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登泰山记》
鼐姚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苏轼是痛苦的,他于赤壁实现了人生的突围,今天,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姚鼐先生登临秦山,叩山问道,去寻求心灵治愈的良方。
有关泰山的词句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表示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4、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5、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苏洵《权书·心术》
(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指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形容沉着镇静,遇事不慌。)
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比喻被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事物的本质。)
7、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
泰山简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两万四千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字之本义,即大、强、强大、安定。“国泰民安”
“和合共生”是泰山文化的精髓,它赋予了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北岳恒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登泰山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题目解说
姚鼐(nài)(1731-1815),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
清代著名散文家,著有《惜抱轩全集》等,被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在继方苞、刘大櫆(kuí)已有成就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结构简而有序)、“考据” (内容简而充实) “辞章” (语言简而雅致)三者相互为用。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和“阴柔”区别文章风格,并提出“阴阳刚济说”。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表示辞官:
告老:旧指官吏年老辞官退休。
乞骸骨:年老请求辞职。
解官:辞去官职。
致仕:官员由于年老或健康原因而退休。
乞归:请求辞职回乡。
解组:解下挂印的带子,指辞官。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悬车:辞官归家。
写作背景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jī]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hu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ǚ]。
亭西有岱[dài]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nài]记。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侧重抒发情思 侧重叙述游踪
语言诗意优美 语言简练平实
梳理文脉
主要内容 写法特点
第一段 概述泰山地理环境 说明:略写
第二段 叙述登山过程 叙述:详写
第三段 描写山顶日出 描写:详写
第四段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叙述:略写
第五段 总述泰山景观特点 说明:略写
第六段 例行署名
概括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并注意各段的表达方式与详略比重。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1.阳:泰山南面; 2.阴:泰山背面。3.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其:代词,它的。指泰山
6.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7.者...也:判断句
8.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当,在(某处、某时候)
了解泰山的地理环境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西
东
济水
北面
南面
汶水
古长城
日观峰
东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地理位置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点
线
面
简要勾勒
条理清晰
1.以+时间词:在...时候 2.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 年号: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 3.乘:趁,“冒着”。 4、限:界限。 5、至于:到达。
6.丁未:干支纪日法。 7.蹬:台阶,石阶。 8.循:沿着。以:表修饰/表顺承。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
梳理登山路线
北面
南面
古
长
城
游记路线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姚鼐
出京路线
长清
中谷
中岭
南麓
由
登
循
越
日观峰
西谷
循
至
京师
齐河
泰安
自
乘
历
至
姚鼐和朱孝纯
登山路线
十二月二十八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梳理登山路线
此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蝉联而下,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写出作者登山兴致之高。
条理分明、思维缜密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所不至:没有到达的地方。 2.者…也:判断句
3.及:和 4.限:门槛,名做状,像门槛一样的。【定语后置】
5.云:助词无实义 6.几:几乎 7.及:等到 8.负:背 9.烛:名作动,照亮
10.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市。
11.如、若:好像 12.居:停留 13.然:…的样子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跟着姚鼐上泰山山巅观赏日落之景,你看到了哪些图景?请抓住其中最惊艳的词语赏析。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半山居雾图
负VS覆
以动写静 拟人
雪之厚
神采奕奕 坚强无畏
烛VS照
名词用作动词
日光、雪光交相辉映
居VS有
以静写动
轻盈飘逸、静美朦胧
“若带”比喻
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简要勾勒,文字洗练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翻译: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博戏用的掷具似的东西,那是山。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2.五鼓:五更。
3.与子颖坐日观亭:省略句。
4.漫:弥漫。
5.稍:逐渐。
6.摴蒱:骰子(tóu zǐ)。
7.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xū)时(黄昏) 亥时(人定)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yín)时(平旦)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时间 5:00-7:00 7:00-9:00 9:00-11:00 11:00-13:00 13:00-15:00
时辰 卯(mǎo)时(日出) 辰时(食时) 巳(sì)时(隅yú中) 午时(日中) 未时(日昳dié午后太阳偏西)
时间 15:00-17:00 17:00-19:00
时辰 申时(晡bū时) 酉(yǒu)时(日入)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hào)驳色,而皆若偻(lǚ)。
翻译: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极:尽头。极天:天边。
2.采:同“彩”。
3.丹:朱砂。
4.承:托着。
5.此东海也:判断句。
6.绛:大红;皓:白;驳:杂。
7.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四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泰山日出胜景?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云雾升腾
喷薄欲出之美
“正赤如丹”
旭日东升
灿烂之美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颜色错杂
绚烂夺目之美
比 喻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pì)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翻译: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1.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偏僻。
3.当:在。
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岱祠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泰山的自然景观
苍:深青色。
平方:古今异义。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圜:同“圆”。
罅:石缝。
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三多”:
“三少”:
多(石)、多(平方)、多(松);
“三无”:
少(土)、〈石〉(少圜)、少(杂树);
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1.泰山之冬的肃杀和静美。2.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多用短句,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白描
对比
这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泰山之游吗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鼐以疾还”等理由,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思考:山水游记并不少见,同学们应该也有游山玩水的经历。结合日常经历及其背景资料,思考作者的这次登山之旅有没有哪些让你觉得很与众不同(奇怪)的地方?
质疑探究
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冬日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看到了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
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18岁考中举人
33岁第六次应礼部试,后中进士。
41岁,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zuǎn)修官。
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44岁借病辞官。
【资料链接】
1.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纪昀字)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救其敝也。(姚鼐《与胡雒(luò)君书》)
2.“今检清代禁书,不但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乃至宋以来,皆有指摘,史乘而外,并及诗文。……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盖一面毁前人信史,一面由已伪撰以补充之,直是于古所无之文字劫也。 (孟森的《心史丛刊》 )
学术观点寡合
文化思想禁锢
政治官场腐败
【资料链接】
1.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天地万物之变,人世夷险、曲直、好恶之情态,工文章者,必快摘发露至尽。人匿其情久矣,而或宣之,宜有见恶者矣,况又加之以名称耶 ———姚鼐《赠程鱼门序》
2.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pǒu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姚莹《朝议大夫惜抱轩先生行状》
3.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jí去,早匿于岩窔yào(隐暗处。)—姚鼐《游双溪记》
4.门户难留百年盛,文章要使千秋垂。——姚鼐《增钱鲁思》
对官场的不适应,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质疑探究
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冬日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日落日出的壮丽景象
不畏艰辛
辞旧迎新
坚持自我
希望与力量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
登山路线:
登山所见:
不循古人不走常路,坚持自我。
雪霁(jì)观日景致奇绝,满怀希望。
除夕佳节寄情山水,坚定无畏。
一程山水一人生,辞旧迎新迎新生。姚鼐一生,步履匆匆,人生茫茫,他从风雪中踏来,亦从风雪中归去。回顾此生,姚鼐心中的波澜和眼底的丘壑统统都化作了笔下的平淡,化成桐城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芒。
对比阅读:寄山水以突围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同样写自然山水对人心境、人生的启迪和救赎,但究其根本,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苏子突围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思想根基:道家、佛教思想
看淡得失,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姚鼐释然
“独善其身”
思想根基:儒家思想之进取(修身)
其后半生讲学授课,传道受业
坚持自我,做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