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4 15: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门市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 7 月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 23小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被誉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绚丽瑰宝,其发展
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所谓“山水画稿为建园粉本,山水画论为造园理论”,由此可见,中国古典
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的历史渊源之密切,二者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共同艺术追求。山水画充分利用自然景物
进行巧夺天工的布局,既描绘自然景物,又寄托个人情思,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独特意境;古典
园林的规划设计充分汲取了山水画的艺术创作理念,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中,按动与静、高与低、远与
近、俯与仰、虚与实错落结合等作画技巧来理景,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致,使其呈现出“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的艺术美感。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
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
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从而使其在赏画、游园中感受到“于咫尺中品赏乾
坤,于有限中意会无穷”的妙趣,意味无穷。
“善于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山水画,不仅要看画面上“实”的东西,更要看画面上
“虚”的意境,要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无限的意境,使身之所容、目之所瞩,即意之所游。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造园师得山水画“虚”之精髓,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缀几座亭子,接几曲回廊,
来创造一个虚空灵动的园林空间。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
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气度;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澄澈;回廊
狭窄,却似可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可将人度往幽僻心境;至于亭子,则确如古人所言“江
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不仅可供人们休憩,更是为人之心灵所
特设的栖息处。
摘编自王彩凤《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材料二:
《园治》是明代末期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园林专著。该书所记载
的主要造园理论,可以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十六个字。
《园治》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流泉石柱,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
运,顿置婉转,斯所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
之,嘉则收之。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借”可理解为“借景”,《园治》把“借”细分为“远借、邻借、
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即把好景借到园中,差的景色巧妙地把它挡住;既可借远景、近景,又可仰借
天空和高处的自然景色,也可以俯借深谷、水面之景,还可以根据一年四季中风花雪月的变化,应时而借。
计成的“借景”原则是“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可见“借景”含义深广。它不
仅指景物之间的“因借”,而且还把具体景物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动态相关联。
“因借”就是因地制宜,使园林内外各部分的景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为因果。做到了“因借”,
才能算是得体、合宜的园林。如始建于五代的苏州沧浪亭,造园师采用了“高卓可培,低方宜挖”的方法,
把原来“积水弥数十亩”的地方,改造为“崇阜广水”;且当年站在沧浪亭上,亦可远眺苏州西南的灵岩、
天平诸峰,这是借景的绝好例子。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效果,其基本含义是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
其呈现的景色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这就要求造园师建造园林时,要根据园林的地貌和地势,以及
园林中固有的景物来造园,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利用自然。根据园林周围的环境来造园,使得人工造出来
的园林和园林中的地形、地势以及周围景物协调,看上去和谐自然。《园治》中对此举例甚多,如叠山,就
“最忌居中,更宜散漫”,假如在厅前叠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在前”,那就是败笔。亭子是园林中
不可缺少的建筑,但要“安亭有式,立基无凭”。亭子有一定的格式,建于何处,如何建造,要依据周围
环境、用途要求来决定。若在苏州拙政园中部远香堂眺望,至少可以看到六个亭子,可是它们的远近、高
低、大小、体形各不相同,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就显得丰富而和谐。“亭”者“停”也,是游客停
息的雅处,在亭中憩息要有景色可赏,不然“加之以亭,及登,一无可望,置之何益,更亦可笑”。廊子
是游览之路,“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盘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楼阁“立于半山半水之间,有二层三层之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摘编自傅凡《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园林出现在山水画之后,其发展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密切。
B. 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认为“虚”是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
产生距离”的载体的途径之一。
C. 站在沧浪亭上可远眺苏州西南的灵岩、天平诸峰,这对应了《园治》中“巧于因借”之“远借”的相关
造园理念。
D.“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是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效果,因此园林中的景物虽都是人造,但其呈现的景
色好像是天然造化生成的一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艺术创作技法和艺术效果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
B. 材料一、材料二所阐述的关于亭子作用的观点是相同的,亭子是人们休憩和赏景的雅处。
C. 材料二所述苏州沧浪亭,造园师把原来“积水弥数十亩”的地方改造为“崇阜广水”这一做法与材料一
中“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致”的观点是一致的。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采取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园林的特点。
3. 下列诗文,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园治》中“借景”理念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C.“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D.“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乃于园中筑台,屋其上,以望万安镮辕。”——北宋司马光《独乐园
记》
4. 请分析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5.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
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
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
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这座“潇湘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的雾
崔立
苏芊问我,你见过黄山的雾吗,如梦如幻的那种?我当然是没见过,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面
对这位来自黄山的同事,我只能表达歉意。因为我告诉过他,我没有去过黄山。这家看似正规的单位,工
作节奏却并不正规,也不轻松。老板的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注定了在这冬日的寒
冷早晨,我们好不容易熬过了五天忙碌的工作日,又不得不从被窝里钻出来,慌忙地往单位赶。
苏芊说,真心累。打了个长长的哈欠,苏芊看着我。我说,活着能不累吗?窗外的天气,没有阳光的
照耀,天际间灰蒙蒙的。苏芊突然变得很兴奋,从一堆材料中冒出了头,说,这是雾吗?我低沉着声音,
不,这是霾,肯定不是雾。苏芊说,霾?我说,对,霾是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吸入后对人体有一定的伤
害。哦。苏芊的声音又萎靡了下来。
桌上的电话响起,苏芊接到后,急匆匆地往部门负责人老黄的办公室赶去。紧闭的门内,很快钻出来
老黄近乎咆哮的声音——你这个材料,你写的时候能不能上点儿心啊,重要的素材、亮点,上回我都给你
讲过的,你写进去了吗?……我计算着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在十分钟快到的时候,门打开了,苏芊
低着头走出来,面色沮丧,像霜打过的茄子。
我低声说,怎么了?苏芊摇摇头,说这都是他上回说的,我也按照他的意思改的,现在他又把自己的
想法给推翻了,还推到了我的头上。这已经是改过的第七个版本了。看苏芊难过而又无助的表情,我又能
说什么呢?
这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为会越来越好,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跟随人的意念而往好的方向发展。
又是一个霾天,苏芊从外面进来,不知道是不是被霾笼罩的天空过于阴暗了,连他的脸都是阴暗的。
苏芊说,我准备走了。走?你要往哪里去?苏芊的声音有点儿大,我赶紧把他拉到墙角边,低声问他。苏
芊说,我又被扣钱了,原本以为这个月忙成这样会多一点儿,谁知道越来越少,马上又要交房租,算算这
钱都不够交的……
苏芊是在一个霾天离开单位的。很奇怪,这段时间上海的霾特别浓重,像单位里沉闷的空气一样,似
乎不把人逼疯誓不罢休。
再接到苏芊的消息,是我突然收到一盒包装精美的猴魁茶叶。面对这份没有留名字和电话的快递,我
第一反应是寄错地址了吧?但上面收货人是我的名字和地址,又毫无疑问确实是寄给我的。直到一个陌生
的电话打来,熟悉的声音,猴魁收到了吗?当年是用来进贡的茶,便宜你了!苏芊爽朗又轻松的声音,让
我有一种错觉,这是我认识的难过又沮丧的苏芊吗?
距离苏芊离开单位,有一年多时间了。
难得的休息天,我打开这盒茶,叶色苍绿匀润,全身披白毫,轻轻抓起一把放入杯中,倒上热水,顷
刻间,就有暗香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入口,一种醇厚的味道,回味无限的感觉瞬时袭来,在我唇齿之间流
连,意犹未尽。
问起苏芊现在做什么,过得好吗,苏芊说,你猜。电话那边的苏芊依然是爽朗的语气,让我羡慕不已。
关子卖过了,苏芊缓缓地给我叙述。在离开上海回到黄山前,他已经想好了做猴魁的生意,说动了父
母投了点儿款,他从别人手里转包了一处茶园。他倒不完全是为了赚钱,他原本就喜欢喝家乡的茶,也喜
欢黄山那边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现在,他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考虑所谓的上班时间,徜徉在这大
片绿意盎然的茶园中,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
窗外,太阳徐徐升起,阳光似乎驱散了空气中的霾,天际间逐渐放亮。
手机微信跳出一条信息,打开是一张照片,认真去看,站在茶树之中的苏芊笑意满满,一群工人动作
熟练地采摘茶叶,我似乎已听见他的笑声,他的身后云雾升腾,铺天盖地而来,像人间仙境。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山小伙苏芊辞职一年多后给“我”寄来上好茶叶,既表现了同事交情深厚,也写出了他辞职后的愉悦
生活。
B. 苏芊因为雾的问题开始兴奋,然后失落,含蓄写出了职场的高压生活对年轻人天真本性的摧残。
C. 我看到茶园照片后生发的种种联想,写出了我的羡慕和祝福,也表明了我辞职的决心。
D. 文中对负责人老黄的描写,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作者呼吁社会能给予职场年轻人多点关爱的意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苏芊被部门负责人老黄训斥时,我则在门外计时,这个情节为下文苏芋的辞职作铺垫。
B. 小说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些表达方式,细致又深刻地刻画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
C.“周日休息不保证”“活着能不累吗”诸如此类的诙谐语言,形象地展现出都市年轻人职场生活的疲惫
与无奈。
D. 文中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讲述了年轻人的职场故事,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8. 文中反复出现的“雾”“霾”,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9. 作家毕飞宇说:“阅读小说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大’的,一个关于‘小’的。好的读者一
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大局,一只眼睛盯局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小说的“大”和“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
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
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
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
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
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
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材料三: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
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
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节选《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10. 材料一下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诚如是也 A民归 B之 C由水之 D就下 E沛然 F谁能御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相当于疑问代词“何”、“怎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
意思不同。
B. 与,“跟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与”意思相同。
C. 顾“看”,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顾”意思相同。
D. 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梁襄王其貌不扬,没有人君的样子,但心怀家国,于是他就主动道出定天下的要点。
B. 孟子善用比喻,把性命朝不保夕、身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比喻成处干旱天气中将枯槁的禾苗。
C. 梁惠王问贤君能否享乐之事,孟子以《诗》和《汤誓》为例说明,关键不在有无享乐,而在于君王对百
姓的态度。
D. 孟子对齐宣王分析“不为者”与“不能者”的区别,指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属于
前者,要王加以衡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2)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4. 综合三则材料,在孟子看来,怎样的君王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 36岁,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
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七言绝句,此处选取的是第一首。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叙写了诗人在船中目睹了一场骤雨忽然来而又去直至“水如天”的全过程。
B. 前两句“白雨”与“黑云”相互映衬,使诗歌描绘的“云”“雨”情景色彩对比强烈,富于视觉冲击力。
C. 第二句中“跳珠乱入船”的描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末句“水如天”的情景蕴含风雨虽大但终会雨过天晴的乐观主义精神。
16. 清代纪昀评价本诗“阴阳变化开合于俄顷之间,气雄语壮,人不能及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17. 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年复一年
的欢场生涯。
(2)杜牧《阿房宫赋》中辞别六国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舟”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鼩鼱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长嘴的老鼠,但它跟老鼠却是不同科目的两种动物,鼩鼱甚至比老鼠早出现了
几千万年,是世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最大的特点是贪吃,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也不冬眠,生命的绝大
部分时间都用来狩猎。为了吃饭,鼩鼱变得异常凶残,不仅会释放“臭气弹”,还会分泌毒液,麻痹猎物
神经而使之瘫痪,以此来保持猎物长时间鲜活。
它在啃食猎物时,先从四肢吃起,每啃一段时间,就会跑出找寻别的食物,如果没找到,就回来接着
享用。据美国一位动物学家观察,鼩鼱慢慢咀嚼被毒瘫的粉虱虫,需时长达 15天。①这种“凌迟”式的残
忍进食方式。就连鬣狗和鳄鱼都甘拜下风。这是为什么呢?②因为鼩鼱的心跳高达每分钟 1200次,呼吸每
分钟 800次,心跳速度是人类跑步时的六倍。③鼩鼱身体里没有脂肪,超高速的心跳能量消耗巨大,意味
着须有超强的新陈代谢能力,需每天吃进自身体重的 2至 3倍的食物,方能保证自己不会饿死。④鼩鼱过
速的心跳,最终致其早夭,生命周期只一年左右。
18. 科普文的文学性让说明形象生动,其科学性使内容严谨准确,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分析此特点。
19.“凡事物极必反,欲速而不达。”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 用因果关系的句子写出鼩鼱用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来狩猎的原因,不超过 6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这个问题是很不容易确切回答的。美国人口局规定 2500人以上集居的社区称之为
“城”,以别于“乡”;也有学者认为人口数量须在 1万人以上才能构成“城市”。无论他们对于构成“城
市”的人数标准有多大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B 。
但单以人口数量来区分“城”与“乡”是不科学的,“城”“乡”的界定并不仅与人口数量相关,
C 。这是说,当人类经济生活发展到某一程度时,①一个区域会发生若干人口密集分布的中心地点,
②像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即区域的核心。③这个区域的核心就是“城”,④核心的外围人口密度较
低的地带是“乡”。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 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正如《吕氏春秋·察传》所言:“闻而
不审,不若无闻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确认真伪,确认不是源自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真正的确认应该
来自我们的见多识广与理性求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个人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4.①引用论证:如解释何谓“因借”时引用《园治》原话并辅以相关阐释,让读者对“因借”的含义有更
具体完整理解,增强论证内容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如举苏州沧浪亭之例来印证“因借”的理念,最后一段举了“叠山”“亭子”“回廊”“楼
阁”等例子来阐述如何造园方能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相关理论,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以人们在亭中憩息“有景色可赏 ”与“一无所望 ”进行对比,强调突出亭子需收摄众景,
成为人们“休憩与赏景之雅处”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
④假设论证:“假如在厅前叠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在前’,那就是败笔”,用假设论证从反面印证“叠
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①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动静结合、俯仰结合,“潇湘馆”采用古典园林的
理景技法来“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致”,使小园中有山川之趣及“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美
感。
②“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千百竿
翠竹遮映着里面数楹修舍”体现古典园林“因借”理念。
③“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打造出了“虚空灵动”的古典园林特色空间。
④“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体现了“根据园林周围的环境来造园”“顺应自然
之势”的创作理念。
6. C 7. B
8.①它们是线索,贯穿全文,前后呼应。
②黄山的雾与大都市的霾互成对比,可以是一种隐喻,关于生活与工作选择的迷惘,大都市的繁华与大自
然的闲逸。
③苏芊选择从上海辞职回到了家乡黄山种茶,云雾萦绕茶园,如同仙境一般,表明了对年轻人扎根乡村的
肯定与支持。
9.“大 ”:①情节内容大,涉及到年轻人的就业现状,人生规划的迷惘。②主旨大,繁华的都市生活不一
定是每个人最好的选择,有着不可承受之重;回归农村扎根,也是一种选择。
“小 ”:①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借助动作神态等描写把苏芊的情绪生动刻画出来,“低着头走出来,面色
沮丧,像霜打过的茄子 ”。②环境变化衬托人物心情变化,如苏芊辞职前天气与人物心情的对应,文末苏
芊回到家乡创业,太阳升起驱散霾雾。
10. ACE 11. B 12. A
13. (1)如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来盼望他了。
(2)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哪能独自享受呢?
14.①让国家安定,得民心者。
②体恤百姓,与百姓同乐者。
③推恩于天下者。
15. A
16.①本诗前两句写出黑云翻滚,还没来得及覆盖山头,大雨就轰然来到,雨势非常迅猛;后两句写出一阵
狂风卷来,雨云被吹散,忽然之间就雨过天晴。本诗把天气在“雨”与“晴”间变化极快的状态描摹得十
分生动,可看出“阴阳变化开合于俄顷之间”。(或:诗人接续描写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这些急
剧变化的自然景物,把一场骤雨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情景描摹出来,此可看出“阴阳变化开合于俄顷之
间”。)
②本诗遣词用字也很形象鲜明,“翻墨”写出黑云来势之迅猛,“跳”“乱”写出雨势之急之大,
“卷”“忽”写出狂风卷走雨云之快,这些字词把“云”“雨”“风”的速度和力量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来,
使诗歌气势雄奇,言语壮健,看出“气雄语壮”。
17. (1)①. 今年欢笑复明年 ②. 秋月春风等闲度
(2)③. 妃嫔媵嫱 ④. 王子皇孙
(3)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8.①文学性:“凌迟”“甘拜下风”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鼩鼱慢慢咀嚼被毒瘫猎物的残忍。
②科学性:利用列数字的方法准确说明鼩鼱超高速的心跳耗能巨大。
19. D
20. 因为鼩鼱心跳能量消耗巨大,需每天吃进自身体重的 2至 3倍的食物,方能保证自己不会饿死,所以它
必须花大量时间来狩猎。
21. A.怎样的社区才能算是一个“城”;B.就是根据人口数量区别“城”和“乡”;C.还与人口密度的分布
相关。
22.①处,修改为:一个区域里会形成若干人口密集分布的中心地点;②处,修改为:这个中心地点像一个
细胞中的“细胞核”。
23. 例文:
乱云飞渡也从容
社会飞速发展,潮流不断变化,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改变的信息时代。面对信息的大批量呈现,我们
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
“乱云飞渡也从容”。
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对于信息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信息量之庞大,每天各时各地
都发生着不同的事情,这也就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是娱乐、健康,还是体育、时政等方面的信息,
究其根、溯其本都离不开其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
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
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
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
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
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
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
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
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
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
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接传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
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
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
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
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也从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