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猜一猜
小时有牙,老来有牙。
半少不老,反倒没牙。
谜底:
月亮
课前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说说你故乡的月亮是怎样的?
3.月是故乡明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三课
作者简介
季羡林,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
翻译作品:《罗摩衍那》。
散文作品集:《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然后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的感受。
初读课文要求
会认字
分段落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日”为线索,对故乡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7)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故乡的月亮
燕园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
……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默读课文2-4自然段,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数星星
摇知了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
梦
月
亮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从“天天”“乐此不疲”“盼望”感受到作者玩耍时快乐无比,对童年生活十分喜爱。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
什么写到那些童年的趣事呢?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段落——
排比
对比
A:因为故乡的月亮和国外的月亮相比不大气,所以“小”。
B:用“小”字来形容家乡的月亮,显得更加平凡、更加可爱,并且“我”故意拿故乡的“小月亮”和异国的那些壮阔的、美妙绝伦的月亮对比,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加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而独特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用“小”字来形容故乡的月亮?( )
B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直接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对故乡明月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这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通读全文,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由一些具体的事物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作者由眼前的月亮想到了故乡的小月亮,继而想到了与月亮有关的童年趣事,思乡也是思念故乡的景、事和人。
主题:本文章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那温馨的夜晚、那括淡的明月、童话般的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课后拓展,搜集诗文
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积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