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地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中的生产生活废水中因含有大量的N、P等化学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水华。近年来,该地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号召力开展废水治理工作。科研人员采用投放鳙鱼等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等措施,构建湿地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废水收到较好效果。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华的产生说明蓝藻群落的数量快速增长
B.蓝藻、鱼类和挺水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C.水体群落只有垂直结构特征,没有水平结构特征
D.蓝藻等浮游植物在吸收N、P等化学元素时,就储存大量能量
2.低聚果糖由1分子蔗糖与1~3分子果糖聚合而成,是一种新型甜味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被双歧杆菌利用,使人体内双歧杆菌大量繁殖,从而发挥其调节肠道菌群、促进钙吸收等保健功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低聚果糖彻底水解后可得到两种单糖分子
B.摄入一定量的低聚果糖有利于肠道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C.双歧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双歧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3.因为生物生存的资源有限,所以生物与生物进行着生存斗争。下列各项中,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可能争夺的是( )
A.空间 B.食物 C.配偶 D.阳光
4.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
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1 000倍
5.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即使没有人类的干扰,森林阶段也并非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C.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会代替另一个种群,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6.铅等重金属污染鱼塘会因为逐渐富集到养殖的鱼类体内,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下列关于生物富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草可以通过根系和叶片富集非生物环境中的铅
B.池塘中的铅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分解者回归无机环境
C.肉食性鱼类体内的铅浓度往往高于植食性鱼类
D.铅能沿食物链富集的原因是铅可用于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不易被排出
7.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⑤为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②为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③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④为性别比例,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8.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光灯诱捕法可准确计算诱捕昆虫的种群密度
B.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范围广,应采用样方法调查
C.统计物种数量常用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标记重捕法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9.某湖泊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过度流入造成严重污染,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后物种数目增多,湖泊水清鱼肥,既实现了污水净化,同时又带来了经济效益。为合理利用资源,研究人员对如今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构建了下图所示的部分能量流动模型(数值代表能量,单位为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入湖泊的总能量为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该湖泊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C.生态修复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了
D.湖泊中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5%
10.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11.科学家温纳通过实验认为蜜蜂完全是根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确认食物地点的。之后弗里希观察到,在找到蜜源回巢后,蜜蜂会在蜂巢上跳起“圆圈舞”或“8字舞”来表示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发现了蜜蜂真正获取食物地点的方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温纳所说的气味为蜜蜂同伴提供了物理信息
B.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属于行为信息
C.跳舞蜜蜂与其它蜜蜂个体之间只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
D.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信息传递无关
12.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越少
13.保护生物学家把确保一个物种长期存活所必需的个体数量称为最小存活种群。对于脊椎动物来说,实际种群大小少于1000个个体的种群极易灭绝,对于一个大型食肉动物来说,维持一个最小存活种群所需的面积是很大的。据野生生物学家估算,要保护一个含有1000个个体的棕熊种群,大约需要陆地面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濒临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含有1000个个体的棕熊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为0
C.某种大型食肉动物的灭绝对于被捕食者可能是有害的
D.大型野生动物生境碎片化是其最小存活种群不能维持的原因之一
14.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产生的 CH4、CO2等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 CH4的全球增温潜能是 CO2的 27 倍。卫生填埋和焚烧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置方式,下图为 2010 —2020 年某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单元全球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标准化为 CO2当量)排放趋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弃填埋场的土壤仍可利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B.收集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用于发电或供热,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增大生态足迹
D.垃圾焚烧主要产生 CO2,提高生活垃圾焚烧比例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
1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金字塔的宽度表示该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
B.大多数种群的性比率基本保持1:1
C.两个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小的种群数量也小
D.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是决定害虫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二、多选题 (本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 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10 75 21 58
鸡 7 10 1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kJ
B.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8%
D.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17.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某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为此政府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大幅度的减畜工作是其中一项。下图为该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畜工程可通过改善草场收支平衡来降低载畜压力指数
B.对该地区给予适量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有利于加速其修复的进程
C.减畜后该地区人们引进肉类食物的方式也能导致其生态足迹变小
D.载畜压力过大使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其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18.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某些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19.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逐渐形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岛屿,成为旅游胜地后环境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B.初生演替发生在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后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定越少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为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对地下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某地发生过火灾的岛屿按照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组,面积越小的岛屿距末次火灾年限越长。请分析回答问题:
(1)岛屿不同区域常常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常呈 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2)大、中、小三个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种演替属于 (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与迁出、 、人类活动,等等。
(3)为了验证三个岛屿的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能力不同,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4)某种食草动物侵入某草原生态系统后,该动物专以草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甲为食物,下图为60年间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①从图示可看出,20年后,两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原因是 。
②据图示信息判断,你认为 (填“需要”或“不需要”)想办法将该入侵食草动物从该草原中清除,你的理由是 。
22.1935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在我国引种,后入侵到农田等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其快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 。
(2)为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某种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生长产生影响),研究者利用其鲜叶没提液处理小麦和绿豆结果如图。由图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产生的化感物质对绿豆的作用特点: 。利用某些植物化感作用的原理抑制杂草的生长属于 防治。
(3)研究者推测化感作用和资源竞争是植物入侵的原因。为比较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与加拿大一枝黄花谁更具有入侵优势,科学家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如图):
①在不同氮素浓度下,一组用本地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和10株小麦共培养;另一组用加拿大一枝黄花和10株小麦共培养。30天后与相同氮素浓度下单独培养的小麦比较干重,分别计算生物干扰率。
②移出各培养箱中的植物,将培养液调至实验初始时的氮素浓度水平,移入 ,30天后比较干重,计算化感作用干扰率。
资源竞争干扰率这一指标反映本地化感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小麦竞争氮素资源从而对小麦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用a表示资源竞争干扰率,b表示化感作用干扰率,c表示生物干扰率,则a= 。基于实验结果,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入侵优势,理由是 。
23.科学家在研究单细胞藻类营养吸收时,观察到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微藻 A、B的生长速率与一定范围内的K2HPO4浓度存在如下关系,如图1所示。
(1)图1可以表明两个种群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除此之外,种间关系还包括 (至少答三种)。
(2)图2是单独培养两种微藻得到的数量变化曲线,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无关变量有 (至少写出 2 点)。调查微藻的数量时,需要用到的计数方法是 。
(3)单独培养时,微藻 A 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形,限制其数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有 ,该因素属于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将两种微藻在略低于 a 浓度的 K2HPO4 培养液中共同培养时,请在图中画出A、B的数量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 。
24.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物质,对邻近其它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现象属于化感现象。水稻和稗草(一种杂草)之间存在类似的现象。为研究不同水稻对稗草的影响,将化感水稻(PI)、普通水稻(LE)幼苗分别与稗草幼苗共培养,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培养方式对稗草生长的影响
分组 稗草平均株高/cm 稗草平均干重/g
CK-稗 22.40 0.0104
PI-稗 16.24 0.0051
LE-稗 20.84 0.0085
注:CK-稗:单种稗草;PI-稗:稗草与化感水稻共培;LE-稗:稗草与普通水稻共培
(1)据表分析,大田种植应选 水稻种植,其优势在于 。
(2)研究发现水稻通过化感作用抑制稗草生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其根系生长,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弱,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写出实验思路 (材料:化感水稻幼苗、稗草幼苗等)。
2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1mL培养液稀释10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1mL=1000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n个,则上述培养液中约有酵母菌 个。
(2)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