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缘“典”明情,以词化人
南宋词人,从小祖父就希望他身体康健,又希望他能像汉将霍去病那样征讨异族,成为民族的脊梁,故给他取名弃疾,字幼安。
少年横槊气凭陵,被人视作“虎兕(hǔ sì,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二十三岁便以五十骑兵入数万人之金营,生擒叛贼,惊人之举,载入史册。
本是山东大汉,意欲金戈铁马,恢复河山,却成江南游子,在蛙声稻香里,举杯独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只能用那如椽(chuán)巨笔,书写文韬武略。
赏析怀古诗
观眼前之景
思历史人事
抒一己之怀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蕴含的情感趋向相对统一,常分为寄托个人境遇、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感慨人世无常三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
舞榭歌台 xiè
封狼居胥 xū
佛狸祠下 bì
整首词押仄韵,须读出激励劲远,跌宕高昂之气韵。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神鸦社鼓
无处寻找
英雄的业绩
普通
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祭祀所奏的鼓乐
重点词意
疏通词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
千百年江山依旧,却无处寻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连同那无数的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兵壮马大举北伐,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疏通词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想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劳,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的仓皇败逃。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我向北眺望中原,扬州的金兵大举南侵时的景象历历在目。怎堪回首啊,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神鸦啄食,社鼓咚咚,响成一片!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深入品读 解典故
思考: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点明古人古事呢?这些典故分别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
佛狸祠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字仲谋
南朝宋武帝刘裕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赵国名将廉颇
深入品读 解典故
思考:结合课下注释,简要概括身处京口北固亭的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五个典故呢?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曾大举北伐。
刘义隆 草率出师,结局仓皇。
拓跋焘 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金人猖狂,亦同佛狸。
廉颇 暮年壮心
深入品读 解典故——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词意疏通:千百年江山依旧,却无处寻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连同那无数的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孙权:建立吴国、抗衡曹魏、开疆拓土、一代英雄豪杰
(1)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的情感倾向的字词,并说说作者对他的态度是什么?
“千古”“觅”“英雄”“风流”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孙权功业的仰慕,对孙权本人的崇敬,慨叹英雄难觅,遗憾之情十分强烈。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深入品读 解典故——孙权
(2)“英雄无觅”,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英雄遗迹,风流——英雄遗风。不仅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英雄业绩无处寻觅,就连他们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消失殆尽了,正如此时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
有对英雄的仰慕,还有感叹英雄后继无人,讽刺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3)作者想用这个典故表达什么感情呢?
深入品读 解典故——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意疏通: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兵壮马大举北伐,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平常的巷陌之内,表明刘裕出身寒微。他的赫赫功业,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之意。
(1)刘裕早期生活环境如何 蕴含了作者什么态度呢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从京口出发,统帅晋师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将盘踞中原的敌人赶回北方,成就不朽功业。
深入品读 解典故——刘裕
(2)词中哪些词语能表现作者对刘裕的情感态度?
刘裕的赫赫功业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统治者儒弱无能的批判.
(3)作者想用这个典故表达什么感情呢
“人道”人们传颂,这是以英雄为傲,是对英雄的向往;
“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的部队之精锐,和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
“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刘裕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种英雄气概让同样主张北伐的作者无比仰慕。
深入品读 解典故——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词意疏通: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想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劳,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的仓皇败逃。)
词人引用宋文帝刘义隆惨败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被拓跋焘率领的北魏军队追至长江边,几乎全军覆没。拓跋焘饮马长江,刘义隆仓皇北顾。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是针对韩侂(tuō)胄(zhòu)以北伐邀功一事而作,作者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北伐不可草率,要做好准备。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早已不被重用的辛弃疾开始担任镇江知府,时年66岁。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他很快发觉韩侂胄不过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并无北伐复国之意。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第二年(1206),韩侂胄伐金,全线溃败,以求和而终。
深入品读 解典故——拓跋焘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意疏通: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我向北眺望中原,扬州的金兵大举南侵时的景象历历在目。怎堪回首啊,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神鸦啄食,社鼓咚咚,响成一片!)
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曾追击刘义隆的北伐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成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把侵略者行宫作为祠堂,在那里隆重地祭社。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麻木与耻辱。北望扬州,这四十三年来,百姓在金人统治下是如何生活的呢
深入品读 解典故——拓跋焘
(1)词人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
“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扬州记录着北宋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借古讽今,批评中原百姓忘记了国恨家仇,劝谏朝廷勿忘收复失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
深入品读 解典故——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意疏通: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国攻打赵国之际,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者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深入品读 解典故——廉颇
作者和彼时的廉颇在处境上有什么可比之处?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同:都是“烈士暮年”,同样空怀一腔忠贞,却又报国无门。
异:廉颇尚有人“问” ;一句“凭谁问” ,显示出辛弃疾此时已经无人来“问”了,更加悲怆。
意图: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岁虽高,尚有余勇,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劝谏朝廷能重用人才。
深入品读 解典故
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明·杨慎《词品》
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词综》
孙权和刘裕,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
刘裕的胜利北伐和儿子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形成对比;
刘义隆和拓跋焘是敌我对战关系;
“凭谁问”,一个“凭”字写出作者自比廉颇又不如廉颇;
典故环环相扣,绝无堆砌,恰当的用典可使文情隽永,含蓄深刻,或仰慕古人,或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总结
以怀古为名,借典抒情,表达了渴望像孙权、刘裕一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人到暮年仍旧壮心不已的英雄气概。
同时,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重用人才,牢记国耻,收复失地!一颗爱国心,满腔报国志,尽在其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在何处呢?
军情国事的重大题材,取材大气豪放;
内容以文为词,以古写今,表现领域有纵横时空的豪放;
暮年壮心,慷慨激昂;壮志难酬,悲愤难抑,情感悲壮豪放;
词语气度超拔,气象恢弘,意境豪放。
以上成就了本词的悲壮之音,慷慨之声,高亢之调,豪放之风。
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文武双全”的报国志士在追昔抚今中,记起“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自己,二十三岁南归,至今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犹记山河碎,望中心难安。四十三年,近二十年被“闲置”,而断断续续被用的二十多年间又有三十七次调动。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炼。千锤百炼中,锻造出了这把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长剑”。
辛弃疾赋闲后的作品(1181年后)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 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郁达夫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
探究总结
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一、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历史事件名,或有“咏、怀、登、临”等字眼。
二、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三、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怀古伤己,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
探究总结
咏史怀古诗之情感主题
一、怀古伤己(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
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因年华消逝、光阴虚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感叹、失意、郁闷。
二、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叹世事变迁,抒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悲哀;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忧国伤时,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