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8 00:30:33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的影响,“模仿”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而且材料也只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的影响,B项错误;
15世纪时处于明朝,当时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的主旨,结合明清时期科技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高二下·平阳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僧人出家……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可知,佛教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忠君爱国、孝道,说明佛教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故选D项;
佛教与儒家思想主张不尽相同,“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
佛教本土化是主动行为,排除B项;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且材料强调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融入世界。而且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D项错误,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世界意义,侧重考查学生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
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
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这反映了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世界各国”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不是强调《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B项错误;
“完全采用”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朝鲜、日本、越南只是借鉴,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的法律制度的世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
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
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
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和图片信息可知,波斯人仿中国的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可知,反映了波斯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波斯帝国陶瓷工艺如何,A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伊朗高原民族有饮茶风尚,而且材料反映的是波斯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交通状况,材料反映的是波斯人制作的陶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和图片信息,结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C项正确;
唐朝时理学还没有产生,理学产生于宋代,A项错误;
“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唐朝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1高二下·德州期中)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
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9.(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0.(2021高一下·长白月考)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
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
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对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儒家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这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吸收儒学思想,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吸收佛教思想,“互动融合”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项错误;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是在东汉到魏晋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是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醒世姻缘传》 涉及该思想,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
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A项错误;
明代婚姻并没有实现自主,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爱情至上理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小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结合佛教思想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D.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与1896年相比,1900—1904年,翻译自然科学的种类书籍数量比重下降,翻译社会科学书籍的数量上升。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制度,因此出现表格中的变化,C项正确;
材料表格没有比较传播西学的其他途径,无法得出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进行爱国救亡的积极探索,B项错误;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学习西方内容的转变,不能说明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解读表格信息,注意表格中两个时间段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并结合所学可知,龚自珍与魏源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D项正确;
魏源的思想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而龚自珍的思想没有,A项错误;
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B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思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结合龚自珍与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文化领先于周边国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制度,并仿照唐朝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B项正确;
汉朝时期,受交通条件限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有限,A项错误;
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与材料“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不符,C项错误;
清朝时实行海禁政策,与材料“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结合唐文化的影响和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5世纪晚期,教会严禁“滥用”印刷术,结合所学可知,这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威胁其统治。因此材料中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D项正确;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A项错误;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新教形成于宗教改革后,从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没有形成,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印刷术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7.(2023·安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答案】(1)原因: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2)举措: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表格三个时期的主张和成就并结合所学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等角度分析。
(2)举措: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可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依据表格中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中国综合国力与国家利益、国家政策以及文化自信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理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 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论证: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可知,反映的是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是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然后结合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日本学习中华文化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尤其日本的影响从字体、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2.(2022高二下·平阳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4.(2023高二下·宜丰月考)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6.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
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
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
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
7.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8.(2021高二下·德州期中)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9.(2021高二下·兖州期中)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0.(2021高一下·长白月考)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2.《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13.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D.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4.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15.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6.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二、非选择题
17.(2023·安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 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的影响,“模仿”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而且材料也只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科技的影响,B项错误;
15世纪时处于明朝,当时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的主旨,结合明清时期科技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僧人出家……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可知,佛教主动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忠君爱国、孝道,说明佛教传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故选D项;
佛教与儒家思想主张不尽相同,“趋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
佛教本土化是主动行为,排除B项;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且材料强调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儒家伦理道德,日益本土化,以方便其传播。
3.【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融入世界。而且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D项错误,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世界意义,侧重考查学生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
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
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
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这反映了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世界各国”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不是强调《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B项错误;
“完全采用”的说法绝对化,而且朝鲜、日本、越南只是借鉴,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的法律制度的世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和图片信息可知,波斯人仿中国的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可知,反映了波斯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波斯帝国陶瓷工艺如何,A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伊朗高原民族有饮茶风尚,而且材料反映的是波斯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交通状况,材料反映的是波斯人制作的陶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和图片信息,结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C项正确;
唐朝时理学还没有产生,理学产生于宋代,A项错误;
“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唐朝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
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0.【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
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
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对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儒家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这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吸收儒学思想,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吸收佛教思想,“互动融合”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项错误;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是在东汉到魏晋时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儒家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是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醒世姻缘传》 涉及该思想,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
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A项错误;
明代婚姻并没有实现自主,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爱情至上理念,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小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结合佛教思想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及其意义;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与1896年相比,1900—1904年,翻译自然科学的种类书籍数量比重下降,翻译社会科学书籍的数量上升。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制度,因此出现表格中的变化,C项正确;
材料表格没有比较传播西学的其他途径,无法得出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进行爱国救亡的积极探索,B项错误;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学习西方内容的转变,不能说明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解读表格信息,注意表格中两个时间段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和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并结合所学可知,龚自珍与魏源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D项正确;
魏源的思想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而龚自珍的思想没有,A项错误;
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B项错误;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思想,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结合龚自珍与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文化领先于周边国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制度,并仿照唐朝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B项正确;
汉朝时期,受交通条件限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有限,A项错误;
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与材料“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不符,C项错误;
清朝时实行海禁政策,与材料“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结合唐文化的影响和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5世纪晚期,教会严禁“滥用”印刷术,结合所学可知,这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威胁其统治。因此材料中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D项正确;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A项错误;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新教形成于宗教改革后,从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没有形成,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印刷术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欧洲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原因: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2)举措: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表格三个时期的主张和成就并结合所学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等角度分析。
(2)举措: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可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依据表格中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中国综合国力与国家利益、国家政策以及文化自信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理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示例: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论证: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可知,反映的是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观点是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然后结合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日本学习中华文化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尤其日本的影响从字体、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