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31 18:0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内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军机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不参与决策,故排除B项,明清废除丞相后有皇帝统领六部,故排除A项,内阁与军机处不能掌管军事,排除C项。内阁与军机处可以参与机要政务,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选D项。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D.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并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既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又使官员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故选C项。A、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政治制度。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候进一步完善为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A。
4.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②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行省”判断,该图示应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②④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①③错误。故答案为C。
5.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加强。材料中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再到实行流官统治的变化表明,元明清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A项。西南军务仅为管辖措施的一部分,排除B项;C、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6.《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项说法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置殿阁大学士”不符,故排除。C项与题干信息“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不符,故排除。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内阁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强调的是权力和地位而非办事能力,故D项说法错误。
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专制的加强。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即新的权力机构出现。故本题选D。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故不选B;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故不选C。
8.元朝行省机构的总体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政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军机处和内阁制 D.知州、通判、转运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的演进。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官,并设通判进行监督,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故本题选D。三公九卿制下宰相为百官之首,故不选A;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指的是事务本身,不涉及政事,故不选B;军机处和内阁制高度加强君主专制,故不选C。
9.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内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强。根据题干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可知,阁臣可以利用皇权来左右政局。故本题选C。由材料信息“内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可知,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故B、D两项错误。
10.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
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清初设议政王大臣,议政处操纵国家大权;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议政处名存实亡。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结果,故选A项。B项所述与此题信息相反,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11.《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的监察官吏巡按代表皇帝巡查地方,对地方官吏有“考察”、“举劾”的权力,“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反映出巡按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故选B项。“大事奏裁”反映出巡按既无大案要案的终审权,也不能代替皇帝作决定,故排除A、C两项;D项所述与此题信息不符,排除。
1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微差些”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的主旨思想是作者认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初创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那么大,“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反映了专制主义加强,皇权达到了顶峰,所以结合选项可知,“稍微差些”的时期只能是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相权制约了皇权,故A项正确。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稍微差些”的表现,故排除B项;明朝废除丞相,皇权进一步加强,故排除C项;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不符合材料中的“稍微差些”,故排除D项。
1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起居注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的记载不够真实
【答案】B
【解析】材料大致叙述了从汉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康熙诸帝对待起居注的不同态度,由不允许观看到随意观阅,最终停止编纂,这一状况从本质上反映出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清初君主权力曾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C项不符合史实。
14.史学家钱穆认为:“倘使我们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时期与此观点相悖的史实是
A.裁削中书省官员 B.宰相制度被废除 C.设立殿阁大学士 D.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D
【解析】注意裁削中书省官员、废除宰相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设立殿阁大学士,都是皇帝独揽大权的表现,而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限制皇权。故D项符合题意。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6.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在研究中华帝国的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卡尔·魏特夫在此强调的是
A.专制主义的优势 B.中央集权的特点 C.农耕文明的进步性 D.封建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题以“治水活动”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积极作用。材料信息“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特点。而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国家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重大的工程建设。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且“特点”不能直接反映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B;农耕文明太广泛、太笼统,不能直接点明材料主题,排除C;封建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故答案是A。
17.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A
【解析】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D项错误。
18.下面的“中国古代战争密集区简表”,引自施和金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秦汉至南宋,北方战事多于南方 B.战争密集地区呈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C.变化趋势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相关 D.河南地处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战争与地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以前的战争基本发生在长江以北,后逐渐南移,战争密集区呈现了从黄河流域—黄河、长江之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变化趋势,A、B解读正确;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对南方的争夺相对激烈,矛盾比较突出;C解读正确,D项解读不准确,一些时期的战争与河南无关,该项不能全面反映表格信息。故选D。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汉朝时期丞相的政治地位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在中央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是如何体现“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
(3)从以上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吗?
(4)依照材料三孟德斯鸠的观点,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丞相地位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4)造成政治腐败、暴政;压制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专制,严重扼杀社会创造力,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
【解析】本题以君主专制的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内容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相关信息,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并做出必要判断的能力。第(1)题从丞相的身份、权力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点出制度后,从其职权、特点、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要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进行分析。第(4)题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