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1 15:30:40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灵山月考)《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品经济衰退,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D正确;
AB不是主要原因;
C错误,当时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货币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
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220年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下 420年 439年
曹丕 建魏 曹魏 灭蜀 司马炎 建立晋 西晋 灭吴 匈奴 灭晋 司马睿 建东晋 氐族 统一北方 南朝 开始 北魏 统一北方
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文化依然有较大发展,A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BCD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3.(2022高一下·淇县开学考)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晋朝时,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
“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加强的表现进行分析。
4.(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大意是说梁州剌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张辅作为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比较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有重视个人品德的积极一面,没有体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根据材料“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分析。
5.东晋时“晋王虽有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分析可知,材料体现门阀士族地位动摇,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推行;
D错误,材料不涉及外戚和宦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
6.(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和“清议”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士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两种较为极端的反应,说明社会动荡对士人刺激较大,故答案为C;
“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是道家的追求,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
佛教主张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排除B;
当时统治者没有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7.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王与马,共天下”等分析可知,材料体现可门阀士族控制朝政,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王氏家族人才辈出;
C错误,材料不涉及庶族;
D错误,材料无关皇帝昏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王与马,共天下”。
8.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
记述 出处
“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 《南齐书·武帝纪》
“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 《南齐书·明帝纪》
“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梁书·武帝纪》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
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
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今远近荐献”、“或有荐献”、“若非地产,亦不得贡”、“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地方官员需要进贡特产,A正确,B错误;
C错误,材料不涉及地方官员中饱私囊;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啊时期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自今远近荐献”、“或有荐献”、“若非地产,亦不得贡”、“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
9.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 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南北朝民族政权的对峙,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门阀士族;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民族交融;
D错误,材料不涉及正统之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
10.(2021高三上·靖远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裔胄,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未出现“区域开发”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虽然魏晋时期中国处于国家分裂时期,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1.(2021高三上·泉州月考)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  )
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
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A项符合题意。
B项刘渊并不想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刘渊并没有要借鉴汉族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也没有要实现平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2.《北史 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加之,各人的书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李大师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李大师是经历过南北分裂到隋、唐初两度统一的人,饱受了南北对峙的苦楚,热切希望统一、安定。其修撰史书具有统一的倾向,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B项错误;
材料与区域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政权更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北朝的政权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13.(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
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次迁都前北魏的旧都位于下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都城是平城,位于图中②错误,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5.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  )
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
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可知,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对现实政治进行深刻反思,提出新的要求,意在推进新政的实施,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儒学正统地位;
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人事周洽;
D错误,材料中并未凸显改革成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
16.(2018·浙江会考)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历史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2.历史比较法3.统计方法4.计量方法5.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要求历史基本事实要通过多种资料和研究途径进行去伪存真,把史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情景去探讨,做到公正、客观。根据材料中曹操形象的变化和对曹植的不同评价来看,结合历史常用的研究方法可知,历史的史实考证需要通过多方面材料考证与研究,进而得出最恰当的结论。C符合题意,正确。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侧重学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试题难度一般。
17.(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利有所扩大,说明君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故A选项符合题意;
B项内容不符合材料特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中的尚书台是中央机构,没有涉及到地方权力问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中事无大小都由尚书台处理,这意味着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降低,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尚书台的演变, 尚书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
18.(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原文大意是说,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因此选D。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1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
20.“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得出:与之相符合的是曹魏,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权的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
二、非选择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材料 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2) 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
【答案】(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可归纳出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根据材料“……西晋末的大混战”可归纳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故答案为:(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 /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21高一上·灵山月考)《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220年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317年 4世纪下 420年 439年
曹丕 建魏 曹魏 灭蜀 司马炎 建立晋 西晋 灭吴 匈奴 灭晋 司马睿 建东晋 氐族 统一北方 南朝 开始 北魏 统一北方
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
3.(2022高一下·淇县开学考)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4.(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
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5.东晋时“晋王虽有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
6.(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  )
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
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
7.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8.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
记述 出处
“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 《南齐书·武帝纪》
“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 《南齐书·明帝纪》
“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梁书·武帝纪》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
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
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
9.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 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10.(2021高三上·靖远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1.(2021高三上·泉州月考)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  )
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
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
12.《北史 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13.(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14.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次迁都前北魏的旧都位于下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5.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  )
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
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
16.(2018·浙江会考)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17.(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8.(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1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  )
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
二、非选择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材料 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2) 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品经济衰退,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D正确;
AB不是主要原因;
C错误,当时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货币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
2.【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文化依然有较大发展,A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BCD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3.【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晋朝时,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
“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加强的表现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大意是说梁州剌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张辅作为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比较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有重视个人品德的积极一面,没有体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根据材料“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分析可知,材料体现门阀士族地位动摇,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C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推行;
D错误,材料不涉及外戚和宦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
6.【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和“清议”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士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两种较为极端的反应,说明社会动荡对士人刺激较大,故答案为C;
“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是道家的追求,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
佛教主张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排除B;
当时统治者没有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 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7.【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王与马,共天下”等分析可知,材料体现可门阀士族控制朝政,B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王氏家族人才辈出;
C错误,材料不涉及庶族;
D错误,材料无关皇帝昏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王与马,共天下”。
8.【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今远近荐献”、“或有荐献”、“若非地产,亦不得贡”、“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地方官员需要进贡特产,A正确,B错误;
C错误,材料不涉及地方官员中饱私囊;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啊时期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自今远近荐献”、“或有荐献”、“若非地产,亦不得贡”、“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
9.【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南北朝民族政权的对峙,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门阀士族;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民族交融;
D错误,材料不涉及正统之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
10.【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裔胄,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未出现“区域开发”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虽然魏晋时期中国处于国家分裂时期,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A项符合题意。
B项刘渊并不想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刘渊并没有要借鉴汉族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也没有要实现平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2.【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加之,各人的书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李大师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李大师是经历过南北分裂到隋、唐初两度统一的人,饱受了南北对峙的苦楚,热切希望统一、安定。其修撰史书具有统一的倾向,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B项错误;
材料与区域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政权更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南北朝的政权对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
13.【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
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都城是平城,位于图中②错误,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5.【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可知,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对现实政治进行深刻反思,提出新的要求,意在推进新政的实施,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儒学正统地位;
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人事周洽;
D错误,材料中并未凸显改革成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
16.【答案】C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历史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2.历史比较法3.统计方法4.计量方法5.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要求历史基本事实要通过多种资料和研究途径进行去伪存真,把史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情景去探讨,做到公正、客观。根据材料中曹操形象的变化和对曹植的不同评价来看,结合历史常用的研究方法可知,历史的史实考证需要通过多方面材料考证与研究,进而得出最恰当的结论。C符合题意,正确。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侧重学生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试题难度一般。
1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利有所扩大,说明君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故A选项符合题意;
B项内容不符合材料特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中的尚书台是中央机构,没有涉及到地方权力问题,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中事无大小都由尚书台处理,这意味着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降低,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尚书台的演变, 尚书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
18.【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原文大意是说,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还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河南洛阳人。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因此选D。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1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点评】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平时复习时要注意。
20.【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得出:与之相符合的是曹魏,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权的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
21.【答案】(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可归纳出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根据材料“……西晋末的大混战”可归纳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
(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故答案为:(1)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力量膨胀,并在分裂中其势力进一步扩展,成为分裂割据的力量来源之一。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支持割据混战的军阀。民族矛盾,导致北方战乱频繁。如十六国时期,内迁的“五胡”和汉族建立了一批割据政权,之间不断混战。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也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如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西晋时八王之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如东晋南朝时高门士族把持朝政。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发展,为日后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周内政修明,统一北方,为统一中原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南朝政权逐渐衰落,特别是到陈朝,已经无力阻挡北方政权的南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