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4 23: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 虢太子元徒戈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礼记·王制》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郑国祭祀遗址
九鼎八簋
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

社会之“变”
◎春秋列国形势图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分封示意图
政局之变·列国纷争
思考:天子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周天子天下共主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
思考:对比图片,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从春秋到战国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夷夏有别
华夏认同
北部少数民族数量减少;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变之根源·经济之变
阅读课本P11,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_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_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出现;出现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
商业 ______流通广泛,出现金属铸币。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络。
铁制
牛耕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货币
◎铁制农具
◎各诸侯国货币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社会之变·阶级之变
税制改革
唯物史观

应变之“变”
应变之变·变法运动
思考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转型。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
(2)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矛盾激化并掀起夺权斗争,贵族政治衰落。
(3)兼并战争加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变法集权。
(4)百家争鸣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政治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经济上:小农经济出现
应变之变·变法运动
士阶层地位上升,推动变法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邹忌改革
应变之变·变法运动
讨论:结合课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生产发展。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军队实力。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了基层民众管理,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集权
富国
强兵
控民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变法评价
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应变之变·变法运动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经济
政治
阶级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诸侯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
思想之变·孔子与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核心:仁(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
政治: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即周礼)。
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其他:“畏天命,敬鬼神”,“性相近”、“中庸之道”
民本思想
消极落后
思想之变·孔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相传为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后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代表,做过周守藏史,被道教尊为教祖,传世之作《道德经》。
本体论: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人生观: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消极落后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君舟民水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逍遥自由;“无为而治”;“齐物”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思想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相生相胜
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结合课本,梳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主张
◎韩非

孟子
法家的主张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传统社会以强烈冲击,适应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有力工具。
儒墨之争:“仁爱”vs“兼爱”
儒道之争:“有为”vs“无为”
儒法之争:“德治”vs“法治”
思想之变·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意义
1、意识形态变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奠定理论基础。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4、传统文化源头。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小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社会之变
应变之变
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
变之根源·经济之变
应变之变·变法运动
思想之变·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局部统一
民族融合
“变”中趋“同”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
富国强兵
“变”中向“强”
生产力认同
务实求治
殊途同归
“变”中求“合”
思想认同
春秋战国大变革中孕育着大认同,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