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4 17:0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人类各种各样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转折、矛盾、相思、煎熬,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诗歌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古诗词,使人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思想情操上不断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诗歌目录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 ”,与柳宗元并称“ ”,有“ ”之称。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梦得

刘白
刘柳
诗豪


初读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正音,明节奏
诗歌解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寂寥
春朝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推开
到,每逢



碧霄
蓝天
诗意理解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每到秋天就悲叹冷清萧条,
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
秋日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我豪迈的诗兴也被它引到了碧蓝的天空上。
名句赏析
①②句采用对比修辞,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抒胸臆,态度鲜明地否定悲秋论调,以“秋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使人耳目一新,气势不凡,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③④句紧承①②句,直接推出论据——晴空之中,一只鹤振翅高飞,推开云层,直冲云霄。这样明丽的秋天,这样开阔的景象,也引出诗人豪迈的诗情,一同直上蓝天。
作者借景抒情,用一个“排”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鹤冲破云层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也是以鹤喻自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主旨:作者借“一鹤排云直上”的秋景,表现了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初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正音,明节奏
zhǎnɡ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 ,号 (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与 并称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义山
玉谿生
杜牧
“小李杜”
诗歌解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寄北
巴山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
何时将要
却话
回头说,追述。
诗意理解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
今天晚上,巴山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要到什么时候你我才能重新相聚,一起剪烛西窗,促膝交谈?
对你叙说,今夜我是如何在巴山漫漫秋雨的夜里,独守孤灯,为你写信,为你思念绵绵。
名句赏析
①句叙事点题,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现了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苦涩无奈之情。
②句写景抒情。诗人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涨满秋池的秋雨之景,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诗人羁旅的孤独凄凉和不得归之苦、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秋”字点明季节,同时,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涨满秋池的是绵密不休的凄冷秋雨,也是“我”心中的愁苦思念。
“涨”字,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景语情语,彼此交织
名句赏析
③④句由实而虚,转为想象回家团聚后与妻子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化为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了被时间过滤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两个“巴山夜雨”,前者是眼前实景,借景烘托渲染了诗人羁旅难归的孤独凄凉之感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后者是想象的虚景,是想象回家团聚后与妻子追忆今宵的情景,有相聚的快乐。这两个词连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也表现了时空交错、虚实交织的缠绵迷离之感。
诗人今夜的心情: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主旨归纳
主旨:通过描写眼前之景的孤独凄凉和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表达了诗人羁旅难归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初读诗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正音,明节奏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诗歌解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僵,僵硬。
孤村
孤寂荒凉的村庄


戍轮台
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借代,指边关。
夜阑
夜将尽。阑,残,晚,将尽。
铁马
披着铁甲
的战马
诗意理解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一直听着外面风吹雨打的声音,
恍恍惚惚中,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名句赏析
①②句描写现实,“僵”“孤”写出诗人老病在床、凄凉至极的状态,与“不自哀”的心情形成反转。反衬了“尚思”报国的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信念和情怀。
③④句是前面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借风雨交加的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的“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既是自然之景,也是时局写照,所以诗人直到深夜也难以入眠。
板书设计
主题:表达了诗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初读课文
正音,明节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歌解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终古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久远
簇拥

拘束
不解
不知道
诗意理解
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在这空旷的孤城里传响。
黄河奔腾咆哮着冲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还嫌弃河床拘束了它的行动,
群山刚入潼关便巍峨险峻起来,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平坦。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
名句赏析
③④句运用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来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奔腾壮阔、一往无前的气势和秦岭巍峨险峻、争高直指的景象。借景抒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①句借写云侧面表现潼关的高耸,
②句借写马蹄声侧面表现潼关的空旷、寂寥
主旨
背景链接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板书设计
主题:借景抒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堂练习
一.理解性默写
1.“寓情于景”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刘禹锡《秋词》(其一)中写明丽的秋景引出了豪迈的诗情的诗句是 , 。
2.深夜听雨,勾起了多少诗人无尽的情思。李商隐面对秋雨,想到的是“ , 。”(《夜雨寄北》)的未来欢乐重聚情景,抒发了思念之情;陆游听到风雨声,想到的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铁骑踏冰之声,抒发了报国之志。
3.《潼关》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
4.《秋词》中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诗句是
, 。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