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济南章丘)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她的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她善用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知人
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南渡前后:前期生活安定,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丈夫去世,多写感时伤世、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如《声声慢》等。
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
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知人
李清照
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知人论世
论世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题目剖析
《声声慢》
词牌名,据传宋代词人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这首词又题为“秋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
明代杨慎评价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文体知识
婉约派
宋词流派之一。
派别 代表人物 词风 典型意象 题材
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陆游 豪放、粗犷 名胜古迹 金戈铁马 英雄豪杰 高山大江 国家大计
民族兴衰
人民疾苦
个人抱负
婉约派 柳永 秦观 李清照 婉约、柔美 风花雪月 才子佳人 梧桐芭蕉 杨柳细雨 相思、离愁
初读文本
liǎo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
liǎo
qī
huán
qiáo cuì sǔn
疏通词意
(一)重点解词: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将息:养息、休息
黄花:菊花
憔悴:凋零、枯萎。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更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二)古今异义
次第—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
了得—古义:了却,了结。
今义: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
严重,没法收拾;不平常,很突出。
疏通词意
(三)一词多义
更:①又(梧桐更兼细雨)
还(更有痴似相公者)
再(莫辞更坐弹一曲)
②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
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是日更定矣)
(四)词类活用
暖:形容词变动词,变暖。
疏通词意
寻寻觅觅,想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却只觅得满眼的冷清,还有满心的凄楚哀伤。天气忽寒忽暖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喝三两杯淡酒,怎能抵挡晚上迅疾的冷风?看北雁南来掠过天空,感到伤心,它却是我旧日的老相识了。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枯萎,凋零殆尽,如今还有谁会摘取呢?守着窗户,一个人怎么能挨到天黑?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最能体现这首词情感的一个字是?(词眼)
愁
依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1、词人是如何表达愁情的?
文本研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运用叠词。从“寻觅”的动作状态到“冷清”的环境再到“凄惨”的心理,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直接表达了词人愁苦的心情。同时使文辞典雅,具有音韵美。
“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
叠词
文本研读
①形象性。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②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③音乐性。叠字可使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叠词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字或词连续地用在一起。修辞中的叠词,属于复迭类,复迭分为叠词和叠字两类。
文本研读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酒是消愁物,而愁绪之浓使得酒味变淡,所以酒之淡更加衬托词人愁绪的浓厚。
“风急”,秋风猛烈急骤,环境恶劣带给人的寒意是淡酒也驱不走。本就满心的愁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显浓郁。
环境描写。“乍暖还寒”写出天气忽冷忽热、变幻无常。“风急”写出秋风的猛烈急骤。营造了凄冷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愁苦。
文本研读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勾起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然而大雁来年能再次北归,可词人何时才能回去呢?北地已彻底沦陷。又抒发了浓厚的“亡国之恨”。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文本研读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借景抒情。“黄花”,词人以花自喻。明写花的凋零枯萎,实则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菊花凋零,人也憔悴,物我相容,表达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惜花自谢的情怀以及孤独无依之感。
“守”写词人兀自坐着,无聊至极,天却有意不肯黑下来。表现出词人孤寂、凄凉的处境。
文本研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借景抒情。“梧桐”是典型的象征愁情的意象。“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只有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味更浓。
文本研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以感叹、反诘的语气作结,说明愁情更加幽深,同时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文本研读
2.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黄花
酒
风
雁
细雨
梧桐
意象组成的画面:
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营造了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艺术手法
“寻寻觅觅”写出词人心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写出词人从内心世界醒来后感到环境的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内心的凄惨、凄戚之愁苦情。同时使文辞典雅,具有音韵美。
①叠词运用:
文本研读
“淡酒、风急、雁、黄花、梧桐、细雨”共同描绘了一幅凄凉秋色图,景中含情,营造凄清的意境。借此意境烘托了词人丧夫之痛、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孀居之苦的愁情。
②善用意象:
文本研读
③善用多种抒情方式: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表达自己内心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晚景孤独而产生的愁苦之情。
而这些愁苦还蕴含在“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凄清的意境当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乡悲国伤己的愁苦之情。
文本研读
语言特色
第一,语言精妙清丽,风韵天然。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而这种叠字的连用,更是千古创格。
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十三个字既写到了细雨的声响,又把词人独坐窗前,在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声中的孤独寂寞描画得入木三分,写出了灵魂的孤苦。
文本研读
主旨情感
词人通过抒写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描绘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抒发了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
拓展延伸
1.通过补充资料,领悟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探究鉴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减字木兰花①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②。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③。
注释:
①此诗为李清照新婚时所作。
②一枝春:一枝花。
③比并:唐宋时俗语,相比的意思。
少女时的快乐
新婚时的幸福
1.通过补充资料,领悟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探究鉴赏
一剪梅【注】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元代伊世珍:“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时李清照二十岁。
离别时的相思之愁
1.通过补充资料,领悟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
探究鉴赏
时期 诗词 思想感情 风格特点
南渡前 《如梦令》 少女时的快乐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减字木兰花》 新婚时的幸福 《一剪梅》 离别时的相思之愁 南渡后 《声声慢》 晚年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流离之苦以及曲高和寡的孤独,是对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随堂练习
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随堂练习
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B
【解析】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