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如何治理国家?
让我们帮你出谋划策
7课 百家争鸣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
1.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 “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第7课 百家争鸣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程目录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老子
第7课 百家争鸣
孟子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庄子
从称呼中发现了什么?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结合教材39页,填写老子相关的表格
个人简介
历史地位
代表作品
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小组讨论以下材料,对应老子的哪些思想?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材料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道德经》书影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其父孔纥,字叔梁,是鲁国的一位下级武官。孔子三岁丧父,之后随母亲颜征在迁居曲阜阙里,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很注重礼仪之教,并自觉努力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青年时期他曾在季氏门下当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由此他接触到下层社会,了解底层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孔子大约在30岁时,正式招生办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大约在其50岁时,孔子获得了从政机会,任鲁国“中都宰”,不久又被提拔为“司寇”,曾参与国政3个月。后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率弟子数十人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先后到过卫、陈、宋、楚等国,历经14年的流亡生涯。68岁那年,孔子由卫返鲁,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晚年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编纂,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许多弟子都来服丧。
孔子简介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历史地位
相关作品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张
教育方面
任务:结合教材P42-43页,填写孔子相关的表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记录孔子的思想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
仁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2.政治主张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 ”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3.教育方面
孔子创办私学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 商人
孟懿子 贵族
子路 平民
颜回 平民
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3.教育方面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私学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礼、乐、射、御、书、数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思考:孔子针对相同的问题,不同学生提问有不同的回答,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3.教育方面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将孔子言论和对今天的学习指导意义进行连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诚实求学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虚心请教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知识拓展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用绳子将这些简牍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韦编三绝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知识拓展
曲阜三孔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复习战国时期的变革,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有哪些?
百家争鸣的背景
文化:私学兴起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
百家争鸣
有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成望的学术领袖。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稷下学宫
如果各学派在稷下学宫讲学,会讲解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各家各派思想,进行归纳填写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2.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3.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孟子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墨子
1.主张“非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 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
3.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
墨子
《墨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庄子
1.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庄子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韩非子
1.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韩非子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兵家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主张
孙武、吴起、孙膑
对军事理论进行阐述
《孙子兵法》
孙武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围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堂小结
第7课 百家争鸣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堂练习
1.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这位大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2.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第7课 百家争鸣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课堂练习
3.我国民法典的颁布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4.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主张相似的是( )
A.“仁者爱人” B.创办私学
C.“有教无类”,提出要因材施教 D.以德治国
第7课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