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5 07: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石器时代 ①原始社会→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
青铜、铁器时代 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火器时代 ③资本主义兴起后→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克劳塞维茨(1780年-1831年)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
——《战争论》
英国著名战争史家约翰 基根
“他(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已经非常精微深邃,但如果他的思想再加上一个方面,或许就能认识到,战争包括的远不只是政治。战争从来就是文化的表现,它还经常是决定文化形式的一个因素,在有的社会中,战争就是文化本身。”——《战争史》
单元主题
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有平和的方式,不同文化缓慢融合;但也有激进、暴力的方式。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极端形式,强制性的文化交流往往在战争之后展开,文化冲突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破坏和痛苦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古代战争与
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亚历山大远征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
希腊城市底比斯被夷为平地
古埃及文明
腓尼基名城推罗大屠杀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国被烧毁
古印度文明
1. 时空:公元前334-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帝国包括的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区域。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犹太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一)亚历山大远征
2.帝国统治: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1)文化: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政治:①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②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继承波斯
的基本制度,服装礼仪,任用波斯人为官。
(3)习俗: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4)军事: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材料:亚历山大对波斯帝国的统治制度进行改造利用。他重用归顺的波斯贵族,与东方女子通婚,头戴波斯王冠,掌握军事、行政、立法、铸币大权。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总督的权力。至于他在远征路上建立的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摘编自杨巨平《试析“希腊化”时期君主制的形成与特点》
笼络当地贵族;因俗而治;加强专制;实行融合政策;推行希腊化
★根据教材概括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特点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①灾难: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
②客观上:东西方文化融合与交流,进入“希腊化时代”(BC334-BC31)。表现在: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给亚欧非之间的局部文化融合提供了桥梁;有利于希腊文化与被征服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科学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
3.影响:
1.概念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BC334-BC31)。
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
(1)“希腊化世界”:
(2)“希腊化时代”:
(二)希腊化时代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 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
亚历山大确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 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希腊化世界”(空间)欧亚非
“希腊化时代”(时间)约300年
“化”:表示过程,体现渐进性的特点
(二)希腊化时代
2.表现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政治上: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文化上:①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②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 (3)其他地区: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文化东移
“希腊化时代”,在塞琉古王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都发生过外来文化、民族与本土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表明在“希腊化世界”,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并没有完全被同化,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的矛盾仍然存在。
埃拉托斯提尼
【合作探究】提取图片及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文化影响。
②亚历山大图书馆想象图
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希腊古籍收藏,吸引无数学者前来研究,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熔炉。
③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位于今西亚叙利亚境内,既有明显的希腊风格,又有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
①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是马其顿人,为赢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传统的法老王冠。
①希腊化世界中,马其顿人是统治阶级,戴上埃及法老王冠,体现两种文化在埃及共存融合,说明埃及文化在托勒密时代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口,说明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大量古典收藏,学者研究说明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
③建筑兼具希腊风格、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风格,体现了文化的多元风格。
思考:根据课本内容和上述探究,总结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①1219年灭掉花刺子模,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②1235年,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③1253年,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时间:13世纪上半叶 空间:三次西征、“四大汗国”
2.帝国建立
伊尔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创立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后代海都所建
(2)四大汗国
(1)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3.影响
①形成了四大汗国,改变了亚欧政治版图。
②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③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②马可波罗留居中国17年,其口述记录《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材料:是为世界最大之宫,周围广有十哩,环以具有雉堞之高墙,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计有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会食。全饰以金,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无他色,灿烂华丽至堪娱目。 ——《马可波罗行纪》关于杭州的描写
材料一: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 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 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材料四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材料五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 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 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 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⑤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素养提升】
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1)原因:罗马虽然有自己的文化,但他们的文化较希腊文化落后很多。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鼻祖,有很强的传播性和辐射作用,它可以让很多地区都接受他们的文化。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借鉴:罗马的雕塑、美术、神话、史诗都有对希腊文化的模仿痕迹。
(3)理解:贺拉斯在强调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了罗马文化的崛起,正是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才成就了辉煌灿烂的罗马文明。
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课堂总结
BC334 BC323 BC2 BC1 13C初 1218年 1235年 13C中叶 1271年前后
亚历山大入侵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为三
蒙古汗国出现
蒙古
第一次西征
蒙古帝国出现
蒙古
第二次
西征
蒙古
第三次西征
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大批移民由西向东迁,进人中国中原地区);亚欧内陆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希腊化时代”
东西方交流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气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查阅资料,了解上述观点有何历史依据。
(1)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一定程度促进了被征服地区文化及商业的发展。
(2)蒙古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改变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组织。
(3)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大陆内部的民族分布产生了一定变化,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
(4)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建立,客观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基督教的再度东传正是这种交流的重要表现,随着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材料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
——摘编自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
材料二:“蒙古人西征,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 ……中世纪满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见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现光明。当时战争杀人,盈野盈城,似为人类惨祸,而不知实如空天霹雳,将几百年之酣睡懒病,自梦中警醒。”
——法国学者麦撒
【自主思考】两则材料对蒙古西征的评价有何不同?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哪些?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不同:前者否定,认为蒙古西征带来了灾难,中断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文化进程;后者以肯定为主,认为蒙古西征促进中世纪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因素:主观上有评价者的阶级立场、教育背景、主观情绪等;客观上受到时代背景、史料状况、史学研究方法等影响。
启示:尽可能搜集多种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对史料进行科学辨析;公正客观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