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用筐子收好散落的稻米,养活了多少人。
在甲骨文中,“稻”字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分是“米”字,稀稀落落 的几个小点表示散落的米粒,下部分是三角形的轮廓以及交叉的笔画,表示筐 的形状。在金文中,稻字表示一个人在石白里春米。后来在小篆中,“稻”字 逐渐演变为形声字。左边“禾”,右边“舀”,连起来就表示在水田里栽种的谷 物。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鉴于其重要作用,联合国把2004年定为“国 际稻米年”。
甲骨文
稻
小 篆
稻
隶 书
稻
楷体
课堂拓展
(dào)
稻 非易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
喜看稻菽干重浪
沈英甲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1983 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 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 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 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 《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 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 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 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生存方式》《前尘》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151
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 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 七
律 · 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 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
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 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
《七律 ·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 看 稻 菽 千 重 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 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 ,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同时运 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昔与今的对比,色彩上红与 黑的对比,感情上咒与喜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 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出生 年月
1930年9月7日
籍贯
江西德安
单位
国家杂交水稻
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职位
主任
毕业 院校
西南农学院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档案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 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 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 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 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 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 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 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 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 就都没有目标。
——袁隆平
人物格言
1.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 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 定要去学农。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 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2.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 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
3.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4.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 人类。
请在以上四句话中任选一句,展开说说你的感受或评论。
人生经历
1960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73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979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 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 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 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 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 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 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施密特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
袁隆平星”。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
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 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 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对袁隆平的评价
①新华网评: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 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 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 影响世界。
②新浪网评: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 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 懈探索,运用科技手段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 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③贾庆林评:袁隆平热爱祖国、 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 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 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 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 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 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 ,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 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 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 事迹的人物报道。
知识卡片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一般有一个 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 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 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 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 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 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 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 人物的内心世界。
基 础 识 记
字词知识 1.读准字音 词语
读音
稻菽
shū
颁发
bān
掖着
yē
一苑
dōu
屏气
bǐng
淤泥
yū
阐明
chǎn
词语
释义
饥谨(jǐn)
因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刻骨铭心
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亦步亦趋
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 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
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分蘖(niè)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茎节上生出分枝。
2.解释词语
语用
①这次演出的成功是我们乐队和歌手大力_ 的成果。
②这两所大学正在某一项目上进行_
(合作;协作)
同:都可以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分。
异:“协作“侧重于协助。“合作”侧重于相互配合。
语用
①他经不起金钱的诱感,很快就__ 变质了。
②土地______会使生产能力下降,引发环境问题。
(蜕化;退化)
同: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的意思。
异:“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借指腐 化堕落。“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 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 变坏。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 种第一代。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 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 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
界人民做贡献
研读课文,梳理事件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按时间顺序找 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
和依据。
再读课文,分析形象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是 怎样来写袁隆平的 怎样表现他实事求 是的科学精神
第1自然段用几个动词突出表现袁隆平 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描写了一个平凡 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 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 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这一 过程说明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 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 特异稻(欣喜)-一护理特异稻( 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 一分析研究(自信)-一发现真理 (收获)。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 质”。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 ,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解决的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困难,无 法应用于生产。
A
民共和国
科学接术奖
金
500万元
证书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 魂和本质”。袁隆平在研究杂交 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 是怎样解决的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 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 威的每一个观点,而是认真分析 ,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 证明了自己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 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 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 围绕不崇拜权威、勇于探索来 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 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 果。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 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 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说明了袁隆平是“ 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 者”。主要围绕“三不稻”来 写。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 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 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 杂。
面对谣言,袁隆平持怎样的态度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袁隆 平用平和的语气,写了一封信寄 给了《人民日报》,这封信最终 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 ,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 地否定了那些谣言,捍卫了事实 和真理。
课文探究
1. 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 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 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 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
(失望)→分析研究(自信)→ 发现真理(收获)。
3《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 无优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
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4.根据本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
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 克服任何困难。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文体探究
这篇通讯的主要特点:
①以事写人,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
用——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
水稻切实可行——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引种 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 “绿色革命”。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 还理解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品 格。
②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 物 。 亲历的视角、“在场感”
③深入浅出地说明科学原理。
深入探究
1.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 样解决的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 ,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 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2.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 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 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 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 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 ——深入实践。
(2)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课文选取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 隆平的宝贵品质。
① 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 科研事业)
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 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解放思想,敢于创 新 )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为我国粮 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⑥ 袁隆平的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 民做贡献)
3. 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 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 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①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内容 深刻,形式灵动。
②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 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 年7 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 (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失望) → 分析研究(自信) → 发
现真理(收获)。
4.文中写道:“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 不崇拜权威……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 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如何理解袁隆平的这 种做法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因迷信权威而缺乏深入思考。古人说:“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事实上,很多发明、发现都是在“尊重权威但不崇 拜权威”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西红柿,开始人们都认为它是有毒的,然而现 在它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物。再如,哥白尼在意大利时就熟悉了希腊 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 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哥白尼终于完 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布鲁 诺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在《论无限、宇宙和诸 世界》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 捣得粉碎。所以袁隆平这种“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的做 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主题归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 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 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 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 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及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业
写一篇人物通讯。要求:选材典型,中心明确,书写工整,卷面 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