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09: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情景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 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 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 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学习《〈老子〉四章》, 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 与“无”的。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 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 [1],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 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
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
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
十 /t 1
2.《老子》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 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 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 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 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三 、 赏 析 课 文
一、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 .正音(见课件)。
3.男女同学对读。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 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
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
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二、解文意(示范)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 空的地方。
蜒植:蜒,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 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读:“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 “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 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 作用。本章运用了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合作探究:
1.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 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 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
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 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 译,一人分析解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键字词: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 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 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
从 八 ∠ 长 。 人 道 用 反 自 , 以 工 込 三 忌 蝶 云 雁 口 1J, 六 沉 定
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
做。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 “ 自 见 ”、“ 自 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关键字词:
强:刚强、果决。
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翻译: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
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 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
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解读: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 非常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 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关键字:
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而不敢为 此句也疑为错简。
翻译: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 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 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 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 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解读:这一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 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 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 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
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 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 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合作探究: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
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 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 一问题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 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 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的结局。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
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 两句是: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 两句是: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
是 : 。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的两句是: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本文所学文言基础知识。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