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秋 词(其一)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等
走近作者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写作背景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冷清萧条
春天
推开
蓝天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人和作者自己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
品诗句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主旨探究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夜
雨
寄
北
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唐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走近作者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诗意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巴蜀国。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何时将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离别之苦、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品析诗句
2、有人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写得很好好在哪里?请具体分析。
(1)“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4、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前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象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主旨探究
本诗通过对归期的询问与回答,及描写身处巴山倾诉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渴望和亲人团聚的思归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嘉定二年去世,留绝笔《示儿》。代表作《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
走近作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诗意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仍想着
守卫边关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我僵直的躺在荒凉的孤村,并不为自己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卧床倾听风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梦中。
从一二句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僵”“卧”“孤”写出了诗人凄凉、孤独的处境。从“不自哀”可以看出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情。“尚思”和“戍轮台”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品诗句
第三句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风吹雨 ”一语双关,既写眼前情景,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虚实结合。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中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想着为国尽力(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主旨探究
潼关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明诗意
久远
簇拥
拘束
译文:久远的高云就簇拥着潼关古城,清凉的秋风吹散了马蹄声。黄河流过广阔的原野还嫌弃它拘束了,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再也不知道何谓平坦。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簇”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犹嫌束”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诗句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壮丽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主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