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5 07: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西亚文化:①是一种城市文明,充满了抗争、悲观,注重现世、法制。②是已知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起源早,历史悠久;③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地区的文化。
古代埃及文化:①是一种帝国文明,深受宗教影响,充满乐观、自信且注重来世。
②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地区的文化。
阿拉伯文化:①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古希腊文化:①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②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大放异彩.
古罗马文化:在继承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把法制精神灌输到古典文化中,进一步发展了古典文化。
中古时期的西欧文化:①以基督教文化为基本特征。②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③科技,少有成就.
拜占庭文化:东正教文化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
俄罗斯文化:东正教文化区,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古朝鲜、日本文化:
①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古代朝鲜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③日本神道发展起来。(武士道)
美洲印第安文化:
①印第安农业水平很高,培养出很多其他大洲没有的农作物(马铃薯、玉米、番茄、花生等)。②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③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课前5分钟理解记忆:各区域文化的特征
5.古典希腊文化成就、特点、取得成就的原因?
6.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从时间、地位、内容、意义方面全面认识《十二铜表法》?
7.中古西欧文化的背景、特点、成就、影响?
8.拜占庭文化的背景、特点、成就、影响?
9.俄罗斯文化的形成、文学成就、特点?
20分钟激情记忆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课程标准】
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学习活动 展示 要求
学习活动四:体系建构(前黑板) 10组 9组 8组 7组 自由 1.自主、自由讨论并黑板展示或口头展示,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2.展示:高效、思路清晰;点评语言简练,声音洪亮,有分析,有总结。
3.有自己的思想最重要。
4.任何时候都保持学习的状态——读透课本,记忆主干。
学习活动五: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主张、影响?(后黑板)
学习活动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后黑板)
学习活动七:思考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后黑板)
我的疑问(前黑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印度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A。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印章文字
B。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建立一系列奴隶制小国——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C。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孔雀帝国,它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佛教兴盛;
D.4-6世纪,印度处于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E.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13C初,中亚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为国教
2.古印度政治文明演进(结合纲要下)
一、古代印度文化
1.地理位置








线

从公元前20世纪起,印欧人陆续迁移,进入到印度河流域的被称为“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后,逐渐成为印度主要居民。
3.文化成就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2)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3)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4)艺术:佛塔、石柱、石窟
(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一、古代印度文化
印章文字 梵文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①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等级制度)。
②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⑵宗教
种姓制度
实质:是古代印度所形成的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袭; ③种姓内部通婚;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评价: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今天种姓制度虽被废除,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当今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原人歌》
史料一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由于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作为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的阶层利益,但也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史料二 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对婆罗门的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 , 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应运而生。佛祖释迦摩尼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 强调梵我不二 , 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 , 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 , 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吴永平《印度文化的特点及其精神支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主张、影响?
产生背景:①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的存在;②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③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主张: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以求来世福报等。
影响:对印度:否定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佛教的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进步意义;但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对周边地区:佛教传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梵天:创造之神
湿婆:毁灭之神
毗湿奴:保护之神
印度教
4世纪时,笈多帝国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在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习俗、哲学等的基础上创造的,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是印度的国教。
它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大神(创造之神梵天即“原人”, 保护之神毗湿奴 , 毁灭之神湿婆。湿婆既是毁灭者,又是生殖力量的象征)、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四《吠陀》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约公元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
《罗摩衍那》成书于2世纪,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3)文学
四吠陀
《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
《夜柔吠陀》
《阿达婆吠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领域 古印度文化成就
文学与历史 《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文字 印章文字、巴利文
建筑艺术 石柱、佛塔和石窟
宗教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科学 “0”的应用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特点: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成因: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一、古代印度文化
箕子
朝鲜
卫满朝鲜
三国时代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前122—前194
前194—前107年
前57—688年
918年—1392年
1392年—1910年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的政治演变
类别 时间 成就
金属 前5世纪前后 出现青铜器,后有了铁器
天文学 7世纪 庆州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历史学 12世纪 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三国史记》
15世纪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文字 15世纪 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音乐舞蹈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二)古代朝鲜文化:
⑴中国对朝鲜的影响:
(三)中朝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受中国影响
(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选官;建立学校教育制度,传播儒家文化和汉文学,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学习中国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谚文)
④仿照中国的史书体例编写历史,如《高丽史》
⑵朝鲜文化对中国影响:朝鲜半岛的乐舞传入中国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
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
创造性发展的日本民族文化
(二)古代日本的文化
1.古代日本政治演变
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世纪以后,武士阶层崛起
日本皇室家徽为
"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1)神道与武士道:
A.历程
①神道兴起: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 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后,为巩固权力,天皇自称太阳神后裔
③武士道形成: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了武士道。
B.影响: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为太阳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
2.文化表现:
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谈谈你对武士道精神的认识?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中译文言文版
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
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
①文学艺术: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②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③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古代日本文学艺术、建筑成就:
在奈良县的法隆寺地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其中的11座建筑修建于公元8世纪之前或公元8世纪期间,它们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些建筑与佛教同期被传入日本。
大和绘: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画在隔扇和屏风上
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的木刻版画艺术(日语称为锦绘),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贵族光源氏的及其子薰君在官场上的升降浮沉、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
(3)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日本文化
①日本文字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中国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日本发展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日本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唐文化,而是在维护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基础上,对吸收来的文化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造和创造,从而形成并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
平城京与长安城
③中国唐朝的建筑、货币、服装等深刻影响日本生活
唐代的朝服
奈良时期的服饰
和同开珎与开元通宝
1. 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2. 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 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尊奉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4. 宗教:中国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1. 地理环境及代表
①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与其他大陆
几乎处于隔绝状况。
③代表文化:玛雅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印加文化
②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崇拜自然神
建筑金字塔,用于祭祀神灵和观察天象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创造出20进制
2、具体内容
(1)玛雅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建造长达数千米的驿道和宏达的太阳庙
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2)印加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2、具体内容
锻造铜器
使用图画文字
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3)阿兹特克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2、具体内容
3、文化消失
材料1: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材料2:虽然,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
★历史解释:结合材料和分析,说明美洲文化消失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 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 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 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材料1:古代玛雅人很早就认识了“0”,而古代印度人首先发明了“0”。
古代埃及人在尼罗河沿岸建筑起宏伟的金字塔,古代阿兹特克人同样在茂密丛林中建起太阳与月亮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加人都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规律制定了太阴历。
材料2: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和谐共生。
——习近平
★历史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如何认识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谈谈你的看法。
【素养提升】
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互通有无,通过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自身文化发展。使自己的文化在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
1.梳理出古印度政治文明演进历程
A。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印章文字
B。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建立一系列奴隶制小国——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C。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孔雀帝国,它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佛教兴盛;
D.4-6世纪,印度处于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
E.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信奉伊斯兰教。
2.古印度文化成就?
3.种姓制度的内容、实质、特点、评价?
实质:是古代印度所形成的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 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袭; ③种姓内部通婚;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延缓社会发展进程,后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4.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的成就?
5.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代表及其成就?(看地图)
6.美洲文化消失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 沟通和交往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 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 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