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课件(共5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课件(共5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5 07: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复习记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相关概念: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
族群: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目的:
求生存
谋发展
人口
迁移
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原因和动力
文化认同: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
它体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也体现在各个区域文化特征的识别中,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BC3000
BC1000
AD600
公元前后
印欧人的早期迁徙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题 目 小组 地 点 要求
构建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思维导图 自由展示 前黑板 展示同学:
①迅速、简练、规范;
②明确立意,运用所学,有自己的思想最重要;
③双色笔展示。
非展示同学:
①组内展示成果,找到疑难点,准备点评时质疑。
②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问题1: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6组 后黑板 问题2:分析亚欧游牧民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7组 后黑板 问题3: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8组 后黑板 问题4: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9组 后黑板 我的疑问 后黑板 自由展示 交流分享
从亚洲东端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连结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气候温润,宜于种植,形成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在农耕世界的北方,横亘一条水草丰满的草原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适合于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大体与农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篇下卷)第1页
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是大约6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游牧民族,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印欧人实际并非一个统一的族群,而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的成果。1786年,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发现,从印度的梵语到西方的希腊语、拉丁语,都有许多同源词语。他进而认为,它们最初可能都来自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原始印欧语”。由此推断,从东方的印度人到西方的凯尔特人,最初可能都有某一个共同的来源一印欧人。
印欧人
印欧人
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看图说史】观察下图并结合教材,介绍印欧人迁徙的路线?分析印欧人的迁徙有何特点?






特点:
时间上: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方向上:全面性。
方式上:武力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凯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英伦三岛上。他们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男女平等的民族,因为身为凯尔特人的女性,她们不但可以成为女王,还可以成为宗教领袖。
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故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部分南迁至德国北部并分裂为多个部落,赶走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广大平原上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四: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
材料一: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
材料三: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二: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材料五: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①游牧的生活习性;
②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③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④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⑤临近农业文明的富庶;
⑥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思考: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
(2)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3)整体上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4)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文化、商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及先进制度的确立与扩大。(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1)大月氏(dà ròu zhī)西迁
①原因:公元前2世纪,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击败月氏人,大月氏被迫西迁。
②建国:公元1世纪建立贵霜帝国,公元2世纪是贵霜帝国巅峰时期。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贵霜帝国(55年-425年)铸造钱币的传统来自波斯和希腊。图中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金币的设计既呈现了希腊化文化特征,又兼具印度本地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2)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中国基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因素
(3)日耳曼人大迁徙
居住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地带的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4世纪末,匈奴人对日耳曼人领地的入侵使日耳曼人向西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它波及大半个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的旧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的国家,书写了西欧历史的新篇章。日耳曼人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也促进日耳曼人氏族制度的瓦解。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410年,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带领下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继西哥特人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除了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 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4)阿拉伯人扩张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地区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欧游牧民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
----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
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
---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2.原因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3.影响
①改变了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产生的影响
印度 中国 西欧 东罗马帝国(东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 民族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 各部落 阿拉伯人
原有 文明 雅利安人文明 汉文明 希腊、 罗马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文明的新发展 犍陀罗 艺术 唐文明 进入封建社会。 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新文化 保存、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吸收了基督教文化。 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希腊罗马文明和西亚传统文化,使阿拉伯文化日渐繁荣。
【课堂小结】
印欧人
亚欧游牧民族
农耕世界
民族的产生
文明的兴起
政权的建立
文化的发展
民族的交融
环境变化
社会动荡
社会转型
农耕吸引
军事强大
技术进步
迁徙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前2千纪 前7世纪 前2世纪 6世纪 9世纪
印欧人为主的游牧部落向周边迁徙
主体
方式
亚欧游牧民族向周边迁徙
动力
原因
生存
文化
交融
认同
人口
结构
印欧人与迁徙地原住民融合为新民族
在中国、五胡内迁至中原;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国
西亚、古代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等区域文化形成
各区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发展变化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总结提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对古代人类迁徙有何认识?
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影响: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碰撞交流,融合创新
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
复习记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相关概念: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
族群: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 美洲族群变化
①土著美洲(印第安人)急剧减少。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美洲黑人数量增加超过土著。
③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远超土著和黑人。
④白人、黑人和土著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 原因
材料: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④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结束美洲隔绝的历史,
随后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②随着欧洲人的到来,屠杀、奴役以及传染
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
③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贩卖黑人奴
隶到美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开始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美洲种植园劳动
罪恶的“三角贸易”由此开始
人数锐减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使非洲损失了大约一亿人口!
3. 影响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政府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时候,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①打断了美洲文化的发展进程,土著文化受到破坏。
②逐渐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③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个族群各具特色的文化,使美洲文化更加多元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4. 美洲人口结构差异及原因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2)中美洲:黑人占人口多数。
(1)北美: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
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3)南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鲁等少
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半数 。
原因
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
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
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
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
原因
原因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现代拉丁美洲》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现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
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①3万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了人类居住。
②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战犯的场所。
③19世纪,英国殖民者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④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1. 英国的殖民活动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6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勋爵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
英国海军上将菲利普在悉尼港建立殖民地
澳大利亚成为了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
金矿的开发,让澳大利亚吸引了大批淘金者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①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②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3. 对文化的影响
2.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材料 1830年,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的是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1847年,残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马尼亚。30年后,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刘晓燕《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
★问题探究: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①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最初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开始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和采矿业。
③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④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 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
断,民不聊生。
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
(2)特点
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2. 近代华工出国
材料1: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
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
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不计
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
②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③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
④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1)原因: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在美洲:①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
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在大洋洲: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 近代华工出国
(2)贡献:
太平洋铁路
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1909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
葡英美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习近平讲述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和华工的故事。“150年前,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
鸦片战争后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从事苦力劳动;死亡众多;受到不公正待遇;分布在世界各地。
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
(3)特点: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 近代华工出国
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人。”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296页
华人在悉尼和墨尔本从事种菜业
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4)贡献: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 近代华工出国
材料1 1872年,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有:“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
材料2 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近代由华侨集资创办大型百货公司。
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1 “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 “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
材料2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国。”
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素养提升】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中三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状况做出合理解释
1500—1850年,15世纪新航路开辟,美洲被发现。欧洲国家大量人口迁入,开始在每周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美洲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1850年—1945年,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加,欧洲殖民者扩大了对美洲的侵略,大量移民涌入。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在亚洲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亚洲人口向美洲的迁移。
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法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西欧、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吸收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近代人口迁徙
主动移民
黑人被贩卖
美洲
大洋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屠杀土著
地区开发
贸易发展
文化交流
人种结构
华工被迫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世界各地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一般表现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
而人口迁移是指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多元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形式上多元,实质上一体(即它寻求的是一个现实的人类共同体),二者缺一不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发展过程
二战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非洲劳动力涌入中东产油国;
亚非劳动力流入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东欧国家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地区。
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
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九十年代,长期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而西欧、北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趋势一:由经济发展较慢国家向经济发展较快国家转移为主。
影响:①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4.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新兴产业发展,发达国家产业升级;
③跨国公司推动。
(1)发展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体力劳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知识化、高端化
(2)原因:
美国现有的移民准则是:
12%的人是以技能为基础获取合法身份;
66%的人依靠家庭成员获得身份;
22%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
特朗普欲将这个准则改为:
57%的人依靠技能即技术移民;
33%的人依靠家庭成员即亲属移民;
10%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趋势二: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3)影响:
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
(1)发达国家
①巩固并扩大知识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优势;
②低端制造业转移,低端就业机会减少,产生大量“非法移民”问题。
(2)发展中国家
①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的移民到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高
②人才流失严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4.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为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了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国际迁移对于欧洲来说尤其重要,欧洲的人口增长的88%来自国际迁移。
——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
★史料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国际移民所呈现出的特点。
(1)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的数量低。
(2)人口迁移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3)劳动力结构变化,迁移人口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4)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2.难民主要来源地:
◆二战前主要是欧洲;
◆二战后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1.含义: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同时又没有得到收留国合法身份的移民。
材料2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今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英文版
3. 产生原因: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材料1 二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中国辛德勒——何凤山,他的大义却是在他死后才慢慢浮出水面,他是救过最多犹太人性命的人。2015年以色列总统表示:“中国人民在犹太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帮助了我们,以色列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3)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协定书》。
(4)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4. 存在问题:
5. 联合国解决难民问题的措施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目前难民所存在的问题,对解决难民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材料: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不久前接受德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随着难民大量涌入欧洲,民粹主义上升,欧盟面临“消亡”的危险。舒尔茨表示,欧盟内部有多股力量企图将欧盟分裂,其后果将是惨重的,因为这将导致一个“民族主义的欧洲,筑起边境高墙的欧洲,使欧洲大陆倒退回过去”。
(1)存在问题:
(2)解决策略:
逐年增加;民粹主义抬头;不利全球化
①从根本上解决难民问题:要求在对难民提供救助和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制止国际上的侵略扩张活动和结束霸权主义,使各国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乐业。
②从长远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保护自然环境等。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
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
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
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
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
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
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 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
(1)美国建国之前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土著遭到驱赶和屠杀。
(2)20世纪初,移民主要来自欧洲,部分华工被迫来到美国。
(3)20世纪中后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来自拉美的移民
超过欧洲,亚洲移民数量增多。
(4)20世纪末,移民以拉美和亚洲移民为主。
总体趋势:
由欧洲移民居多,发展到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2. 美国文化特点
在过去300年间,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那样接受了文化背景十分庞杂的、人数众多的外来移民。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②种族众多,文化具有的多样性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3. 新加坡
(1)形成原因:
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人口构成:
(3)多元文化
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有人说,美国是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指出美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者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二战后,美国的移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拉美、亚洲的移民取代欧洲人成为多数。不同种族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存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对少数民族移民的贬损或笼统的称谓正在被反映多元文化理论的称谓所取代。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素养提升】
(1)问题——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2)理解
“大熔炉”——反映美国存在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大拼盘”——反映美国族群关系长期存在深层次矛盾,随着美国移民结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下降,美国主流文化内涵发生相应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结论——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多元性是建立在认同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在维护主流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的文化。
【课堂小结】
劳动力
难民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
移民社会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经济全球化
工业化
交通通讯
跨国公司
劳动力短缺
战争和地区冲突、
宗教或部族矛盾、
自然灾害、
经济恶化等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