——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
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题 目 小组 地 点 要求
用思维导图建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2组 前黑板 展示同学:
①迅速、简练、规范;
②明确立意,运用所学,有自己的思想最重要;
③双色笔展示。
非展示同学:①组内展示成果,找到疑难点,准备点评时质疑。②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1.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4组 后黑板
2.商朝的内外服制与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封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6组 后黑板
3.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对比 8组 后黑板
4.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0组 后黑板
我的疑问 前黑板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时空观念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革命。 ——梁启超
益让(禅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1.继承: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2.特点:国家成私产
3.认识: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产物,顺应历史趋势和社会进步,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1.地位: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内容: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
外服:附属国管辖;
3.官制:系统的国家机构及及事务官;
4.王权: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对象:王族、功臣、姻亲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继续分封。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
·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消极:诸侯在封国内有较大独立性,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奴隶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据下图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家国一体
互为表里
相互依存
礼乐制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国家层面
家族层面
意识形态
尊尊亲亲
的文化氛围
贵贱有序
的政治关系
长幼亲疏
的血缘关系
宗法制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2.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按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等级
权力认同
维护分封宗法制
名称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不同 松散的国家结构; 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 相比进步的国家结构
对地方控制加强
方国联盟体 家国共同体
相同 都是国家结构; 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都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求;
原始民主传统
制约君主权力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王权与神权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 集权趋势却尚未高度集中
3.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血缘政治
春秋
社会经济发展;血缘关系淡化
分封制逐渐瓦解
战国 变法革新: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1.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③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二、创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继承发展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朕、制、命、诏(令)玺(印);
【皇权至上】官员任免,集行、经、军、立、司等于一身
【皇位世袭】家天下,私产;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奠基后世
影响深远
直接任命
各司其职 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由秦代开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文书制度
【课堂探究
名称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国家结构模式之一;
目的都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结果都对当时维护统治、国家统一发挥积极作用;
不同 划分标准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关系划分
地方权力 诸侯世袭,并拥有封地,权力较大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任,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权力较小。
与中央关系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易形成地方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作用 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扩大了统治区域;但后期中央权力严重削弱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为后来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基础
政治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体系完整
职责明确
有效履能
相互制约
制度成熟
明代内阁
侍从顾问 协理奏章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跪奏笔录 秘简速从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辽 道 府 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明 布政使(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也同样要分成若干层次……一般而言,层级越多,上下阻隔越远,中央政府也就越难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因此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要求有尽量少的层次,但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层级也不能随意减少。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演变——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行政演变
认识深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2.经济: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
3.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1.政治:人治传统,行政专断,派生官僚作风;特权阶层,暴政腐败;
2.经济: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文化: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积极
消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课堂总结
有中央 未集权
有中央 有集权
贵族等级分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宗法制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因为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因为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得失》
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时代营养液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题目训练
1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宗法制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
课堂小结
从秦至清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独揽事权,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魏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秦至清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据材料三、四,指出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明清制度变化的影响。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①
②
③
④
⑤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材料二: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材料一: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至宋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富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元朝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元朝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分析其意图与作用。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材料四: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职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从秦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1、二级制和三级制是主体,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
2、州的地位由高到低,县最稳定,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
3、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因素。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进行说明。
从秦到清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11 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倡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奴隶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
宗法制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2.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按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等级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分封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
在政治上的表现(表)
礼乐制度
分封制:
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
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
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周初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图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实质,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篇》
【积极】1.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区域;
2.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为华夏族形成奠定基础;;
3.有利于政治文化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消极】1.血缘关系淡化,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分裂割据局面。
【积极】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4.形成“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消极】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级观念思想。
2.宗族派别,家族本位,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违背,影响我国政治建设。
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许倬云
分封制
宗法制
一、奠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礼乐制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 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 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皇帝。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与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
1.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中央——皇帝)
2.核心:一切权力集于皇帝
【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力不集中时。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皇权VS相权;
【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