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从江县贯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七上·从江期中)秦王嬴政以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王前、王贲、蒙恬、李斯、射缭、姚贾等人皆是他的座上客。这说明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是( )
A.人民期盼统一 B.秦国实力强大
C.秦王重用人才 D.秦国位置优越
2.(2023七上·从江期中)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度 D.郡县制和世袭制
3.(2023七上·从江期中)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成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4.(2023七上·从江期中)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失去人文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书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5.(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A.兵役、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勤劳
6.(2023七上·从江期中)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如图这幅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西汉初年经济调敝 B.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当时交通不便 D.牛力量大,适宜拉车
7.(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人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佝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困扰和痛苦。这直接反映汉文帝的统治政策是( )
A.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休养生息 D.建立中央集权
8.(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9.(2023七上·从江期中)霍去病慕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代的霍去病( )
A.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 B.为西汉击败匈奴作出贡献
C.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 D.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
10.(2023七上·从江期中)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柳”是指开辟丝绸之路,那么“花”是指( )
A.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C.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D.力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1.(2023七上·从江期中)《后汉书》记载:“角(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关于张角领导的起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宗教形式组织 B.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起义取得了胜利 D.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12.(2023七上·从江期中)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2023七上·从江期中)公元2世纪初,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蔡伦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他( )
A.联系大月氏夹击何奴 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D.创立了太平道
14.(2023七上·从江期中)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能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 ②潜心钻研医学,写成《伤寒杂病论》③模仿五禽,编写医学体操“五禽戏”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2023七上·从江期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了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 (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8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共40分)
16.(2023七上·从江期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一批杰出的帝王在各自的朝代都曾经作出巨大的贡献。对此,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探帝王评述】
评述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评述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空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比帝王不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一中的“----”处应该填写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和原因
(3)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的不同态度。
(4)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一个评价。
17.(2023七上·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为此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从上述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18.(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城路线图
【外交之盛】
材料三: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关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的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貿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道路指的是哪一条商路?用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4)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19.(2023七上·从江期中)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所示的场景与哪一技术有关?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2)图二中的人物有何成就?与他同时期的“医圣”代表作品是什么?
(3)图三中的人物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有何特点?
(4)综上三幅图片,请概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人皆是他的座上客。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他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些都说明秦王重用人才,C项正确;
人民期盼统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
秦国实力强大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秦国位置优越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秦灭六国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周”和“秦”可知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西周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中柳宗元认为周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的亲疏,最终导致地方上诸侯混战,实行的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A项正确;
宗法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皇帝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郡县制和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周分封制与郡县制。
3.【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B项正确;
刀形币主要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
铲形币主要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要求选出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中符合史实的选项,秦朝统一度量衡,农民缴税时均用相同容量的“斗”,D项正确;
五铢钱是汉朝的钱币,排除A项;
秦始皇下令焚书,阅读列国史书已不可能,排除B项;
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和隶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王朝的相关史实,注意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含义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百姓困苦无以维持生计;由此可知秦朝兵役徭役较为严重,造成百姓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题中说的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的繁重,不是刑罚, B项错误;
题中没有提到赋税,C项错误;
题干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繁重,是政府的强迫行为,而不是人民勤劳,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材料的含义,它体现了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繁重。
6.【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争,西汉建立初期经济凋敝,马匹稀少,所以出行只能用牛车。所以从如图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A项正确;
西汉初年牛车普及说法错误,排除B项;
当时交通不便说法错误,排除C项;
牛力量大,适宜拉车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
7.【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恼和痛苦。这直接反映汉文帝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C项正确;
以农为本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废除严刑峻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建立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统一铸币,不符合题意;
B.盐铁官营,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汉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收买货物,遇到贵的时候就卖出去,便宜的时候就买进来,这样就可以平抑物价,不至于让物价太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即可,难点是理解文言文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
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0.【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与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D项正确;
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角(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十年间,众徒数十万”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角领导的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以宗教形式组织民众的,他创立了太平道,以宗教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徒多达数十万,A项正确;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排除BD项;
起义爆发后,镇压黄巾军不仅有庞大的东汉官军,而且还有各地豪强的大小武装,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最终寡不敌众,终于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特点。
1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沿着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造纸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核桃等食物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秦朝,排除A项;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唐朝,排除C项;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通西域并与西域互相交往的物品的掌握情况,需要了解。
13.【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西汉前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
联系大月氏夹击何奴与蔡伦无关,排除A项;
发明了造纸术与蔡伦无关,排除B项;
创立了太平道与蔡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纸的发明与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的医学体操“五禽戏”。②④是属于张仲景的成就,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华佗的主要贡献.
15.【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及所学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A符合题意;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产生于印度,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文字、赀币、度量街、车辆和道路的宽官。
(2)表现: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
国力最为强盛。原因:客观:汉初文景时期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阶段奠定了雌厚的物盾基础:主观:汉武帝雌才大略,善于用人。
(3)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排斥儒家思想);汉武常: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极力推崇儒家学说)。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等。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1)根据评述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方面: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方面:焚书坑儒等。 故填:文字、赀币、度量街、车辆和道路的宽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时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一;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7.【答案】(1)信息:泰朝徭役、兵役繁重。后果: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止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举措: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减免徭侵及兵役。局面:使社会经济得到皮复和发展,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的局面。
(3)美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温用民力.王朝衰亡(或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洽欠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图片可知,从图一中能获得的信息有:秦朝徭役、兵役繁重。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秦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观察图二和图三可知,图二人物是汉高祖刘邦,图三人物是光武帝,在关注民生方面的相同的举措是:都曾下令释放奴婢为平民;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都曾减免徭役及兵役。因此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关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滥用民力,王朝衰亡或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8.【答案】(1)文景时期。吸取泰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3)商路:丝绸之路。史实说明:经济商留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战,西域的核桃,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城的多种乐器和歌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
(4)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畿国家间的互利共直,造福人民;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描写的是文景之治时盛世景象;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以及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商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所以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互利共赢,造福人民;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主要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等知识。
19.【答案】(1)纸术。造低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造低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最”,创偏“五金成”。《伤寒条病论》。
(3)《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把传体通史,对载国史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英,所记人物形家生动,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
(4)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封建经济替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盾基础。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为秦汉文化的启蒙创造了条件。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造纸术的示意图,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同时期的“医圣”指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的人物是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编写了《史记》,该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造纸术、张仲景、司马迁的相关史实。
1 / 1贵州省从江县贯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七上·从江期中)秦王嬴政以谦逊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对待臣下,王前、王贲、蒙恬、李斯、射缭、姚贾等人皆是他的座上客。这说明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是( )
A.人民期盼统一 B.秦国实力强大
C.秦王重用人才 D.秦国位置优越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王翦、王贲、蒙恬、李斯、尉缭、姚贾等人皆是他的座上客。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他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这些都说明秦王重用人才,C项正确;
人民期盼统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
秦国实力强大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秦国位置优越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秦灭六国的相关知识。
2.(2023七上·从江期中)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度 D.郡县制和世袭制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周”和“秦”可知引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西周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材料中柳宗元认为周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的亲疏,最终导致地方上诸侯混战,实行的分封制是周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A项正确;
宗法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皇帝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郡县制和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周分封制与郡县制。
3.(2023七上·从江期中)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成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秦朝商人”“货币”,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为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B项正确;
刀形币主要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
铲形币主要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统一货币的内容。
4.(2023七上·从江期中)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失去人文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书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要求选出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中符合史实的选项,秦朝统一度量衡,农民缴税时均用相同容量的“斗”,D项正确;
五铢钱是汉朝的钱币,排除A项;
秦始皇下令焚书,阅读列国史书已不可能,排除B项;
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和隶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王朝的相关史实,注意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5.(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书》记载:“(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
A.兵役、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人民勤劳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丁男(成年男子)披甲(铠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含义是男子身穿铠甲忙于打仗,女子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百姓困苦无以维持生计;由此可知秦朝兵役徭役较为严重,造成百姓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题中说的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的繁重,不是刑罚, B项错误;
题中没有提到赋税,C项错误;
题干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繁重,是政府的强迫行为,而不是人民勤劳,D项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材料的含义,它体现了秦朝的兵役和徭役繁重。
6.(2023七上·从江期中)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如图这幅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西汉初年经济调敝 B.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当时交通不便 D.牛力量大,适宜拉车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争,西汉建立初期经济凋敝,马匹稀少,所以出行只能用牛车。所以从如图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A项正确;
西汉初年牛车普及说法错误,排除B项;
当时交通不便说法错误,排除C项;
牛力量大,适宜拉车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
7.(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人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佝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困扰和痛苦。这直接反映汉文帝的统治政策是( )
A.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休养生息 D.建立中央集权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恼和痛苦。这直接反映汉文帝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C项正确;
以农为本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废除严刑峻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建立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统一铸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统一铸币,不符合题意;
B.盐铁官营,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是汉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收买货物,遇到贵的时候就卖出去,便宜的时候就买进来,这样就可以平抑物价,不至于让物价太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休养生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只要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即可,难点是理解文言文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
9.(2023七上·从江期中)霍去病慕是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汉代的霍去病( )
A.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 B.为西汉击败匈奴作出贡献
C.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 D.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
为镇压诸侯叛乱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为治理黄河泛滥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为开荒种地戍边作出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0.(2023七上·从江期中)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分恰当,如果说“柳”是指开辟丝绸之路,那么“花”是指( )
A.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B.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C.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D.力图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答案】D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与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丝绸之路”。D项正确;
力图解决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努力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促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骞出使西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3七上·从江期中)《后汉书》记载:“角(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关于张角领导的起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宗教形式组织 B.推翻了东汉的统治
C.起义取得了胜利 D.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角(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十年间,众徒数十万”并结合所学可知,张角领导的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以宗教形式组织民众的,他创立了太平道,以宗教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徒多达数十万,A项正确;
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没有推翻东汉的统治,排除BD项;
起义爆发后,镇压黄巾军不仅有庞大的东汉官军,而且还有各地豪强的大小武装,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最终寡不敌众,终于失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黄巾起义的特点。
12.(2023七上·从江期中)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沿着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造纸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核桃等食物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秦朝,排除A项;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唐朝,排除C项;
西汉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未涉及元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通西域并与西域互相交往的物品的掌握情况,需要了解。
13.(2023七上·从江期中)公元2世纪初,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蔡伦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他( )
A.联系大月氏夹击何奴 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和推广造纸术 D.创立了太平道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西汉前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
联系大月氏夹击何奴与蔡伦无关,排除A项;
发明了造纸术与蔡伦无关,排除B项;
创立了太平道与蔡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纸的发明与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2023七上·从江期中)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能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 ②潜心钻研医学,写成《伤寒杂病论》③模仿五禽,编写医学体操“五禽戏”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为“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的医学体操“五禽戏”。②④是属于张仲景的成就,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华佗的主要贡献.
15.(2023七上·从江期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了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 (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及所学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A符合题意;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佛教产生于印度,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8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共40分)
16.(2023七上·从江期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一批杰出的帝王在各自的朝代都曾经作出巨大的贡献。对此,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究,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探帝王评述】
评述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评述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空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比帝王不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述一中的“----”处应该填写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和原因
(3)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的不同态度。
(4)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作一个评价。
【答案】(1)文字、赀币、度量街、车辆和道路的宽官。
(2)表现: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
国力最为强盛。原因:客观:汉初文景时期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阶段奠定了雌厚的物盾基础:主观:汉武帝雌才大略,善于用人。
(3)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排斥儒家思想);汉武常: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极力推崇儒家学说)。
(4)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等。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1)根据评述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可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方面: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方面:焚书坑儒等。 故填:文字、赀币、度量街、车辆和道路的宽官。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时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一;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他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7.(2023七上·从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为此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从上述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答案】(1)信息:泰朝徭役、兵役繁重。后果: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止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举措: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刑罚、减免徭侵及兵役。局面:使社会经济得到皮复和发展,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的局面。
(3)美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温用民力.王朝衰亡(或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洽欠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图片可知,从图一中能获得的信息有:秦朝徭役、兵役繁重。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秦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观察图二和图三可知,图二人物是汉高祖刘邦,图三人物是光武帝,在关注民生方面的相同的举措是:都曾下令释放奴婢为平民;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都曾减免徭役及兵役。因此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关注民生,爱惜民力,王朝强盛;不恤民情,滥用民力,王朝衰亡或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从江期中)“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张骞通西城路线图
【外交之盛】
材料三: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关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的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貿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道路指的是哪一条商路?用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4)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文景时期。吸取泰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3)商路:丝绸之路。史实说明:经济商留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战,西域的核桃,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城的多种乐器和歌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
(4)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畿国家间的互利共直,造福人民;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描写的是文景之治时盛世景象;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皇帝的榜样作用以及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材料三所述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商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国;文化交融之路: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国;科技交流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所以这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互利共赢,造福人民;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主要作用、西域都护的设置、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等知识。
19.(2023七上·从江期中)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所示的场景与哪一技术有关?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2)图二中的人物有何成就?与他同时期的“医圣”代表作品是什么?
(3)图三中的人物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有何特点?
(4)综上三幅图片,请概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答案】(1)纸术。造低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造低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最”,创偏“五金成”。《伤寒条病论》。
(3)《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把传体通史,对载国史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英,所记人物形家生动,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
(4)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封建经济替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盾基础。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为秦汉文化的启蒙创造了条件。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造纸术的示意图,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同时期的“医圣”指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的人物是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编写了《史记》,该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造纸术、张仲景、司马迁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