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4 16:30: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月夜忆舍弟
唐 · 岑参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赏析诗句,品味诗词的意境美
体会作者诗风,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甫的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作主题广泛, 包括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等。 他的代表作有《 春望》 、 《 北征》 、 《 三吏》 、 《 三别》 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 也反映了他作为社会观察者的敏锐和深刻。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
朗读课文
月夜忆舍弟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文词释义
月夜忆舍弟
戍 鼓 断 人 行 , 边 秋 一 雁 声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边防驻军的鼓声
谦称自己的弟弟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塞的秋天
恰逢白露时节
孤雁,比喻兄弟分散
文词释义
有 弟 皆 分 散 , 无 家 问 死 生 。
寄 书 长 不 达 ,况 乃 未 休 兵 。
一直,老是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歌大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分层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分层赏析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此种写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分层赏析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分层赏析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构梳理
月夜忆舍弟
思念亲人
忧国忧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写景
抒情
抒情
边塞秋天图
白露秋月图
思乡之念
忧虑之情
精读课文
统领全文: 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 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 使得整首诗的主题和内容都围绕“月夜忆舍弟”展开, 确保了诗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揭示主旨: 通过标题“月夜忆舍弟”, 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作者在月夜中对弟弟的思念, 这样的标题直接揭示了诗歌的情感核心和主题。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标题不仅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还为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迅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本诗题目《月夜忆舍弟》有哪些作用?
精读课文
首联写了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交代地点和季节。描绘了冷落沉寂的环境(渲染荒凉萧瑟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读完首联后,你发现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诗人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精读课文
这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颔联中的“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精读课文
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有弟”和“无家”形成对比,写得伤心折肠,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情思,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精读课文
长,是“总是(一直)”的意思,说明战事频繁,诗人总是收不到亲人的书信,表现了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焦虑悲伤以及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的“长”有何表达效果?
精读课文
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题为“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一幅边塞秋景图,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月是故乡明”一句带入作者主观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怀乡思亲之情。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情感表达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 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中通过“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样的句子, 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还通过对比手法, 强调了故乡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使得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深刻。
形象描绘
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形象, 如“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 营造出一种孤寂、 凄凉的氛围, 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写作特色
深刻寓意
诗中的“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个人遭遇反映社会现实, 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写作特色。
结构严谨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诗歌主旨
《月夜忆舍弟》通过望月这一典型意象, 抒发了诗人对兄弟的深切思念。 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节, 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挂念,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和关怀。
知识拓展
谦敬词——“家大,舍小,令外人”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外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便是诗人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知识积累
杜甫生平介绍
早年, 他过着浪漫的生活, 曾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与李白结为挚友。
后来, 杜甫困守长安, 生活困顿,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最终获得了一些官职, 但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安史之乱期间, 杜甫的诗作更加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和社会的动荡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晚年, 杜甫在成都建立了草堂, 过上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 这段时间, 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美。
课后作业
背诵本文并默写
发挥想象,根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一篇散文(不少于400字)
古诗文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夜忆舍弟》与《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作者对故乡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练习
默写练习
答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4)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2)请分析《月夜》颈联“湿”“寒”二字的妙处。
(3)同样写“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拓展练习
答案:
(1)视觉 听觉
(2)“湿”“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夜已很深,说明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和牵挂在战乱中离散的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亲人团圆的思想感情。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