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 人教版 地理 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设计 人教版 地理 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24 18: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1课时)》
学校名称 执教老师
涉及学科 地理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数 1
学段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小学 R初中 □高中
主题类别 □大单元 R项目式 □跨学科 R其他
教学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R混合学习 □其他
学习 空间 教学设备 □投影 R一体机 □交互式白板 □笔记本 □ 平板电脑 □录播 R其他
学生设备 R人手一台 □小组一台 □同桌一台 □没有设备
桌椅模式 R单人单桌矩阵 □双人同桌矩阵 □小组式圆桌矩阵
一、案例设计背景与目的
1、依据新课标内容,设定教学思路 本课例主要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分析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各类图文信息分析中尺度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本能力。通过读图、析图、选图、用图、绘图等操作,让学生熟悉地图分析的方法,体会地理知识和自然现象、人类文化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绘图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设计读图、析图、选图、用图、绘图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运用各类图文信息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生物活动和传统民居影响的过程,并通过自主学习、随机挑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将点阵笔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本课例借助点阵笔技术系统实时记录和呈现学生书写情况的功能,对课堂活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合语言和传统板书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地理现象创设情境,通过点阵笔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中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建立起清晰认知,并进一步体会地图等资料对综合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随堂练习等环节,本课例通过客观题、材料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拆解核心问题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不改变以往书写习惯的前提下,以完成各探究任务的方式,辅以点阵笔的即时批改、随机挑人回答问题、实时呈现学生作答情况和画图详情等功能使用,实现较精准、及时的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学理念(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教学、分层教学等)
1、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讨论、协商,并不断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发展思维技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本课例基于非洲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和读图、析图、选图、用图、绘图等活动,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工具——地图,结合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非洲动物的生存环境及东非食草动物的年度迁徙活动”,通过客观题、材料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拆解核心问题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由浅入深进行各类问题的设置。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联系实际自然现象进行思考,结合地图分析后逐个击破问题,建立起中尺度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在这样的问题群中,好胜心较强的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以激发。 2、个性化学习理念 个性化学习,是指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本课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各环节,学生在不改变以往书写习惯的前提下,其作答过程和作答结果均被点阵笔系统完整记录和实施呈现,作答速度和问题分析的准确率都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呈现。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笔者得以对原有问题链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延伸,并及时填补个别同学的知识盲区。如本课例中部分同学对方向的判断仍容易出错,因此导致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出现错误,通过点阵笔系统判断出此现象后,笔者得以在课堂上及时指出并马上做出引导,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3、探究性教学理念 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过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双边沟通的桥梁。本课例中笔者设置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环节,明确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区域分析的关注点: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并通过点阵笔的限时作答、随机挑人、即时批改、对比点评等功能的使用活跃课堂气氛,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主导和把握课堂节奏,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卡点及时予以精准指导,从而构建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划分知识点)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继《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后,教材安排的第四个中尺度区域分析案例,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要能准确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归纳自然地理特征和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带来的影响,更要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综合性更强的区域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以“黑种人的故乡”为小标题,高度概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构成和自然地理特征;正文的文字部分精简地描述了其位置与范围、人种构成与文化特色,配图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黑种人生活及文化活动场景,综合地形、自然景观等要素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图示来呈现此区域的地理位置、人种和文化特色以及自然地理特征。探究活动部分,教材在呈现此区域广泛分布的热带草原气候气温与降水量图和传统民居茅草屋照片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析当地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读图认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区域认知) 2、读图认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正确选用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独有的动物大迁徙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 3、根据要求,提取有效信息绘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专题地图;(地理实践力) 4、通过图文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民居。(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准确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生物活动和传统民居的影响。 难点: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生物活动和传统民居的影响。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身心发展特征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12、13岁的青春早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其抽象逻辑思维快速发展,他们往往不再满足于直观感受、操作、游戏等体验型活动获得的知识,而转向思考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联系。因此,笔者设定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迅速进入围绕情境而设定的自主探究部分的读图、析图活动,在问题链分析过程选用点阵笔自动批改功能呈现正确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随机挑人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随后合作探究部分的选图用图、和绘制地图活动,重在分析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比评价、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逐步构建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学科知识储备特征 在学习了第七、八章之前的三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和三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的内容后,学生普遍已对分析某个区域的方法具备一定印象。当提起某个国家或地区时,他们能快速意识到需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河流、气候等),但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如何带来诸多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尚有待提升。 3、信息素养特征 学生端的点阵笔课堂操作流程,并不复杂。经过前期简单的10-20分钟操作培训,学生已完全熟悉点阵笔在课堂使用的相关操作技能,如开机、正确书写(摄像头朝下,书写在点阵纸的指定位置)、关机等功能。所有同学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作业、练习、抢答等基本操作。
七、教学环境、工具及资源准备(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常规教具:软性磁贴、黑板板图板画 硬件环境:点阵笔系统、点阵笔、点阵纸 软件资源:WPS PPT演示、青小鹿平台、视频剪辑软件
八、教学活动设计(一个或多个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设计意图
一、课堂导入,初步感知区域。 3:06-4:45 认识此区域是黑种人的故乡。 PPT课件出示图片,口头提问。 集体问答。 主要运用PPT课件 1.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位置图,引导学生认知其在世界的位置;2.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和黑种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认知此区域的主要人种及其文化特色。
自主探究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特征。 4:45-15:40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设置情境,投放任务; 2.巡查指导学生; 3.师生共对答案,运用点阵笔系统进行实时统计和评价,并针对性做出引导。 1.读图填图; 2.抢答、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 3.共同总结。 运用PPT课件和点阵笔系统 1.通过点阵笔系统发布课堂作业,设答题时间。 2.运用点阵笔系统进行问答和随机点人,提升学生专注度、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实时监测学生分析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河流特点的速度和准确度,即时判断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进阶引导。 3.融合PPT课件、点阵笔技术系统与传统黑板板书,根据系统的自动批改结果进行讲评和小结,巩固读图分析能力。
合作探究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生物活动的关系 15:41-31:13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动物大迁徙与其独特自然环境的关系 1.播放视频,设置情境, 2.巡查指导学生; 3.运用点阵笔系统呈现讨论结果并适时引导、点评; 4.归纳总结。 1.选图析图; 2.小组讨论; 3.运用点阵笔作答; 4.共同总结。 运用PPT课件、经过剪辑的多媒体视频和点阵笔系统 1.多媒体视频:交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点阵笔系统发布课堂作业,设答题时间,投放任务。 3.运用点阵笔系统提取学生讨论结果,实时监测学生的析图速度和准确度,对比多个讨论结果,即时判断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鼓励和引导。
四、合作探究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传统民居的影响31:13-38:30 撒哈拉以南非洲茅草屋的分布 1.运用点阵笔投放任务; 2.巡查指导学生; 3.运用点阵笔系统呈现结果点评; 4.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撒哈拉以南非洲茅草屋的分布; 2.运用点阵笔画图; 3.互评。 主要运用点阵笔系统 1.通过点阵笔系统发布作业,设答题时间。 2.运用点阵笔系统提取绘图结果,实时监测学生的绘图速度和准确度,对比多个讨论结果,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即时可判断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鼓励和引导。
五、小结 38:31-39:01 小结课时内容 师生共同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主要运用PPT课件
六、随堂练习,加深理解39:02-41:53 随堂练习 (融合思政教育内容:“一带一路”倡议之下的援非项目——蒙内铁路相关内容) 1.投放任务; 2.巡查指导学生; 3.运用点阵笔技术系统呈现结果并进行点评; 4.根据答题反馈进行查漏补缺。 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研学案的达标检测题,并填写点阵笔系统。 主要运用点阵笔系统 1.通过点阵笔系统发布练习。 2.运用点阵笔系统提取答题数据,实时监测出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度,了解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后续备课提供参考。
九、教学流程图
十、学习评价设计
1、师生互评,讲析点评,引导与激励相结合,在评点中提升。 在本课例中,教师在自主学习环节运用点阵笔技术系统进行随机挑人后,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问答引导,在交流中进行反思、改进和提升。此过程既可帮助学生建构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也让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卡点,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可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可测量的参考依据。 2、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在探究、借鉴、交流中相互促进。 合作探究环节的选图用图、绘制地图活动,教师运用点阵笔技术呈现探究活动结果,之后学生进行自我点评分析或学生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发现卡点、协助梳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自然地理特征之气候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中发现区域分析的要点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框架。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及时补短的同时培养知识建构能力。 本课例中有两处应用点阵笔技术系统的选择题自动批改功能。 一处是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判断地图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对应位置的地理事物是什么,点阵笔系统上提前设定正确答案,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图作答后,系统自动批改,统计正确率。课程开展过程,通过点阵笔技术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发现,学生容易把“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位置互换,因此课堂中教师得以及时引导学生强化读图的方位观念。此类通过动态监测发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进行辅导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精准地提示学生找到短板,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一处随堂训练环节,实时评价学生对课时内容掌握的程度,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属于阶段性的结果评价;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时学习情况,也可对之后的备课带来启发。
十一、教学创新与亮点特色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非洲野生动物的相关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自然地引出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以地图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地图能力包含读图能力、析图能力、选图能力、用图能力、绘图能力等多个维度,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课例围绕情境,设定自主探究部分的读图、析图活动,在问题链分析过程选用点阵笔自动批改功能呈现正确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随机挑人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随后合作探究部分的选图用图、和绘制地图活动,重在分析自然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比评价、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逐步构建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链为桥梁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过程,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双边沟通的桥梁。探究过程,教师注重通过问题链来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区域分析的关注点: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并通过点阵笔的随机挑人、即时批改、对比点评等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从而构建更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4、借助点阵笔技术集检测、自动批改、随机挑人、对比呈现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系统,实现及时、精准、高效的课堂反馈。 学生运用点阵笔进行书写的过程中,系统记录书写情况并及时传送到教学一体机,并实时呈现书写情况和正确率在一体机的大屏幕。教师依据课堂数据,能有效提高教学针对性。此外点阵笔技术系统的随机挑人、点赞等功能,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外,对比呈现的功能,为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提供了良好的呈现平台,让互评过程更为直接、省时、高效。因此,融合智慧纸笔新技术(点阵笔),在不改变学生日常书写习惯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常规课堂及时、精准、高效的评价和反馈。在此基础上,系统记录的课堂数据,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和进行新一轮备课提供有力的依据。 5、融合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人文关怀。 在随堂训练中,选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的援非项目——蒙内铁路相关内容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体会大国责任的重要担当,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担当意识,引领学生争做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主力军。
十二、教学案例反思
1、依据新课标要求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学生的区域分析观念。 本课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图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设置课堂活动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协助学生构建中尺度区域的分析思路。 2、重视学生为主体,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但有延伸问题时要注意时间把控。 本课例注重探究性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有效利用时间,结合此阶段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层次待提升的现实情况,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课堂也需要适当辅以引导来填补学案未覆盖的问题连接点;但延伸过多易导致40分钟内无法实现完整分析思路构建的情况。因此,如需延伸问题进行引导时,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控。 3、融合新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但对点阵笔技术系统的功能挖掘还待完善。 本课例中,仅选用了点阵笔技术系统的随机挑人、课堂练习布置、对比呈现、自动批改等功能。但点阵笔技术系统还有诸如投票、抢答、截屏提问、分组教学等众多功能。笔者对点阵笔技术系统的功能挖掘,尤其是分组教学的功能还待继续完善。
十三、案例推广办法与经验总结
1、校内公开课推广,全校地理老师参与听课评课。 公开课上,运用点阵笔技术系统进行课堂互动、实时反馈和动态监测,受到听课老师们一致好评后,向其他学科分享与进行校内推广。 2、我校八年级已在地理学科进行点阵笔技术系统的全年级推广。 我校八年级学生从本学期开始,每周均在地理课堂上使用点阵笔。地理学业水平测的相关专题复习均采用点阵笔技术系统进行课堂活动效果监测。 3、笔者目前参与的番禺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信息化类别)——“双减”背景下运用点阵笔技术提升初中生地图能力的行动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