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5:30:55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二
一、单选题
1.《世界遗产公约》公布于(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答案】C
【知识点】《世界遗产公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公布于1972年,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遗产公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6第一单元第二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步练习)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3.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性是(  )
A.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实物和场所
B.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自然景观
C.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
D.备受我国各族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文化遗产都是是在的遗址遗迹,能够战线古代文明,A正确;
B错误,材料遗址不是自然景观;
C错误,材料文化遗产并非“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
D错误,材料文化遗产并不能看出“各族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实物和场所。
4.以下两幅平面图所展示的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  )
A.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
B.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
C.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
D.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颐和园和故宫,这两个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A正确;
B错误,故宫是严格的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但是颐和园不是;
C错误,故宫遵循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颐和园不是;
D错误,故宫并非强调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把握。
5.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在罗马某位皇帝统治时期(98—117年),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国力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罗马修建了(  )
A.帕特农神庙 B.大斗兽场 C.图拉真广场 D.万神殿
【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98—11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罗马修建了图拉真广场,C正确;
A错误,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
B错误,大斗兽场建于公元72-80年;
D错误,万神殿是公元前27年至25年建造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6.下表所示为三星堆遗址的若干史事记录。由此可知,我国(  )
时间 史事
1987年 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
2010年 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将三星堆遗址申遗正式列为国家“十四五”申遗重点培育项目
A.科学考古历史悠久 B.文物保护法律完备
C.文化产业高度繁荣 D.重视文化遗迹管理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信息分析可知,国家通过设置机构颁布法律等方式加强对三星堆文化遗迹的保护,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治呕不相符;
B错误,“完备”言过其实,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较大,但是不能看出文化产业高度繁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新加坡和韩国等新兴独立国家都在吸收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注重保护本国文化,这体现了二战后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区域一体化;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不是强调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错误,材料不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8.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下列哪一项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司母戊鼎 B.北京人遗址 C.三星堆文化 D.大禹传说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北京人遗址、三星堆文化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大禹传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对基本概念的区分。
9.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D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D正确;
AC错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不仅仅是登记和宣传;
B错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意味着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0.(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答案】D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11.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分析可知,文物保护应注意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
12.(2023·南开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 考古发掘, 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D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
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B;
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思想,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3·合肥模拟)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并未强调艺术性,故排除B项;
C.材料强调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客观性,并非主观性,故排除C项;
D.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
14.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表现为(  )
①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
②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
③用整块巨石雕刻成一艘白色石舫
④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颐和园成功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技巧,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使得有限的园子显得无限深远。因此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
③错误,白色石舫属于西洋风格,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15.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正确;
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排除B;
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2023高二下·衡阳)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法国和中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
A项与民族节日有关,错误;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C项错误;
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2009年,坐落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世界上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  )
A.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B.提高了汉字的国际地位
C.表明我国博物馆建设世界领先 D.消除了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A正确;
B错误,文字博物馆在国内建立,不能提高汉字的国际地位;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建立文字博物馆,不能看出博物馆建设领先世界;
D错误,“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8.2022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如图)以杭州的文化遗产良渚遗址、大运河、西湖为创意来源,设计为机器人形象,融入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这一设计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喜爱。这一现象说明,文化遗产(  )
①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焕发活力
②应以开发建设为主保护为辅
③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
④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融入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分析可知,文化遗产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焕发活力,①正确;②错误,文化遗产应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为辅,②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③④正确,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9.(2022高二下·龙岗期中)下列文化遗产中,因战争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①是古罗马城市的庞贝古城遗址,在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不是因战争遭到破坏;
③是埃及的金字塔,自然风化,不因战争破坏;故排除有①和③的选项;
③是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2001年塔利班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的竭力阻挠,不顾多国的强力反对,居然用炸药把两尊大佛轰平;
④是北京圆明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可见②④都因战争造成破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对于现今人们而言,长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又有着巨大的价值。前后两个价值分别是指长城的(  )
A.军事防御功能 历史文化价值 B.建筑艺术风格 历史文化价值
C.建筑艺术风格 劳动群众结晶 D.军事防御功能 民族交融价值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又有着巨大的价值”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存在的价值指的是军事防御价值,而有着巨大的价值指的是其文化价值,A正确;
B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1.(2023高二下·衡阳)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对中外文化遗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建筑群
C.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启蒙运动的象征佛罗伦萨成功入选世界遗产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象征,与启蒙运动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布达拉宫位于青藏高原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的概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至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 B.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
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D.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我国积极推进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故B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即少数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其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组织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排除A;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博物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称为“四大徽班”。它们立足北京进行创作,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起,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
——摘编自李四清等《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
材料二 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后,欧洲戏剧界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文学报》载文称:“梅氏不仅为近代中国戏剧之宝,且宜(被认定)为中国整个戏剧艺术史之骄子……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夫以梅氏之身,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同时,外人观之,绝不类难于领略之外国戏,却为伟大艺术之表演!”从那时开始,一股持续向“东”看的热流绵延至今,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西方戏剧家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的批判和背离,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话剧的不满,与当年梅兰芳在苏联舞台上所传递出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编自邹元江、林萃青《关于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对当代世界戏剧进程的影响”论坛纪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兰芳苏联之行的意义。
【答案】(1)优势:历史积淀深厚;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政府重视。
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优势:根据“ 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得出:历史积淀深厚;根据“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得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得出:政府重视;根据“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出:时代感强;
不足:根据“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分析可知,京剧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根据“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得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根据“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得出: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梅兰芳的苏联之行,有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优势:历史积淀深厚;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政府重视。
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京剧艺术的外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2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答案】(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意义:根据“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分析可知,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根据“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分析可知,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结合“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可知,利用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故答案为:
(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骨文的意义和“甲骨学”的内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 /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二
一、单选题
1.《世界遗产公约》公布于(  )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2.(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6第一单元第二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步练习)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  )
A.要保护自然环境
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
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
3.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性是(  )
A.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实物和场所
B.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自然景观
C.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
D.备受我国各族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4.以下两幅平面图所展示的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  )
A.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
B.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
C.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
D.不同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5.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在罗马某位皇帝统治时期(98—117年),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国力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罗马修建了(  )
A.帕特农神庙 B.大斗兽场 C.图拉真广场 D.万神殿
6.下表所示为三星堆遗址的若干史事记录。由此可知,我国(  )
时间 史事
1987年 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
2010年 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 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将三星堆遗址申遗正式列为国家“十四五”申遗重点培育项目
A.科学考古历史悠久 B.文物保护法律完备
C.文化产业高度繁荣 D.重视文化遗迹管理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8.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下列哪一项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司母戊鼎 B.北京人遗址 C.三星堆文化 D.大禹传说
9.截至2019年,共有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  )
A.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世界遗产进行登记
B.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C.将名录中的世界遗产进行世界性宣传
D.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
10.(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
A.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11.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12.(2023·南开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13.(2023·合肥模拟)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14.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拥山抱水,气象万千。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的“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表现为(  )
①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
②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
③用整块巨石雕刻成一艘白色石舫
④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16.(2023高二下·衡阳)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17.2009年,坐落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世界上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  )
A.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B.提高了汉字的国际地位
C.表明我国博物馆建设世界领先 D.消除了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18.2022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如图)以杭州的文化遗产良渚遗址、大运河、西湖为创意来源,设计为机器人形象,融入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这一设计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喜爱。这一现象说明,文化遗产(  )
①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焕发活力
②应以开发建设为主保护为辅
③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
④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2022高二下·龙岗期中)下列文化遗产中,因战争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对于现今人们而言,长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又有着巨大的价值。前后两个价值分别是指长城的(  )
A.军事防御功能 历史文化价值 B.建筑艺术风格 历史文化价值
C.建筑艺术风格 劳动群众结晶 D.军事防御功能 民族交融价值
21.(2023高二下·衡阳)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列对中外文化遗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建筑群
C.昆曲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D.启蒙运动的象征佛罗伦萨成功入选世界遗产
22.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0年、2001年扩充至西藏拉萨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诺 B.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
C.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 D.持续推进博物馆保护事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称为“四大徽班”。它们立足北京进行创作,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起,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
——摘编自李四清等《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
材料二 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后,欧洲戏剧界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文学报》载文称:“梅氏不仅为近代中国戏剧之宝,且宜(被认定)为中国整个戏剧艺术史之骄子……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夫以梅氏之身,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同时,外人观之,绝不类难于领略之外国戏,却为伟大艺术之表演!”从那时开始,一股持续向“东”看的热流绵延至今,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西方戏剧家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的批判和背离,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话剧的不满,与当年梅兰芳在苏联舞台上所传递出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编自邹元江、林萃青《关于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对当代世界戏剧进程的影响”论坛纪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兰芳苏联之行的意义。
2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世界遗产公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公布于1972年,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遗产公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文化遗产都是是在的遗址遗迹,能够战线古代文明,A正确;
B错误,材料遗址不是自然景观;
C错误,材料文化遗产并非“依靠世界各国集资整修与保护”;
D错误,材料文化遗产并不能看出“各族人民”的珍视和保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实物和场所。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颐和园和故宫,这两个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前朝后寝的设计格局,A正确;
B错误,故宫是严格的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贯穿,但是颐和园不是;
C错误,故宫遵循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设计原则,颐和园不是;
D错误,故宫并非强调园林建筑形制的和谐统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把握。
5.【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98—11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罗马修建了图拉真广场,C正确;
A错误,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标志性建筑;
B错误,大斗兽场建于公元72-80年;
D错误,万神殿是公元前27年至25年建造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信息分析可知,国家通过设置机构颁布法律等方式加强对三星堆文化遗迹的保护,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治呕不相符;
B错误,“完备”言过其实,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较大,但是不能看出文化产业高度繁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三星堆考古遗址工作站成立”“三星堆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7.【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新加坡和韩国等新兴独立国家都在吸收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注重保护本国文化,这体现了二战后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区域一体化;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不是强调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错误,材料不涉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北京人遗址、三星堆文化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大禹传说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对基本概念的区分。
9.【答案】D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53项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目的是有效地保护和保存世界文化遗产,D正确;
AC错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不仅仅是登记和宣传;
B错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意味着联合国出资对相关遗产进行修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0.【答案】D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11.【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分析可知,文物保护应注意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正确;
AC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
12.【答案】D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 考古发掘, 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D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
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B;
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康有为和梁启超思想,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并未强调艺术性,故排除B项;
C.材料强调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客观性,并非主观性,故排除C项;
D.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颐和园成功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技巧,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为背景,将玉泉山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以西堤的柳色消除园子的西部界限,使得有限的园子显得无限深远。因此①②④正确,C符合题意;
③错误,白色石舫属于西洋风格,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15.【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正确;
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排除B;
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法国和中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
A项与民族节日有关,错误;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C项错误;
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A正确;
B错误,文字博物馆在国内建立,不能提高汉字的国际地位;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建立文字博物馆,不能看出博物馆建设领先世界;
D错误,“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融入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分析可知,文化遗产借助现代科技可以焕发活力,①正确;②错误,文化遗产应以保护为主,开发建设为辅,②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③④正确,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9.【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①是古罗马城市的庞贝古城遗址,在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不是因战争遭到破坏;
③是埃及的金字塔,自然风化,不因战争破坏;故排除有①和③的选项;
③是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2001年塔利班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的竭力阻挠,不顾多国的强力反对,居然用炸药把两尊大佛轰平;
④是北京圆明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可见②④都因战争造成破坏,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城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它又有着巨大的价值”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存在的价值指的是军事防御价值,而有着巨大的价值指的是其文化价值,A正确;
B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1.【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象征,与启蒙运动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布达拉宫位于青藏高原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的概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我国积极推进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历史担当,故B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即少数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其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组织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区域自治不同,排除A;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不属于博物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3.【答案】(1)优势:历史积淀深厚;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政府重视。
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优势:根据“ 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得出:历史积淀深厚;根据“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得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根据“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得出:政府重视;根据“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出:时代感强;
不足:根据“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分析可知,京剧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根据“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得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根据“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得出: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梅兰芳的苏联之行,有利于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
故答案为:
(1)优势:历史积淀深厚;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政府重视。
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2)意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京剧艺术的外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24.【答案】(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意义:根据“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分析可知,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根据“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分析可知,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结合“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可知,利用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故答案为:
(1)意义: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内涵:整理甲骨文,识读甲骨文,深入探究殷商历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骨文的意义和“甲骨学”的内涵,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