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学习重点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近代的文艺成就
主概念: 近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 子概念: 1.科举制的废除 2.近代文艺成就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冼星海等文学家、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2.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通过对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_________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______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结束。
创办报纸:_______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百日维新
1905
1872
申报
商务印书馆
文学艺术的成就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文学 鲁迅 (1)白话小说《_________ 》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2)《________》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____ (1)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和《林家铺子》等。
(2)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大变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茅盾
狂人曰记
阿Q正传
文学艺术的成就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美术 齐白石 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________ (1)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2)代表作《田横五百士》《_________ 》等。
音乐 聂耳 创作了《____________》《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______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
冼星海 在延安创作的《___________》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和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电影 赵丹、周璇等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_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____________ 》;赵丹、周璇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徐悲鸿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是什么?
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宣扬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由清政府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新式教育机构。它在开创时只是为了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因此馆内仅设外文馆。在同文馆为期八年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学习外文之外,还规定学生学习外国史地、数理启蒙、代数、物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使同文馆从单纯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逐渐成为具有科学内容的新学堂,标志着科学开始渗入传统的育才制度之中。
——摘编自叶晓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98年7月3日,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总理衙门上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学堂主要招收绅商子弟,不论门第出身。学堂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普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等十五门。教学上采用的启发式传统,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观察分析能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材料三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综合上述材料,请从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入手,动手绘制一个表格,概括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各个要素。(6分,要求:从发展阶段、背景、成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答案】如下表。(6分)
发展阶段 背景 成果 影响
开始(19世纪60年代) 应付外交的迫切需要 创办京师同文馆 标志着科学开始渗入传统的育才制度之中
发展(19世纪末) 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创办京师大学堂 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
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 科举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 科举制被废除 新的选拔制度尚未建立,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综合上述探究,回答影响教育近代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从中你能获取哪些对现代教育有益的启示。(4分)
【答案】最重要的因素:时代的需要。(2分)
启示:现代教育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要与时俱进。(2分,言之有理即可)
1908年11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帝驾崩的电讯:“上病大渐,今日酉正二刻升遐。”这条电讯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这说明《申报》 ( ) A.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B.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D.专门发表政论文章
下表是对某一报刊的描述,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该报是 ( )
A.《大公报》
B.《新闻报》
C.《解放日报》
D.《申报》
A
D
信息一 1872年在上海创办
信息二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信息三 该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材料“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可知,《申报》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申报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申报》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申报》报道光绪帝驾崩的电讯,并不能看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项;《申报》是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记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并非专门发表政论文章的报纸,排除D项。
1.(2023·广东中考)1917年成立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儿童教育使用白话文;之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等均采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 )
A.实现了教育体制变革
B.遏制了列强的侵略
C.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D.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D
2.(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报纸因其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
A.《大公报》
B.《申报》
C.《民报》
D.《国闻报》
B
3.下列文学艺术家及其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
A.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B.徐悲鸿——《虾》
C.齐白石——《愚公移山》
D.冼星海——《毕业歌》
A
4.(2022·广东佛山期末)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片,凭借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艺术性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指的是 ( )
A.《白毛女》
B.《李有才板话》
C.《定军山》
D.《歌女红牡丹》
D
5.(2023·海南中考)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A
6.(2023·山东潍坊中考)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B
7.(2024·福建漳州一模)多办一所新学校,就多一些新的希望。下表中这些学校的主办方是 ( )
A.外国传教士
B.清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北洋政府
B
新式学堂 创办时间 主办方 主要课程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英、法、俄文;算学、天文
福州船政学堂 1866年 造船技术,军事等
京师大学堂 1898年 天文、地学、农学、商学等十科
8.(2023·四川达州中考)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A.《申报》 B.《国闻报》 C.《新青年》
D.《劳动者》
9.(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A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从清朝末年的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一代代北大人满怀爱国激情,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北京大学建于哪年?材料一中说“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请用史实说明。(3分)
【答案】时间:1898年。(1分)史实:例如,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等。(2分)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的原因。(2分)
【答案】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事业也很落后,因此,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条件。(2分)(共28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实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学习重点 实业家张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主概念: 近代经济与社 会生活的发展 子概念: 1.中国近代民 族工业 2.社会习俗 3.西安事变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对比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不平衡性,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2.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与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_____________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____
___________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____
_______。其中发展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
奖励发展实业
第一
次世界大战
短暂
的春天
纺织业和面粉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曲折发展: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________。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___________________,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____________的摧残。
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比较落后,它们________
______________,集中在_______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道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_________,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__”路,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_______等著名企业家。
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资金少、
规模小、技术差
轻工业
上海、武汉
大牛纱厂
实业救国
侯德榜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 _____________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9世纪70年代
社会习俗的变化
风俗习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剪辫 男子剃发留辫 强令男子__________
放足 女子缠足 _______________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礼
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体现_________
剪掉辫子
劝禁女子缠足
自由平等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也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
2.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在清末民初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政府的革新所致。
下图展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A、B、C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并分析B阶段特征出现的原因。(8分)
【答案】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分)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分)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2分)
原因:①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分)
观察下图,影响1913—1920年中国面粉进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民国二十年,《生活》杂志发表长文,表彰民族企业家杨济川自行研发国货电风扇,并与“洋风扇”逐鹿市场的自励奋发事迹,时人称杨为“中国的爱迪生”。这折射出当时 ( )
A.企业家的实业爱国精神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D.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A
【易错例题答案与解析】A 根据材料“民族企业家杨济川自行研发国货电风扇,并与‘洋风扇’逐鹿市场的自励奋发事迹,时人称杨为‘中国的爱迪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举步维艰。杨济川能够自行研发国货并与洋货逐鹿市场,体现了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A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问题,排除C项: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1.(2023·广东中考)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A
2.(2023·安徽中考)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A
3.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D
4.(2022·安徽中考)“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 )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B
5.(2021·四川成都中考)下表为“一战”前后中国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北洋政府的统治阻碍了经济发展
C.抗日救亡运动出现高潮
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A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 资本总额(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 148 205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 434 500
6. (2021·广东中考)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B
7.(2023·湖北荆州中考)《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 )
A.实业救国
B.变法强国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A
8.(2023·云南昆明期末)(跨物理)下图所示为用力学结构图来展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其中F1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F2是其发展的阻力。F2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的剥削和压迫,那么F1的动力可能来自 ( )
A.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
B.张謇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C.官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B
9.(2023·四川成都中考)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如下图)。这说明当时四川 ( )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
10.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图片与哪场政治变革有关?这场政治变革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政治变革:辛亥革命。(1分)作用: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材料二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摘编自茅盾《子夜》
(2)吴老太爷在上海看到了哪些与乡下不同的社会变化?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4分)
【答案】变化: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等。(2分)
说明:旧势力难以接受新事物。(2分,言之有理即可)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均衡性。(4分)
【答案】表现: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